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孟子他说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105、那么多的金子都哪里去了?

 

  孟子可真不是个穷酸,走到哪里都有人争着送金子给他,这是当时的风气使然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所谓的'金子'真的是金子吗?"

  不错,在很久很久以前,一般说"金"其实指的不是金子,或者是说"金属",或者是说"铜"。所以,当你看到古籍里写着某某人带着很多很多"金"的时候,要知道那很可能不是金子而是铜。

  黄金自然比铜要少很多,也珍贵很多。古龙小说里的大侠经常动不动就出手十万乃至百万两黄金,其实,真正的金子哪有那么多呢!

  但孟子这里所说的"金"还真不是铜,实实在在就是金子,而且还是"兼金"。

  什么是"兼金"?就是成色上好的金子。

  有考古队挖出过楚国的"板金",也叫"金饼"或"印子金",是很多小金块连在一起的大金块,每一个小金块上都有方形或圆形的钤记,通常字样为"郢爰"--"郢"是楚国首都,"爰"大概是某种计量单位,读作"元"(不知道和我们现代货币的"元"有什么渊源没有),意义类似于我们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这东西在当时就是钞票,用的时候大概要切下来用天平来称。一整块板金差不多有半斤重。

  齐王要给孟子一百镒金子,这"一百镒金子"是多少呢?

  一"镒"大概合到二十两,也有一说是二十四两--如果用二十两这个标准的话,齐王给孟子的金子就是两千两啊!

  这两千两黄金孟子没要,但宋国和薛国的金子孟子可要了。宋国给的是七十镒,薛国给的是五十镒,加起来就是一百二十镒,合两千四百两!

  再往下算,古时十六两为一斤,那么,两千四百两就是一百五十斤。

  战国时代的"斤"合现在多少分量,不好意思,我不清楚,那就拿汉朝的标准来算算吧,估计差不太多。汉代一斤合现在的二百四十五克,那么,一百五十斤就是将近三十七公斤。

  这么多金子要拿到现在可很不得了,可在当时有多大的购买力呢?

  在托名管仲的《管子》里可以看到齐国黄金和粮食的一个比价。大致的比价是:一百亩地大丰收时候的粮食收成可以折合成黄金两镒。

  --毫无疑问了,孟子是个大款!

  和春秋时代不同,在战国时代,黄金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间的通行货币,虽然使用的机会并不很多。那些耍嘴皮子搞外交的、跑官行贿的,无不带着大批的黄金流来窜去。但从当时齐国的记载来看,黄金还只算是中级货币,比大家熟悉的刀币、布币那些古钱要高级,但还比不上珍珠和美玉。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才设定货币为两个等级,以黄金为上等货币。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看看古籍,从战国到汉代,黄金大大的有,可后来呢,黄金好像远远没有以前那么多了。早有人注意到了这件怪事,很是疑惑:那些黄金都到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过很多人,也困扰过很多人。是啊,古籍里到处是黄金,后来这些黄金怎么都不见了?难道是被藏起来了吗?

  能解答出这个问题就可能意味着发现黄金宝藏。可寻找答案的人虽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解释,却都没有十足的说服力。

  后来终于有了一个近乎令人满意的解释:原来,这些黄金都被佛祖给弄走了。

  --这虽然不是定论,却也真不是无稽之谈。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很快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善男信女当中渐渐流行起两大运动:一是抄写佛经,二是重塑金身。

  所谓"重塑金身",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地方依然很流行,就是用金泥把佛像从头到脚刷上一遍。刷完一次之后,没过多久便又有人大大破费一番,再刷一遍。香火旺盛的寺院里,一尊佛像在一年当中可能要被人重塑好几回金身。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佛像被刷得越来越胖,再要多刷两回怕是连相貌轮廓都看不清了,所以和尚们还得费些力气给佛像减肥,可才减完肥就又有人往上刷金泥。要知道,能有实力给佛像重塑金身的可几乎全是达官显贵,这金泥可都是真金子啊!全国这么多的寺庙,这么多的佛像,这么多的善男信女,这么多的达官显贵,所以大量的黄金就这么消耗掉了。

  那,抄写佛经怎么就消耗黄金呢?古人要是写个字,无非后来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至多也就会用到朱砂。而抄写佛经可大不一样,墨里是要掺金粉的。抄啊抄,工工整整的,泥金小楷《金刚经》,想想就觉得漂亮,就觉得尊贵。

  一个人抄,两个人抄,倒也用不了多少金子,可架不住千千万万个人抄。当千千万万篇漂亮尊贵的泥金小楷佛经被抄完之后,也就又有大量的黄金被这么消耗掉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