国学导航史通通释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六家第一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纪》家,六曰《汉书》家。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知《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期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昭法式,至于人理常事,不足备列。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有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剪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置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尚书百篇《汉》《艺文志》:《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也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按:语本孔安国《尚书序》。百篇盖古《尚书》原数也。

  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而下,历伯鱼、子思、子上、子家、子京、子慎及鲋,凡八世。鲋弟子襄生忠,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汉》《艺文志》: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孔安国悉得其书,献之。《尚书》孔《序》: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璇玑钤《后汉》《方术传》:樊英善《河》、《洛》《七纬》。章怀《注》:《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泛历枢》、《含神务》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苞》、《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孽》、《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王肃《魏志》《王朗传》:朗子肃,字子雍,中领军、散骑常侍。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按:郭本引南齐奔魏之王肃,误。又按: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乐书引乐记》,《通典》引《大传》,并存王肃《注》,而《集说》以为元魏人,误也。在元魏者,字恭懿,不以经学名。然则误己在宋时矣。而王谓"不以经学名",亦非。恭懿长于《三礼》,《北史》与刘石经同传,常相辩论往来也。

  为例不纯《汉》《艺文志》: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荀悦《申鉴》其说同。郑氏《六艺论》: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是以《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按:王者因事而有言,有言必有事,理势本自相连,笔如何分记!况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各牾。此等皆出自汉儒,难可偏据。魏、晋以来,粘配相沿,杜预以《汉志》为误,《史通》则又以《汉志》为例,遂有"为例不纯"之议,并非。

  又有周书《汉》《艺文志》:《周书》七十一篇。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困学纪闻》:《隋》、《唐志》系之汲冢,然汲冢得竹书在晋咸宁五年,而太史公、郑康成、许叔重、马融皆引其文,皆在汉世。杜元凯解《左传》时,书亦未出也,亦以《周书》为据。《束皙传》及《左传正义》引王隐《晋书》所载竹书之目,亦无《周书》,然则系于汲冢误矣。今按:《史通》亦多引其书,皆不冠以汲冢,《隋》、《唐》《志》之误信矣。

  职方时训《逸周书序》:王化虽弛,天命方永。四夷蛮,攸遵王政,作《职方》。辩十二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按:仪王氏《纪闻》引此序,"十二气"作"二十四气"。

  孔衍魏汉尚书《晋》《儒林传》:孔衍字舒元,孔子二十二世孙。中兴初,补中书郎,出为广陵郡。凡所撰述,百余万言。《唐》《艺文志》:孔衍《汉尚书》十卷,《后汉尚书》六卷,《后魏尚书》十四卷。按:后魏"后"字衍文。

  王劭隋书《隋书》:王劭字君懋。授著作郎,迁秘书少监,事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迁怪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守株《韩非》五蠹:宋人耕田,田中有株,兔走触株而死。因释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为宋国笑。《摸拟》篇用其语稍详。

  家语王肃《注》《后序》:《孔子家语》者,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晁氏《读书志》:凡四十四篇,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王肃得此于孔猛家。朱子《与吕伯恭书》:《程氏遗书》若只暗地删却,久后易惑人。记《论语》者只为如此,留下《家语》,至今作病痛也。

  临川世说《宋书》《宗室传》:临川王道规无子,以长沙景王子义庆为嗣。高氏《纬略》:义庆采撷汉、晋以来佳事佳话,为《世说新语》。《读书志》:刘知几颇言此书非实录,予亦云。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孔子曰:"疏通知远,《书》教也";"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琐语》又有《晋春秋》,记献公十七年事。《国语》云:晋羊舌习于春秋,悼公使传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宣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又案《竹书纪年》,其所纪事皆与《鲁春秋》同。《孟子》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杌,而鲁谓之春秋,春实一也。"然则乘与纪年、杌,其皆春秋之别名者乎!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籍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篇第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春秋家者尽在鲁矣,此段证据琐语《隋书》《经籍志》:《古文琐语》四卷,汲冢书。

  羊舌《外传》《晋语》:悼公问德义,司马侯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晋戒,可谓德义矣。"公曰:"孰能?"曰:"羊舌习于春秋。"乃召叔向,使传太子彪。

  竹书纪年杜氏《左传后序》:余成《春秋释例》及《经传集解》讫记,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纪年》最为分了,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事,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编年相次。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记也。推校哀王二十年,太岁在壬戌,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王之八年,韩襄王之十三年,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楚怀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齐泯王之二十五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称谥,谓之今王。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推此足见古者国史策书之常也。按:汲冢书有目,详后《申左》篇。

  百国春秋北平黄氏《补注》:《公羊》《传疏》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实书。则墨子言百国春秋,当即是书也。

  周礼旧法杜《序》: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微婉志晦杜《序》: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

  《系月》《系日》语见杜氏《序》。

  包夏兼冬杜《序》:史之所记,必表年以始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疏》:言春足以兼夏,言秋足以见冬。鲁颂笺云:春秋,犹言四时是也。

  晏虞吕陆亦谓春秋《史记》《管晏列传赞》:吾读《晏子春秋》,故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孔丛》《执节篇》:《春秋》,经名。晏子书亦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名也。《史记》:虞卿说赵孝成王,为赵上卿,卒去赵。不得意,乃著书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曰《虞氏春秋》。《汉》《艺文志》:《虞氏春秋》十五篇。高诱《吕览序》:吕不韦者,阳翟富贾,为秦相国。集儒书,著其所闻,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名《吕氏春秋》。暴之咸阳市门,系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后汉》《班彪传》:汉与,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史记》《杂解序》《索隐》:贾撰记项氏与汉高起及惠、文间事。

  《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人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潘、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受经作传杜氏《集解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乐资《晋书》无传。《隋》《经籍志》:《春秋后传》三十一卷,晋著作郎乐资撰。按:资,晋时人,在荀悦后。而章内先举乐资者,资书接《左》迄秦,事在《汉记》前,不以人次也。又:接《左》之年之周贞王,《史记》作定王,《左疏》杂引存疑。

  荀悦《后汉》《荀淑传》:淑孙悦,字仲豫,献帝时,官秘书监。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为《汉记》三十卷,辞约事详。其《序》曰:"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正史》篇又有注。

  张潘国史无传。《隋》《经籍志》:《后汉纪》三十卷,张撰。袁宏《后汉纪》《自序》:暇日掇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多不次叙。始见张潘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

  孙盛《隋》《经籍志》:《魏氏春秋》三十卷,《晋阳秋》三十卷,并孙盛撰。盛字安国,又见《论赞》、《直书》二篇。

  干实《晋书》:宝字令升,祖统,吴奋武将军。宝以才器,召为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自宣迄愍,凡二十卷。直而能婉。郭《评》:杨诚齐当尝与同舍谈于宝,一吏曰,"干"字非"于",验书果然。按:"语见《鹤林玉露》,谓韵书"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也。诚斋喜曰:此吾一字之师。

  徐贾其人其书俱无考。按:《隋》、《唐》二《志》于干宝《晋纪》之后,裴子野《宋略》之前,有徐广《晋纪》四十五卷,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然则"贾"字即"广"字之讹也。《宋书》本传:徐广字野民,员外散骑,领著作。

  裴子野《梁书》:子野字几原,曾祖松之续修何承天《宋史》未成,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叙事评论多善。

  吴均《梁书》:吴均字叔庠,文体清拔,好事者或之,谓为吴均体。除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外篇正史》篇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行。

  何之元《陈书》:之元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究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王劭见《尚书》家,但彼所引为《隋书》,是记言体;此所引则《北齐志》,乃编年体。章末所云,或谓之志,正指此也。旧注悉取其所著书混列一处,便使家数不清。《唐艺文》编年类:王劭《北齐志》十七卷。《外篇正史》篇:王劭凭起居注,广以异闻,造编年书,号曰《齐志》云云,分体甚明。

  《国语》家者,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衙、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按其书序云:"虽左氏莫能加"。世人皆尤其不量力,不度德。寻衍之此义,自比于丘明者,当谓《国语》,非《春秋传》也。必方以类聚,岂多嗤乎!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内传外传韦昭《国语序》: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可谓博物善作者也。其雅思未尽,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迄鲁悼、智伯之诛,以为《国语》。其文不止于经,故号曰《外传》。又云:切不自料,复为之解,参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

  贾逵注《后汉书》:贾逵字景伯,九世祖谊。逵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尤明《左氏传》、《国语》,为之《解诂》五十一篇。《注》:《左氏传》三十篇,《国语》二十一篇也。

  王肃注三国时人,见《尚书》家。按:《魏志》本传,于诸经解后,又有《三传》、《国语》、《尔雅》诸注。《隋》《经籍志》:《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

  虞翻注《三国》《吴志》:虞翻字仲翔,孙权以为骑都尉。徙交州,难处罪放,而讲学不倦。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韦曜注《吴志》:韦曜字弘嗣,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孙日告即位,封高陵亭侯。《注》: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宋《崇文总目》:昭参引郑众、贾逵、虞翻、唐固,合五家为注,自发正者三百十事。按:唐固注《国语》,见《吴志》《阚泽传》。或作"唐因",非。

  战国策刘向原叙:所校中《战国策》书,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修书》,或曰《长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策谋,宜为《战国策》。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隋》《经籍志》:刘向录者三十二卷,高诱撰注者二十一卷。

  孔衍后语《唐》《艺文志》:孔衍《春秋时国语》十卷,又《春秋后国语》十卷。按:《史通》云:今行世者,唯《后语》存。是知《新唐志》特因旧史原文,非皆有其书也。

  九州春秋《兖》《经籍志》,《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撰。陈氏《书录解题》:彪记汉末州部之乱,司、冀、徐、兖、青、荆、扬、凉、益、幽,凡盗贼僭叛皆纪之。《晋书》:彪字绍统,高阳王陆之子,官秘书郎。

  魏都许洛《三国》《魏志》:建安元年,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二十五年至洛阳。

  文帝黄初元年营洛阳宫。按:时言曹魏者,通谓之许、洛,如《吴志》朱桓言"进取寿春,以规许、洛"是也。

  晋宅江淮《晋》《元帝纪》:帝,琅恭王觐之子,嗣位琅。永嘉初,镇建邺。愍帝即位,西都不守。建武元年,依魏、晋故事为晋王,立宗庙社稷于建康。按:是为东晋之始。建康即建邺,吴大帝始都此,江、淮其界也,亦吴之通称。如《吴志》,周鲂本阳羡人,而言"生长江、淮"是也。

  《史记》家者,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琥,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其君臣流例,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散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兼其所载,多聚旧记,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宜深诫也。

  采访家人此句又见《采撰》及《正史》篇,言巴西谯周以《太史迁书》周、秦以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云云。是知改"人"为"乘"者,非。

  鲁史旧名史记语见《春秋》家。

  通史《梁》《吴均传》:均免职,寻召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华,列传未就,卒。又《武帝纪》:太清三年,《通史》成,躬制赞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笔成章。

  科录《北史》《魏宗室传》:常山王遵曾孙晖,雅好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下迄于晋,凡十四代。表上之。按: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郭延年辩之,谓晖业所撰乃《辨宗录》,非《科录》也。《史通》既误,王伯厚《玉海》再误云。

  断限亦曰"限断"。二字所始,见《断限》篇注。

  南北史《旧唐书》《李延寿传》:延寿,贞观中补崇贤馆学士。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读书志》:延寿父大师,尝谓宋、齐逮周、隋,分隔南北,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欲改正为编年,未就而卒。延寿究悉旧事,更依马迁体,总序八代,北二百四十二年,南百七十年,为二史。《通志》《艺文略》别立《通史》一门,以延寿书与梁《通史》同列,良是。

  胡越《汉书》: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云:"意合则胡、越为兄弟","不合则骨肉为仇敌"。

  参商《左传》昭元年: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于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后帝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为晋星。"

  《汉书》家者,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编。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淮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彪固《汉书》《叙传》:班彪字叔皮,年二十,遭王莽败。世祖即位于冀州,天下云扰,著《王命论》。有子曰固。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官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已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缀缉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纪、表、志、传,凡百篇。按:《叙传》竟不及父彪续史事,欺所生,欺万世,纠班史者当以是为首款。《后汉书》本传:彪断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东观曰记《书录解题》:《东观汉记》,汉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等撰。初,班大在显宗朝,尝撰《世祖本纪》、功臣列传、载纪二十八篇。至永初中,珍、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其后卢植、蔡邕、马日等皆尝补续。按:《外篇正史》篇详述其书,宜参看。

  三国曰志《晋书》《陈寿传》:寿字承诈,仕蜀,为馆阁令史。及蜀平,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纪年不逮魏亡谓《谓竹书纪年》年未尽魏哀而止,正与《汉书》全代对照。或讹"不"为"下",失之。

  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世异,《尚书》等四家,其体久废,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汉书》二家而已。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