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春秋公羊传注疏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僖公卷十一(起八年,尽二十一年)

 

 

    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衔王命会诸侯,诸侯当北面受之,故尊序於上。时桓公德衰,甯毌之盟常会者不至,而陈、郑又遣世子,故上假王人之重以自助。洮,他刀反。

  [疏]注“甯毌”至“不至”。

  ○解云:在上七年传也。其常会者不至,正以卫侯、许男巳下不至也。

  ○注“而陈”至“世子”。

  ○解云:即世子款、世子华之属是也。

 

  郑伯乞盟。乞盟者何?处其所而请与也。以不序也。

  [疏]“乞盟者何”。

  ○解云:正以盟是常事,自应得与今而言乞,故执不知问。

 

  其处其所而请与奈何?盖酌之也。酌,挹也。时郑伯欲与楚,不肯自来盟,处其国,遣使挹取其血而请与之约束,无汲汲慕中国之心,故抑之使若叩头乞盟者也。不录使者,方抑郑伯,使若自来也。不盟不为大恶者,古者不盟也。遣使,所吏反,下“录使”同。

  [疏]注“不盟不为大恶”。

  ○解云:知非大恶者,正以郑伯不贬不绝故也。若其是大恶,宜如陈佗之贬爵而书名也。知古者不盟者,桓三年传云“古者不盟,结言而退”是也。

 

  夏,狄伐晋。

  秋,七月,禘于太庙,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禘用致夫人,非礼也。以致文在庙下,不使入庙,知非礼也。礼,夫人始见庙,当特祭,而因禘诸公庙见,欲以省烦劳,不谨敬,故讥之。不日者,下用失礼明。大,音泰。始见,贤遍反,下同。省,所景反。

  [疏]“用者何”。

  ○解云:欲言失礼,而经不明;欲言得礼,而文言用,故执不知问。“致者何”。

  ○解云:见夫见庙礼当特祭,禘而言致,故执不知问。

  ○注“礼夫”至“特祭”。

  ○解云:正以三月见庙,见庙期限,明其不得因事为之,故知然也。

  ○注“不日”至“礼明”。

  ○解云:正以隐五年“考仲子之宫”下,注云“失礼鬼神例日”。然则此亦失礼,而不书日,故知用在庙下,失礼已明,不劳举日也。

 

  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据夫人姜氏入不贬。

  [疏]注“据夫”至“不贬”。

  ○解云:即庄二十四年“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是也。

 

  讥以妾为妻也。以逆不书,入庙当称妇姜,而称夫人者,夫人当坐篡嫡也。妾之事嫡,犹臣之事君同。篡嫡,初患反;下音的,下同。

  [疏]“以逆”至“不书”。

  ○解云:欲道传家知以妾为妻者,正以初逆不书,与桓、庄之属夫人文异故也。“入庙当”至“嫡也”。

  ○解云:言入庙当称妇者,正以妇者,服也,对舅姑服从之辞也。今而称夫人,作不服之称,明其有篡嫡之心,欲得为夫人,是以称之曰夫人,见其当有篡嫡之罪矣。犹如桓、宣篡弑得即位,是以《春秋》亦如其意,书其即位,明其本意耳。

  ○注“妾之事嫡,犹臣之与君同”。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妾之篡嫡欲得为夫人,而《春秋》书之曰夫人,犹如臣子篡君欲得即位,而《春秋》亦书其即位之义矣。

 

  其言以妾为妻奈何?盖胁于齐媵女之先至者也。以不致楚女,及夫人至皆不书也。僖公本聘楚女为嫡,齐女为媵,齐先致其女,胁僖公使用为嫡,故致父母辞言致。不书夫人及楚女至者,起齐先致其女,然后胁鲁立也。楚女未至而豫废,故皆不得以夫人至书也。

  [疏]注“僖公”至“为媵”。

  ○解云:《春秋说》文。

  ○注“故从”至“言致”。

  ○解云:即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是也。

  ○注“起齐”至“书也”。

  ○解云:皆欲道若齐女未至,而已胁鲁之时,可以书其至。今先致其女,乃后胁鲁为夫人,其初至之时乃为媵妾,是以不得书其至矣。

 

  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惠王也。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何以不书葬?为襄公讳也。襄公背殡出会宰周公,有不子之恶,后有征齐忧中国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恶,故讳不书葬,使若非背殡也。说,音悦。为襄,于伪反,下注“为天”、“为桓”皆同。

  [疏]“何以不书葬”。解云:正以隐十一年“公薨”之下,传云“何以不书葬”,彼注云“据庄公书葬”。然则彼巳有解,故不重释。

  ○注“襄公”至“周公”。

  ○解云:在下经文。

  ○注“后有”至“殡也”。

  ○解云:即下十八年传云“曷为不使齐主之?与襄公之征齐也”,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是为齐之文也。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宰周公者何?天子之为政者也。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也。以加宰,知其职大尊重,当与天子参听万机,而下为诸侯所会,恶不胜其任也。宋未葬不称子某者,出会诸侯,非尸柩之前,故不名。恶不,乌路反。胜,音升。

  [疏]“宰周公者何”。

  ○解云:欲言三公,而文加宰;欲言卿士,经书周公,故执不知问。

  ○注“宰犹治也”。

  ○解云:正以宰者,和治之名,得为治事之义。

  ○注“而下”至“其任也”。

  ○解云:如此注者,欲决上五年首戴之会,总序诸侯,乃言会王世子。若以世子为会主,致诸侯于此,会而会之然也。今此宰周公,文与彼异,故知下为诸侯所会。

  ○注“宋未葬”至“不名”。

  ○解云:庄三十二年传云“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然则宋未葬,宜称子某,而章称子者,非尸柩之前,无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之义。知宋未葬者,正以宋公之卒在上三月,下有七月之文,当此之时未满五月,是以知其未葬。若然,案桓公十一年“郑忽出奔”,传云“忽何以名”,注云“据宋子既葬称子”者,正以其非居尸柩前,故作既葬之称,非谓葬讫。其说在彼。

 

  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此未適人,何以卒?据杞叔姬不卒。

  [疏]“此未適人,何以卒”。

  ○解云:正以文无所系,知其未適人。

  ○注“据杞叔姬不卒”。解云:宜作伯姬字,即庄二十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注云“伯姬不卒者,盖不与卒于无服”。此未適人,何以卒乎?故难之也。案《春秋》之内,唯有“杞叔姬来归”,成八年冬,“杞叔姬卒”,更无叔姬不卒之事,故如此解。许嫁矣。妇人许嫁,字而笄之。字者,尊而不泄,所以远别也。笄者,簪也,所以系持发,象男子饰也。服此者,明系属於人,所以养贞一也。《婚礼》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笄,古兮反。泄,息列反。别,被列反。簪,庄林反。

 

  [疏]注“字者”至“远别也”。

  ○解云:正以字尊於名,故言尊而不泄。所以远别者,正以内之公子为大夫者,卒皆称名;而内女许嫁,卒而称字者,所以远别之故也。

  ○注“婚礼曰”至“称字”。

  ○解云:《士婚礼记》文。彼注云“许嫁,巳受纳微礼也。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是也。

 

  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不以殇礼降也。许嫁卒者,当为诸侯夫人,有即贵之渐,犹侠卒也。日者,恩尤重於未命大夫,故从诸侯夫人例。侠,音协。

  [疏]注“许嫁卒者”至“夫人”。

  ○解云:则知许嫁於大夫者不卒之,何者?为大夫妻者贱,虽至其家,卒犹不书,况其许嫁乎!

  ○注“犹侠卒也”。

  ○解云:在隐九年春三月,“侠卒”,彼传云“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未命所以卒之者,赏疑从重。然则未命大夫所以卒之,以其将为大夫,有即贵之渐,赏疑从重,故录之”。今此许嫁之女,亦有将为诸侯夫人之渐,故得书之。

  ○注“日者”至“夫人例”。

  ○解云:以侠卒不日,故言日者恩尤重於未命大夫,故从诸侯夫人之卒例,皆书日,成八年“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之属是也,故言从诸侯夫人例。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尔?贯泽之会,桓公有忧中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江人、黄人也。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下伐厉善义兵是也。会不书者,叛也。叛不书者,为天子亲遣三公会之而见叛,故上为天子,下为桓公讳也。会盟一事不举重者,时宰周公不与盟。不预,音豫。

  [疏]“贯泽之会”。

  ○解云:即上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是也。而此言于贯泽者,盖地有二名。然则案彼经盟,此言会者,举其初会而言也。彼直书盟者,举重故也。

  ○注“下伐”至“是也”。

  ○解云:即下十五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注云“月者,善录义兵,厉,葵丘之会叛天子之命也”者是也。

  ○注“会不”至“叛也”。

  ○解云:言厉等九国,亦在于会,而葵丘之会不书之者,以其叛天子之命,故不录之,但书曹伯以上于会。

  ○注“会盟”至“不与盟”。

  ○解云:正以文十四年“公会宋公”已下,“同盟于新城”。然则彼是会盟一事,举盟以为重,不言会于某,今此会盟并举,故须两解之。言宰周公是时实不与盟,若言公会宰周公、齐侯巳下盟于葵丘,则是文害其义。不举盟,直书上会,会轻於盟,失举重之例矣。以此之故,必须两举,书云诸侯盟于葵丘,则知周公不与盟矣。

 

  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亢阳之貌。

  [疏]“震之者何”。解云:欲言是善,而盟书日;欲言其恶,贤伯所为,故执不知问。

 

  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色自美大之貌。

  [疏]“矜之者何”。

  ○解云:既名贤伯,美见天下;而取夸矜,异于本行,故执不知问。

  ○注“色自美大之貌”。

  ○解云:谓其颜色自有美大之势。

 

  甲戌,晋侯诡诸卒。不书葬者,杀世子也。诡,九委反。

  [疏]注“不书葬者,杀世子也”。

  ○解云:在上五年春。凡君杀无罪大夫,例去其葬以绝之。

 

  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此未逾年之君,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齐何?据弑其君舍,不连先君。连名者,上不书葬子某,弑君名未明也。杀其,音试,下及注放此。

  [疏]注“据弑”至“先君”。

  ○解云:即文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也。

  ○注“连名”至“未明也”。

  ○解云:言名未明者,弟子本意,正欲问弑其君之子,而连奚齐何之者,恐人不知奚齐之名,为是先君未葬称子某,似若子般、子野之属是也;为是被弑之故称名,似若诸儿、卓子之属是也,是以将名连弑问之,欲使后人知其称名之义。

 

  杀未逾年君之号也。欲言弑其子奚齐,嫌无君文,与杀大夫同;欲言弑其君,又嫌与弑成君同,故引先君冠子之上,则弑未逾年君之号定,而坐之轻重见矣。加之者,起先君之子。不解名者,解言杀,从弑名可知也。弑未逾年君,例当月,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冠,古乱反。见,贤遍反。

  [疏]注“则弑”至“见矣”。

  ○解云:言罪差於成君,与杀大夫异矣。

  ○注“加之”至“之子”。

  ○解云:若不加之,嫌是君子为一人故。

  ○注“不解名”至“知也”。

  ○解云:正以传云“弑未逾年君之号”,止答上云“其言弑其君之子何”之文,故云不解名矣。既解言弑,则书奚齐之名,由弑之故明矣,是以不复答之。

  ○注“弑未逾”至“略之”。

  ○解云:正以隐四年春,“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注云“日者,从外赴辞,以贼闻例”。然则弑成君者,例书日,即庄八年冬十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之属是。弑成君者例既书日,知弑未逾年君当月明矣。今此不月,故须解之。

 

  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书如者,录内所与外交接也,故如京师,善则月荣之;如齐、晋,善则月安之;如楚,则月危之,明当尊贤慕大,无友不如已者。月者,僖公本齐所立,桓公德衰见叛,独能念恩朝事之,故善录之。

  [疏]注“故如京”至“荣之”。

  ○解云:即成十三年春,“三月,公如京师”,彼注云“月者,善公尊天子”是。

  ○注“如齐”至“安之”。

  ○解云:即襄二十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彼注云“月者,溴梁之盟,后中国方乖离,善公独能与大国”是也。

  ○注“如楚则月危之”。

  ○解云:即襄二十八年十一月,“公如楚”,彼注云“如楚皆月者,危公朝夷狄也”。必如此注者,正以朝聘例时,而书月,故须解矣。

  ○注“明当尊贤慕大”。

  ○解云:正覆如齐、晋则月安之。

  ○注“无友不如已”。

  ○解云:覆如楚则月危之。

 

  狄灭温。

  温子奔卫。

  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苟息。及者何?累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荀息?据与孔父同。君卓子,敕角反,又丁角反,《左氏》经无“子”字。舍,音舍,下同。

  [疏]“及者何”。

  ○解云:君之与臣,尊卑异等,今而言及,故执不知问。“累也”。

  ○解云:桓二年注云“累,累从君而死,齐人语也”,则彼已有解,故此处不复注之。“曰有”。

  ○解云:桓二年注云“叔仲惠伯是也”。“何贤乎”,注“据与孔父同”。

  ○解云:桓二年传云“何贤乎孔父”,注云“据叔仲惠伯不贤”。然则此言据与孔父同者,谓与孔父同据叔仲惠伯矣。

 

  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不食言者,不如食受之而消亡之,以奚齐、卓子皆立。

  [疏]注“以奚”至“皆立”。

  ○解云:欲指不食其言之事状矣。

 

  其不食其言奈何?奚齐、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传焉。礼,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业小道焉,履小节焉;十五受大傅,教之以大学,业大道焉,履大节焉。骊,力知反。少,诗照反。大傅,音泰。

  [疏]注“礼诸侯”至“节焉”。

  ○解云:皆《艺文志》文也。注云小道小节,正谓始甲典賝师受业;大道大节,谓博习尽诚也。

 

  骊姬者,国色也。其颜色一国之选。选,息恋反。献公爱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杀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献公病将死,谓荀息曰:“士何如,则可谓之信矣?”献公自知废正当有后患,欲讬二子於荀息,故动之云尔。荀息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荀息察言观色,知献公欲为奚齐、卓子来动已,故答之云尔。欲为,于伪反,下文“为文公”、“不为”、“故为”皆同。献公死,奚齐立。里克谓荀息曰:“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长谓重耳。长,丁丈反,注同。如之何?原与子虑之。”荀息曰:“君尝讯臣矣,上问下曰讯。言臣者,明君臣相与言不可负。讯,音信,上问曰下讯。臣对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里克知其不可与谋,退,弑奚齐。荀息立卓子,里克弑卓子,荀息死之。荀息可谓不食其言矣。起时莫不背死乡生,去败与成。荀息一受君命,终身死之,故言及,与孔父同义。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背,音佩。乡,许亮反。

  [疏]注“故言”至“同义”。

  ○解云: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彼注云“言及者,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国以名通,明当封为附庸,不绝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也。今荀息一受君命,终身死之,故言及;亦使上及其君,若附大国以名通,明当封为附庸,不绝其祀,所以重社稷之臣,故云与孔父同义。

  ○注“不日者”至“故略之”。

  ○解云:正以成君见弑者例书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夏,齐侯、许男伐北戎。

  晋杀其大夫里克。里克弑二君,则曷为不以讨贼之辞言之?据卫人杀州吁。

  [疏]注“据卫人杀州吁”。

  ○解云:即隐四年“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是也。

 

  惠公之大夫也。惠公篡立巳定,晋国君臣合为一体,无所复责,故曰此乃惠公之大夫,安得以讨贼之辞言之?所复,扶又反,下同。然则孰立惠公?欲难杀之意。难,乃旦反。里克也。里克弑奚齐、卓子,逆惠公而入。里克立惠公,则惠公曷为杀之?惠公曰:“尔既杀夫二孺子矣,孺子,小子也。奚齐、卓子时皆幼小。夫,音扶。孺,如注反。又将图寡人。如我有不可,将复图我如二孺子。为尔君者,不亦病乎?於是杀之。然则曷为不言惠公之入?据齐小白入于齐。晋之不言出入者,踊为文公讳也。踊,豫也,齐人语。若关西言浑矣。献公杀申生,文公与惠公恐见及,出奔,不子当绝,还入为篡,文公功足以并掩前人之恶,故惠公入、怀公出、文公入浑皆不书,悉为文公讳故也。为文公讳者,欲明文公之功大也。语在下。怀公者,惠公子也。惠公卒,怀公立,而秦纳文公,故出奔。惠公、文公出奔不书者,非命嗣也。踊,音勇,豫也。言浑,户昆反,又户本反,下同。

  [疏]注“文公与惠公”至“嗣也”。

  ○解云:正以同姓之臣尚无去义,况於兄子乎!且惠公、文公庶子,假令不去,亦不杀之,故知去父宜当绝矣。

 

  齐小白入于齐,则曷为不为桓公讳?桓公之享国也长,享,食。美见乎天下,故不为之讳本恶也。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桓公功大,善恶相除,足封有馀,较然为天下所知;文公功少,嫌未足除身篡而有封功,故为之讳。并不言惠公、怀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美见,贤遍反,下同。较然,音角,下同。

  秋,七月。冬,大雨雹。何以书?记异也。夫人专爱之所生也。雨,于付反。雹,步角反。

  [疏]“冬,大雨雹”。解云:《左氏》作“雪”。

  ○注“夫人专爱之所生也”。

  ○解云:蔽障楚女而专取君爱,故生此雹灾。

 

  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郑父。,普悲反。

  [疏]“郑父”。

  ○解云:《左氏》经无“父”字。

 

  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秋,八月,大雩。公与夫人出会,不恤民之应。

  冬,楚人伐黄。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是后楚灭黄,狄侵卫。

  [疏]注“是后楚灭黄”。

  ○解云:在今年夏。注“狄侵卫”。

  ○解云: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灭黄。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处臼卒。处臼,《左氏》作“杵臼”。

  [疏]“夏楚人灭黄”。

  ○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然则灭例月,而此不月者,所传闻之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桓公自贯泽、阳穀之会后,所以不复举小国者,从一法之后,小国言从令行,大国唯曹、许以上乃会。咸,音咸。不复,扶又反,下同。

  秋,九月,大雩。曲阳穀之会不恤民,复会于咸,城缘陵,烦扰之应。

  [疏]注“由阳”至“之应”。

  ○解云:谓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

 

  冬,公子友如齐。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孰城之?诸侯不序,故问谁城。

  [疏]注“诸侯”至“谁城”。

  ○解云: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传云“孰城之”,彼注云“据内城不月,故问之”。然彼经书月,故得此解,此经不月,传云“孰城之”,漫道诸侯无所指据,缘陵之号由来未有,故怪而问之。

 

  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以下皆狄徐也。言胁者,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恐,丘勇反。曷,火葛反。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

  ○解云:即下十五年冬,“楚人败徐于娄林”,注云“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云“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对事连,可以起同恶,莒在下不得狄,故复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为莒狄之尔是也。

 

  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辄发传者,与城卫同义。言诸侯者,时桓公德衰,待诸侯然后乃能存之。外城不月者,文言诸侯,非内城明矣。为桓,于伪反,下“为桓”“为天下”并注“臣为”同。

  [疏]注“外城”至“明矣”。

  ○解云:正以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属,是内城不月。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属是也。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诸侯,非内城可知,故省文。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盖以城天子与内同。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据使者臣为君衔命文也。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已也。使来请娶巳以为夫人,下书归是也。礼,男不亲求,女不亲许。鲁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鄫子淫泆,使来请已,与禽兽无异,故早鄫子使乎季姬,以绝贱之也。月者,甚恶内也。要,一遥反。遮,诸奢反。泆,音逸。恶,乌路反。

  [疏]注“下书归是也”。解云:即下十五年“季姬归于鄫”是也。

  ○注“礼,男不亲求”。

  ○解云:即《昏礼》不称主人之属是也。“女不亲许”。

  ○解云:即致女之礼是也。

  ○注“以绝贱之也”。

  ○解云:谓绝而贱之,不以为诸侯也。

  ○注“月者,甚恶也”。

  ○解云:正以遇例时,即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之属是也。今此月者,甚恶内也。范氏云“鲁女无故远会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传》曰“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不朝。遇于防,而使来朝”,此近合人情。何氏以为鄫、鲁相近,信使泆通,男女之情,风流应合,未世无礼,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宁可然问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据梁山言崩。

  [疏]“沙鹿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邑无崩道;欲言其山,文无山称,故执不知问。

  ○注“据梁山言崩”。

  ○解云:即成五年夏,“梁山崩”是也。

 

  袭邑也。袭者,嘿陷入于地中。言崩者,以在河上也。河岸有高下,如山有地矣,故得言崩也。

  [疏]注“袭者”至“地中”。

  ○解云:谓嘿然而陷矣。

 

  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据长狄之齐、晋不书。

  [疏]注“据长”至“不书”。

  ○解云:即文十一年传云“狄者何?长狄也。兄弟三人,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则未知其之晋者也”,“何以书?记异也”。然则长狄之齐、晋皆不书之,是外异不书也。

 

  为天下记异也。土地者,民之主,霸者之象也。河者,阴之精,为下所袭者,此象天下异,齐桓将卒,霸道毁,夷狄动,宋襄承其业,为楚所败之应。而不系国者,起天下异。

  [疏]注“宋襄”至“天下异”。

  ○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

 

  狄侵郑。

  冬,蔡侯肹卒。不书葬者,溃当绝也。不月者,贱其背小国而附父雠,故略之甚也。肹立不书者,父献舞见获,留卒於楚,肹以次立,非篡也。肹,许乙反,注同。背,音佩。

  [疏]注“不月”至“篡也”。

  ○解云:正以大国之卒,例合书日,即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之属是也。今此反不月者,故言略之甚也。其父者,即蔡侯献舞,庄公十年为楚所获,而卒於楚,故谓楚为父雠。上四年齐侯巳下“侵蔡,蔡溃,遂伐楚”,是其背中国附父雠之事。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齐。月者,善公既能念恩,尊事齐桓,又合古五年一朝之义,故录之。

  [疏]注“月者”至“齐桓”。

  ○解云:即上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彼注云“月者,僖公本齐所立,桓公德衰见叛,独能念恩朝事之,故善录之”故也。

  ○注“又合”至“录之”。解云:何氏以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守,诸侯亦五年一朝,天子分天子诸侯为五部,部朝一年,五年而遍,其小国事大国亦然,故以十年朝齐,今又往朝,是为合古。桓元年传云“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注云“缘臣子之心,莫不欲朝朝莫夕,王者与诸侯别治,势不得自专朝,故即位比年使大夫小聘,三年使上卿大聘,四年又使大夫小聘,五年一朝。王者亦贵得天下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职,故分四方诸侯为五部,部有四辈,辈主一时。《孝经》曰‘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尚书》云‘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是也。

 

  楚人伐徐。

  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

  公孙敖率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言次者,剌诸侯缓於人恩,既约救徐而生事止次不自往,遣大夫往,卒不能解也。大夫不序旨,起会上大夫,君巳目,故臣凡也。内独出名氏者,臣不得因君殊尊省文,别尊卑也。别,彼列反。

  [疏]注“臣不”至“省文”。

  ○解云:正以上言公会齐侯以下,是殊尊鲁之文。今若不举内大夫名氏,即因君乡者殊尊之经而省文。

 

  夏,五月,日有食之。是后秦获晋侯,齐桓公卒,楚执宋公,霸道衰,中国微弱之应。

  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月者,善录义兵。厉,葵丘之会叛天子之命也。曹称师者,桓公霸道衰,曹独能从之,征伐不义,故褒之,所以劝勉不能,扶助霸功,激扬解惰也。厉,如字,旧音赖。激,古历反。解,古卖反。惰也,徒卧反。

  [疏]注“月者,善录义兵”。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其例时者,即上十一年“冬,楚人伐黄”之属是也。

 

  八月,〈虫衆〉公久出,烦扰之所生。〈虫衆〉,之戎反。

  九月,公至自会。桓公之会不致,此何以致?据柯之会不致。久也。久暴师众过三时。暴,步卜反。

  季姬归于鄫。

  巳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昼日而冥。冥,亡丁反,又亡定反,注同。

  [疏]“晦者何”。

  ○解云:欲言月晦,例所不书;欲言昼冥,亦非常录,故执不知问。

 

  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孚,信也。季氏所信任臣。

  [疏]“震之者何”。

  ○解云:欲言天震,文不言天;欲言地震,又无地称,故执不知问。加之者,以震有二种故也,且避问轻重两举。云云之说,在隐九年。

 

  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据阳虎称盗。

  [疏]注“据阳虎称盗”。

  ○解云:即是八年“盗窃宝玉大弓”是也。

 

  天戒之,故大之也。明此非但为微者异,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使称字,过于大夫,以起之,所以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何以书?记异也。此象桓公德衰,彊楚以邪胜正,僖公蔽於季氏,季氏蔽於陪臣,陪臣见信得权,僣立大夫庙,天意若曰蔽公室者,是人也,当去之。去,起吕反。

  冬,宋人伐曹。

  楚人败徐于娄林。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不月者,略两夷狄也。为,于伪反。

  [疏]注“不月”至“狄也”。

  ○解云:正以败例书月,即庄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是也。以其非两夷,故书月。

 

  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据泓之战言宋师败绩。泓,乌宏反。君获,不言师败绩也。举君获为重也。释不书者,以获君为恶;书者,以恶见获,与获人君者,皆当绝也。主书者,从获人例。恶,乌路反。

  [疏]注“释不书”至“人例”。

  ○解云:正决二十一年“释宋公”之经矣。然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传云“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然则秦、楚同类,得获晋侯者,正以爵称伯,非真夷狄,故与楚异。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据星霣后言霣。十六年,本或从此下别为卷。案《七志》、《七录》何注此十一卷,《公羊》以闵附庄故也,后人以僖卷大,辄分之尔。霣,于敏反。是月,如字,或一音徒兮反。六鶂,五历反,水鸟。

  [疏]注“据星霣后言霣”。

  ○解云:即庄七年“夜中,星霣如雨”是也。

 

  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是月边也。鲁人语也。在正月之几尽,故曰劣及是月也。磌然,之人反,又大年反,声响也;一音芳君反,本或作“砰”,八耕反。仅,其靳反,劣也。逮,音代,又大计反,及也。几,音祈。

  [疏]“是月者何”。

  ○解云:正以言异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是月”至“语也”。

  ○解云:案上十年传云“踊为文公讳”,何氏云“踊,豫也,齐人语。若关西言浑矣”,是以《春秋》之内,於此乎悉解为齐人语,而此一文独为鲁人语者,以是经文孔子作之,孔子鲁人,故知鲁人语。彼皆是诸传文,乃胡母生、公羊氏皆为齐人,故解为齐人语。注在正月之几尽者,谓晦日乃在正月之欲尽矣。

 

  何以不日?据五石言日。

  [疏]注“据五石言日”。

  ○解云:等是灾异,何故五石书言戊申朔,而六鹢不书日乎?故难之。

 

  晦日也。凡灾异晦日不日,日食是也。日食尝於晦朔,不日,晦可知也。六鹢无常,故言是月以起晦也。

  [疏]注“凡灾”至“不日”。

  ○解云:即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之属是也。今此亦晦,故不书日。

  ○注“日食”至“起晦也”。

  ○解云:案隐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传云“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日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注云“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是也”;传又云“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注云“谓二日食,‘己巳,日有食之’是也”;传又云“失之后者,朔在后也”,注又云“谓晦日食,庄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是也”。然则日食亦有二日食,此注何言日食常於晦朔乎?二日食者,虽非正朔,若欲比晦言之,亦得谓之朔矣。言若正朔食,朔日并言;若二日食,则言日;则知日、朔并不言,是晦日明矣。故云不日晦可知也。

 

  晦则何以不言晦?据上言朔。《春秋》不书晦也。事当日者日,平居无他卓佹,无所求取,言晦朔也,趡盟奚战是也。佹,尤委反。趡,翠轨反。

  [疏]注“平居无他卓佹”。

  ○解云:谓无他卓异佹戾,平常之事也。

  ○注“无所”至“战是也”。

  ○解云:即桓十七年“二月,丙午,及邾娄仪父盟于趡”,《春秋》说以为二月晦矣;“五月,丙午,及齐侯战于奚”,《春秋说》以为五月之朔也。然则此传云“《春秋》不书晦”,谓平常之事;下文“朔有事则书,晦虽有事不书”者,谓卓佹之事,合书晦朔矣。

 

  朔有事则书,重始,故书以录事,若泓之战及此皆是也。

  [疏]注“若泓”至“是也”。

  ○解云:即下二十二年“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此经皆书朔,是其卓佹之事书朔也。

 

  晦虽有事不书。重始而终自正,故不复书以录事。不复,扶又反,下同。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据霣石后言五。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鹢小而飞高,故视之如此,事势然也。宋都者,宋国所治也。人所聚曰都。言过宋都者,时独过宋都退飞。所治,直吏反。五石六鹢,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王者之后有亡徵,非亲王安存之象,故重录为戒,记灾异也。石者,阴德之专者也;鹢者,鸟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襄欲行霸事,不纳公子目夷之谋,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见执,六年终败,如五石六鹢之数。天之与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於晦朔者,示其立功善甫始而败,将不克终,故详录天意也。为王,于伪反,注同。耿介,音戒。之行,下孟反。

  [疏]注“卒以五年见执”。

  ○解云:即下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宋”是。计有六年而言五年者,据实日月言之,以合五石之数故也。又六年终败者,即下二十二年“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计有七年而言六年者,如上说。

  ○注“天之与人”至“畏也”者,解云:《春秋说》文也。

 

  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其称季友何?据犁战名,不称季,来归不称友。

  [疏]注“据犁”至“称季”。

  ○解云:即上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是也。

  ○注“来归不称友”。解云:闵元年“季子来归”是也。

 

  贤也。闵公不书葬,故复於卒贤之,明季子当蒙讨庆父之功,遏牙存国,终当录也。不称子者,上归本当称字,起事言子。

  [疏]注“闵公”至“录也”。

  ○解云:正以君弑贼不讨,恶臣子不讨贼,君丧无所系,往前闵公不书葬,恐季子有甚恶,故书字见其贤。

  ○注“不称子”至“言子”。

  ○解云:即闵元年归之下来,注云“不称季友者,明齐继鲁,本感落姑之讬,故令与高子俱称子起其事”是也。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秋,七月,甲子,公孙慈卒。日者,僖公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皆日也。一年丧骨肉三人,故曰痛之。

  [疏]注“日者”至“皆日也”。

  ○解云:以所传闻之世,大夫之卒,不问有罪以否,例不日,隐元年十二月“公子益师卒”是也。今此季友、公孙慈之卒皆书日者,正以贤君宜有恩礼於大夫故也。然则言皆者,皆季友与公孙慈也。其鄫季姬之卒,例自合日,即上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之属是也。

  ○注“一年”至“痛之”。

  ○解云:言由其是贤君,故宜痛骨肉之卒;若直见是贤君,宜有礼于大夫,但当见季一人书日,故知宜痛其频死故也。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疏]注“月者”至“此始也”。

  ○解云:正以盟会之例,大信书时,今而书月,故如此解。知任竖刀、易牙者,下十八年传文。言堕功灭项者,谓堕毁霸功而灭项,即下十七年“夏,灭项”是也。

 

  十有七年,春,齐人、徐人伐英氏。称氏者,《春秋》前黜称氏也。伐国而舍氏言之者,非主名,故伐之得从国举。

  [疏]注“伐国”至“主名”。

  ○解云:若其主名,即爵等是也。

 

  夏,灭项。孰灭之?齐灭之。以言灭,知非内也。以不讳知齐灭。项,户讲反,国名。

  [疏]注“以言灭知非内也”。

  ○解云:案经直言灭,不载主名,何知非内灭之?正以《春秋》之例,内大恶讳,今言灭,知非内矣。“以不讳知齐灭”。

  ○解云:《春秋》之例,为贤者讳,故上十二年“楚人灭黄”不为讳,今讳不言齐人,故知齐灭之。

 

  曷为不言齐灭之?据齐师灭谭。

  [疏]注“据齐师灭谭”。

  ○解云:在庄十年冬也。

 

  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绝其始,则不得终其恶。为桓,于伪反,下及注同。恶恶,并如字;一读上乌路反。善善也乐终。乐贤者终其行。行,下孟反。桓公尝有继绝。立僖公也。

  [疏]注“立僖公也”。

  ○解云:即元年是也。

 

  存亡之功,存邢、卫、杞。

  [疏]注“存邢、卫、杞”。

  ○解云:存邢,上元年“城邢”是也。存卫,上二年“城楚丘”是也。存杞,上十四年“城缘陵”是也。

 

  故君子为之讳也。言尝者,时桓公德衰功废而灭人,嫌当坐,故上述所尝盛美而为之讳,所以尊其德,彰其功。传不言服楚,独举继绝存亡者,明继绝存亡,足以除杀子纠,灭谭遂项,覆终身之恶。服楚功在覆篡恶之表,所以封桓公,名当如其事也。不月者,桓公不坐灭,略小国。

  [疏]注“传不言服楚”至“亡者”。

  ○解云:其服楚在上四,年传云“曷为再言盟?喜服楚也”是也。注“明继”至“身之恶”。

  ○解云:杀子纠者,即庄九年九月,“取子纠杀之”是也。灭谭,即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是也。其灭遂者,即庄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是也。以继绝除杀子纠,以存三亡国除其三灭,故云覆终身之恶。

  ○注“服楚”至“事也”。

  ○解云:即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是其篡文也。而言之表者,取以盖藏之。

  ○注“不月”至“小国”。

  ○解云:言灭国例书月者,恶其篡而罪之。今桓公功足除其灭,是以不月,故云不坐灭也。而灭谭灭遂皆月者,是时未足以覆之也。略小国者,欲道既讳不言齐,知是谁灭?而不书月,又以略小国故也。

 

  秋,夫人姜氏会齐于卞。卞,皮彦反。

  九月,公至自会。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会曹伯、卫人、邾娄人伐齐。月者,与襄公之征齐,善录义兵。

  [疏]注“月者”至“征齐”。

  ○解云:正以侵伐例时故也。

 

  夏,师救齐。

  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宋公与伐而不与战,故言伐。《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曷为不使齐主之?据甲寅卫人及齐人战。甗,鱼辇反,又音言。与伐,音预,下“不与”同。

  [疏]“宋公”至“故言伐”。

  ○解云:谓宋公但与伐而不与战,故不得举重,是以两举之。

  ○注“据甲”至“人战”。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云“《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故使卫主之也”,彼注云“战序上言及者,为主”是也。

 

  与襄公之征齐也。曷为与襄公之征齐?据齐桓公霸者,犹不与征卫。

  [疏]“与襄公之征齐”也。

  ○解云:谓使征而正之。征是上讨下之辞。

  ○注“据齐”至“征卫”。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卫人及齐人战”是也。

 

  桓公死,竖刀、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不为文实者,保伍连率,本有用兵征伐不义之道。刀,音彫。为是,于伪反,注同。

  [疏]注“不为文”至“之道”。

  ○解云:其为文实者,即上元年春,“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传云“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其二年“城楚丘”之下,亦复发文实之传矣。今此经何以不言宋师伐齐,传云此公也。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征。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征。诸侯之义不得专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不道者,力能征之,则征之可也。正以诸侯本无专封之道,是以元年二年之经,皆为文实,以保伍连率,本有用兵征不义之道,是以不贬宋公称师矣。

 

  狄救齐。

  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

  冬,邢人、狄人伐卫。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虽拒义兵,犹有忧中国之心,故进之。不於救时进之者,辟襄公,不使义兵壅塞。

  [疏]注“狄称人”至“兵壅塞”。

  ○解云:案《穀梁传》“狄救齐”,传云“善救齐也”;又云“邢人、狄人伐卫”,传云“其称人何也?善累而后进之。伐卫,所以救齐也”。何氏《废疾》曰:即伐卫救齐当两举,如伐楚救江矣。又传以为江远楚近,故伐楚救江。今狄亦近卫而远齐,其事一也,於义《穀梁》为短。以此言之,则何氏之意適自伐卫,不为救齐之故。而此注又以“狄称人者,善能救齐”者,谓以其上能救齐,是以於此进之,不谓此时伐卫为救齐也。所以不於救时进者,不使义兵壅塞也。

 

  十有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名者,著葵丘之会,叛天子命者也。不得为伯讨者,不以其罪执之,妄执之。所以著有罪者,为襄公杀耻也。襄公有善志,欲承齐桓之业,执一恶人,不能得其过,故为见其罪。所以助贤者,养善意也。月者,录责之。为襄,于伪反,下“故为”、“起为”、“为襄公”、“深为”、“若不为”皆同。见,贤遍反。

  [疏]注“名者”至“命者”。

  ○解云:即上九年“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传云“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是也。

  ○注“不得为伯讨”。

  ○解云:上四年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此不称侯,故解之。

  ○注“月者,录责之”。解云:正以执例书时,即上四年夏,“齐人执陈袁涛涂”,五年“冬,晋人执虞公”之类是也。今此书月者,录责之也。

 

  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因本会于曹南,盟故以地,实邾娄。说在下。

  [疏]注“因本”至“在下”。解云:言此盟之前,相与于曹南矣。其实此盟在邾娄,故言实邾娄矣。

 

  鄫子会于邾娄。其言会盟何?据言诸侯会盟不录,及曹伯襄言会诸侯。

  [疏]注“据外”至“会诸侯”。

  ○解云:旧本皆无“及”字。言外诸侯会盟不录者,正以竟《春秋》上下,无外诸侯会盟之文。若存“及”,宜下句读之。

 

  后会也。说与会伐宋同义。君不会大夫,剌后会者,起实君也。地以邾娄者,起为邾娄事也。不言君者,为襄公讳也。鲁本许嫁季姬於邾娄,季姬淫泆,使鄫子请已而许之,二国交忿,襄公为此盟,欲和解之。既在会间,反为邾娄所欺,执用鄫子,耻辱加於宋无异,故没襄公,使若微者也。不於上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使若不为邾娄事盟,而鄫子自就邾娄,为所执者也。上盟不日者,深顺讳文,从微者例,使君下执,不以上盟为辨也。会盟不日者,言会盟不信已明,无取於日,自其正文也。

  [疏]注“说与会伐宋同义”。解云:即庄十四年“春,齐人、陈人、曹人伐宋。夏,单伯会伐宋”,传云“其言会伐宋何?后会也”,彼注云“本期而后,故但举会。书者,刺其不信”。

  ○注“君不会大夫”。

  ○解云:案庄九年春,“公及齐大夫盟于暨”,传云“公曷为与大夫盟?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又庄二十二年秋,“及齐高傒盟于防”,传云“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皆是君不会大夫之辞。

  ○注“起实君也”。

  ○解云:言起上宋人、曹人之属,实是宋公、曹伯耳。

  ○注“地以邾娄”。

  ○解云:正以二十八年夏,“公会晋侯”以下“盟于践土。陈侯如会”,传云“其言如会何?后会也”。然则彼言陈侯如会,此亦宜言鄫子如会,而言于邾娄,起为邾娄事也。

  ○注“不言君者”。

  ○解云:上曹南之盟,不言宋公等是也。

  ○注“季姬淫泆”至“微者也”。

  ○解云:即上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传云“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非使外朝,使来请已也”。

  ○注“不於上”至“执者也”。

  ○解云:上经云“盟于曹南”者,实是盟于邾娄,故以此解之。所以不於上经地以邾娄者,深为襄公讳,使若不为邾娄事盟,而鄫子自就邾娄所见执者也。

  ○注“上盟不”至“日者”。

  ○解云:《春秋》上下,微者之盟,例皆书时,而下文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之属是。今此乃以不日为微者例者,正以宋襄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宜书月。隐元年注云“微者盟例时,不能专正,故责略之。此月者,隐公贤君,虽使微者,有可采取,故录也”是也。

  ○注“会盟”至“正文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不信者日故也。言自其正文也者,谓既言会盟,即是不信之正文,不劳书日以见。

 

  己酉,邾娄人执鄫子用之。恶乎用之?用之社也。其用之社奈何?盖叩其鼻以血社也。恶无道也。不言社者,本无用人之道,言用之已重矣,故绝其所用处也。日者,鲁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当痛其女祸而自责之。恶乎,音乌。恶无,乌路反。用处,昌虑反。

  [疏]注“日者鲁”至“自责之”。

  ○解云:正以凡执例时,即上四年夏,“齐人执陈袁涛涂”之属是也。今日,故解之。

 

  秋,宋人围曹。

  卫人伐邢。

  冬,公会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因宋征齐有隙为此盟也。是后楚遂得中国霍之会执宋公。。因宋征齐有隙,为此盟也。是后楚遂得中国,霍之会,执宋公。

  [疏]注“因宋征”至“执宋公”。

  ○解云:谓上十八年襄公征齐,齐与宋有间隙,齐遂搆会诸侯之人而为此盟,以谋宋矣。“霍之会,执宋公”,即下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是也。

 

  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据蔡溃以自溃为文,举侵也。

  [疏]注“据蔡”至“侵也”。

  ○解云:即上四年春,“公会齐侯”云云,“侵蔡,蔡溃”是也。

 

  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梁君隆刑峻法,一家犯罪,四家坐之,一国之中,无不被刑者,百姓一旦相率俱去,状若鱼烂。鱼烂从内发,故云尔。著其自亡者,明百姓得去之,君当绝者。

  [疏]“鱼烂而亡也”。

  ○注“梁君”至“绝者”。《史记》、《春秋说》有此文也。

 

  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何以书?讥。何讥尔?门有古常也。恶奢泰,不奉古制常法。恶,乌路反。

  [疏]注“恶奢”至“常法”。

  ○解云:言其直是奢泰,不依古法,非僣天子也。隐五年传云“始僣诸侯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於此?僣诸公犹可言也,僣天子不可言也”。定二年“雉门及两观灾”之下,何氏云“立雉门两观不书者,僣天子不可言,虽在《春秋》中犹不书”。然则此新作南门书之,知不僣天子也。

 

  夏,郜子来朝。郜子者何?未有存文,嫌不名,故执不知问。郜,古报反,姬姓之国,下同。

  [疏]注“未有存”至“知问”。

  ○解云:桓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隐二年传云“始灭昉於此乎?前此矣”,何氏云“前此者,在春秋前,谓宋灭郜是也”。然则宋人灭郜在春秋之前,是以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宋”,自尔以来,不见存在之文。若然,则是失地之君,例合书名,而来朝不名,故执不知问。

 

  失地之君也,何以不名?据邓、穀名。

  [疏]注“据邓、穀名”。

  ○解云:即桓七年“夏,穀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也。

 

  兄弟辞也。郜、鲁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绝贱,明当尊遇之,异於邓、穀也。书者,喜内见归。

  [疏]注“不忍”至“绝贱”。

  ○解云:即不书其名是也,何者?若非兄弟,宜书其名,绝而贱之。

  ○注“明当”至“见归”。

  ○解云:正以穀、邓书名,而此不名也。

 

  五月,乙巳,西宫灾。西宫者何?小寝也。小寝则曷为谓之西宫?有西宫则有东宫矣。鲁子曰:“以有西宫,亦知诸侯之有三宫也。”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礼,诸侯娶三国女,以楚女居西宫,知二国女於小寝内各有一宫也,故云尔。礼,夫人居中宫,少在前;右媵居西宫,左媵居东宫,少在后。

  [疏]“西宫者何”。

  ○解云:欲言是庙,不书其谥;欲言居寝,而书宫举灾,故执不知问。

  ○注“西宫者”至“云尔”。

  ○解云:案襄九年“春,宋火”,传云“曷云或言灾,或言火?大者曰灾,小者曰火”,何氏云“大者,谓正寝、社稷、宗庙、朝廷也”。此西宫者,小寝内室,楚女所居也,何故不言火而书灾?彼传又云“内何以不言火?内不言火者,甚之也”,彼注云“《春秋》以内为天下法,动作当先自克责,故小有火如大有灾”,是以虽小言灾耳。“礼夫人居中宫”。

  ○解云:王者之制也。

 

  西宫灾,何以书?记灾也。是时僖公为齐所胁,以齐媵为嫡,楚女废在西宫而不见恤,悲愁怨旷之所生也。言西宫不系小寝者,小寝夫人所统,妾之所系也。天意若曰楚女本当为夫人,不当系於齐女,故经亦云尔。为適,丁历反,又作“嫡”。

  郑人入滑。

  秋,齐人、狄人盟于邢。狄称人者,能常与中国也。

  冬,楚人伐随。叛楚故也。

  二十有一年,春,狄侵卫。贬狄者,为犯中国讳。为,于伪反,下“不为襄”、下文“为执”皆同。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夏,大旱。何以书?记灾也。新作南门之所生。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孰执之?楚子执之。以下献捷贬。霍,《左氏》作“盂”。

  [疏]“会于霍”。

  ○解云:《左氏》作“盂”,《穀梁》作“雩”,盖误,或所见异。

  ○注“以下献捷贬”。

  ○解云:即下文“冬,楚人使宜申来献捷”,传云“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是也。

 

  曷为不言楚子执之?据溴梁盟下执莒子、邾娄子,复出晋人也。溴,古阒反。

  [疏]注“据溴梁盟”。

  ○解云:即襄十六年春,“公会晋侯、宋公”以下“于溴梁”,“晋人执莒子、邾娄子以归”是也。

 

  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不与执为重,复举伐者,劫质诸侯,求其国事,当起也。不为襄公讳者,守信见执,无耻。说在下也。

  [疏]注“劫质诸侯”。

  ○解云:言劫诸侯以为质而求其国,事当起也,是以执伐两举,见其外贪利也。下云“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是也。

 

  冬,公伐邾娄。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此楚子也,其称人何?据称使知楚子。贬。曷为贬?据齐侯献戎捷不贬。为执宋公贬。曷为为执宋公贬?据上巳没不与执中国。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盖鹿上之盟。

  [疏]注“盖鹿上之盟”。

  ○解云:即上文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是也。言鹿上盟为此约。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彊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诈谖劫质诸侯,求其国,当绝,故贬。堕,许规反。谖,音许援反,诈也;又音援。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所以坚宋公意,绝彊楚之望。

 

  [疏]“君虽不言国”。

  ○解云:即言君假令不道是臣之国,今国当是为臣之国矣。所以坚宋公意,欲使宋公乃心在楚,不急求还。

  ○注“绝彊楚之望”。

  ○解云:欲绝楚人,使知宋难取,不复望之。

 

  於是归,设守械而守国。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宋人应之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巳有君矣。”楚人知虽杀宋公,犹不得宋国,於是释宋公。宋公释乎执,走之卫。襄公本谓公子目夷曰“国,子之国也”。宋公愧前语,故惭不忍反,走之卫。不书者,执解而往,非出奔也。守,手又反,又如字。应,应对之应。

  [疏]注“走之卫”至“奔也”。

  ○解云:正决襄十四年夏,“卫侯衎出奔齐”也。

 

  公子目夷复曰:“国为君守之,君曷为不入?”然后逆襄公归。凡出奔归书,执获归不书者,出奔巳失国,故录还,应盗国,与执获者异,臣下尚随君事之,未失国,不应盗国,无为录也。国为,于伪反,下“为襄”、“为公子”,注“为没”、“故为”皆同。

  [疏]注“凡出奔”至“为录也”。

  ○解云:正以桓十五年夏,郑伯突云云,彼传云“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不应盗国盗国,即入与复入是也,《春秋》皆录其归以别之。其执获而归不书者,本未失国,无义可著,何录之有?案下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晋侯入曹,执曹伯畀宋人”,冬,“曹伯襄复归于曹”,“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哀七年“秋,公伐邾娄。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八年夏,“归邾娄子益于邾娄”。然则三者皆执获而归,所以书之者,曹伯之下注云“执归不书,书者名恶当见”,其曹伯名者,剌天子归有罪也;卫侯归下注云“为杀叔武,恶天子归有罪也。执归不书,主书者,名恶当见也”;邾娄子益之下注云“善鲁能悔过归之”。

 

  恶乎捷?捷乎宋。以上言伐宋。恶,音乌。曷为不言捷乎宋?据戎捷也。为襄公讳也。襄公本会楚,欲行霸忧中国也。不用目夷之言,而见诈执伐宋,几亡其国,故讳为没国文,所以申善志。不月者,因起其事。几,音祁。

  [疏]注“不月者,因起其事”。

  ○解云:正以献戎捷书六月也。起事者,正以《春秋》之义,灭国例月,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之类是也。今此宋公几亡国,是以为讳之,去其月以起其贤。

 

  此围辞也,曷为不言其围?据上言守国,知围也。为公子目夷讳也。目夷遭难,设权救君,有解围存国免主之功,故为讳围,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贤也。归捷书者,剌鲁受恶人物也。遭难,乃旦反。

  [疏]“曷为不言其围”。案旧本传注三者皆作“围”字,唯有“守”下“知”上一“国”字,以其有皆作“围”字者,误。守国,即上传“设守械而守”是也。

 

  [疏]注“设权”至“人物也”。

  ○解云:救君者,即上传“宋公释乎执,走之卫”是也。解围者,楚人释宋公,去而不复围也。

 

  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言诸侯者,起霍之会诸侯也。不序者,起公从旁以议释宋公,会盟一事也。言会者,因以殊诸侯也。

  [疏]注“起霍之会诸侯也”。

  ○解云:即上文“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霍执宋公以伐宋”是,上文序之,下文总之,故得起其上会诸侯也。不序者,若其序之云公会某侯某侯,即无以见公从旁别来。今诸侯不序,并作一文,别言公会,则知鲁公从旁而来,是以不序诸侯,以起其义。

  ○注“会盟一事”至“侯也”。

  ○解云:上言会于霍,下言盟於薄,明其但是一出之行,而更言公会诸侯者,因以殊诸侯矣。

 

  释宋公。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据执滕子至言释。

  [疏]“释宋公”。

  ○解云:不言楚子释宋公者,何氏《废疾》:公羊以为公会诸侯释之,故不复出楚耳。

  ○注“据执”至“言释”。

  ○解云:即上十九年“春,王三月,宋人执滕子婴齐”是也。

 

  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善僖公能与楚议释贤者之厄。不言公释之者,诸侯亦有力也。

  [疏]“公与议尔”。

  ○解云:言鲁公与为释宋公之事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