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146、环境逼人去做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又出场一个新人,叫做周霄。对于这位周霄,我们所知甚少,只能大概确定他是魏国人。
周霄向孟子提问题:"古代的君子做官吗?"
这问话我们也不知道上下文,看上去似乎是周霄觉得君子不该做官,是觉得官场污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就搞不清楚了。
孟子会怎么回答呢?按照一般的想法,如果他理直气壮回答说"做官",而且说"君子理所当然应该做官",这好像有点儿龌龊,俗话说"好男不做官,好女不坐台",又有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范,如果赤裸裸地表明自己渴望当官,确实让人鄙视呢。
可是,如果这是个君子的操守问题,你老孟为什么满世界乱窜,到处跑官呢?
孟子的回答是:"古代的君子是做官的。书上说过,孔子要是三个月还没有应聘到工作,就会急成热锅上的蚂蚁。孔子每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公明仪也说过:'古人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三个月没得到君主的任用,别人就要去慰问他,对他表示深切的同情。'"
周霄大惊:"这也太过分了吧?!才三个月就这样,应届毕业生还有一年都没落实工作的呢,那还不得自杀去!"
孟子说:"三个月并不短啊。你哪里知道,士人失掉了官位,就如同诸侯失去了国家,能不着急么!礼书上说:'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生产祭品;诸侯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准备祭服。如果牛羊不肥壮、粮食不干净、祭服不完备,都是不敢用来搞祭祀活动的。士人如果没有了生产祭祀用品的田地,那也是不能参加祭祀的啊。'如果哪位士人牛羊、祭服等等都没多少,没法参加祭祀,那也就没法参加party,都惨到这份儿上了,难道大家还不应该去慰问他一下吗?"
--现代人可能不容易理解,不就是参加不了祭祀么,那有什么了不起?人家去祭祀,你在家打电游不就完了么?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前面讲过,当时的社会,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整个国家一共就两件事是大事:祭祀和打仗。当时祭祀的意义有点儿像我们几十年前开会学习"最高指示",这种会你要是胆敢不去,那你就完蛋了!而且,换一个角度说,这种会如果你不是胆敢不去,而是想去却没法去(正如孟子说的那种情况),那就说明你已经有问题了,不是离监狱不远了就是已经在监狱里了。所以我们推己及人("梁惠王篇"一再论述的孟子的重要逻辑),想想当年那些因为失去了产业、失去了政治身份而无法参加祭祀活动的士人,他们能不提心吊胆、处心积虑地整天捉摸着怎样来摆脱现状么?
咱们再仔细看看孟子这段话。什么叫"诸侯耕助"?
提示:诸侯耕助和金田一耕助没有关系。
回忆一下前面看过的《甫田》和《大田》两首诗,古时的天子和诸侯是会象征性地参与一下农耕活动的。老百姓们很感动:看啊,天子和诸侯都亲自来耕田啦,我们更要努力劳动啊!其实天子和诸侯们只是拿着农具摆几个pose而已,旁边早有记者狂拍照片,这就是第二天报纸上的头版头条。天子真要耕田大家还真受不了,一个人推小车旁边得过来二十人扶着,不把禾苗踩坏才是怪事。
理论上说,天子和诸侯们的田地产出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供奉祭祀。所以,由此推理,士人的田地产出也不是为了个人享受的,和天子、诸侯们一样,也是为了供奉祭祀,这个目的是神圣的,是非常非常神圣的。这点很容易让人想起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资本家们为了神圣的宗教目的来辛勤工作,虽然家财万贯却往往死于营养不良。但是,周人真是这样的吗?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周人的天命观了,各位应该还有印象吧?
当然,这层神圣的窗户纸谁也别去捅破。
现在我们把整个逻辑线索梳理一遍:
祭祀是最神圣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士人是不能不参加祭祀活动的。
想要参加祭祀活动,就必须有完备的祭品、祭器和祭服。
想拥有完备的祭品、祭器和祭服,就需要有足够的供给祭祀的田地(也就是前文说的"圭田")。
想有"圭田",就必须做官。
所以说,古时的做官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千里求官只为财",更不是现代社会里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能够有资格参加祭祀活动。--至于那些跑官的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存而不论好了。至少我们可以相信,孔子和孟子他们跑官的目的还是好的。
周霄又问:"你还说:每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要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士人做官,就好像农民种地,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你见过农民出国的时候不带着自己的农具吗?"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在两千多年前啊,想想前边那位神农派的高手许行,带着几十人来到滕国,不就都是随身携带农具的么?所以说,作为一名剑客,要"头不离肩,刀不离身";作为一名农民,要"头不离肩,农具不离身";作为一名士人,要"头不离肩,礼物不离身"。--古往今来,有谁见过空着手跑官的呢?
周霄又说:"我们魏国也是一个有官可做的国家,我可从没听说过跑官跑到这么着急的。就算你说的对,跑官就是要着急,那么,君子却不会轻易做官,这不是很矛盾么?"
孟子说:"这就和人才交流市场一样,大把的求职者在找工作,一个人可能要投递几十份简历,也有公司主动在招人,可是,你见过有人随随便便就胡乱找一家公司上班的么?你知道有多少人铁了心,非世界五百强不去呢?"
孟子接着说:"男孩子从一出生,父母就会操心给他讨老婆的问题;女孩子从一出生,父母就会操心给她找婆家的问题,谁家的父母不是这样的心情呢?看来找个对象是件很要紧、很紧迫的事吧?"
周霄嘟囔着:"有什么紧迫的?岁数差不多的时候让组织给安排一个不就完了,不就是搭伙过日子么?"
孟子说:"这事虽然要紧,可是,如果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男女就自己钻墙洞、扒门缝互相窥探,更有甚者还翻墙幽会。如果这样,无论是父母还是街坊邻居,都会看不起他们。所以说,古人不是不想做官,但他们一定会尊奉礼制的规定来求官做,如果不顾礼法,不择手段地去跑官,那不是和方才所说的年轻男女钻墙洞、扒门缝的行径一样吗?"
--大家都很熟悉的那句古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孟子》的原文。这句话被批判了这么多年,看来它的出处还是既古老又经典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站在现代立场来想像古人,当时的情况是:首先,对于贵族阶层而言,婚姻的意义绝对不局限于男女青年两人而已,而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除了立时可见的效益之外,生育家族产业的继承人是重中之重,扩大姻亲范围也是个重要目的;其次,古人的婚姻年龄比现代人小得多,大家自己想像一下,即便拿到现在,你的儿子或女儿要在十六岁的时候成婚立户,你是放心他(她)自己去自由恋爱呢,还是更放心由自己这作父母的包办呢?
孟老师使用这个比喻,意思是说:君子爱官,取之有道。
我们都知道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他们对做官也是这个态度。典型的反面教员就是商鞅和苏秦、张仪他们,爱官爱财,但是取之无道,并不像孟子这样有一套自己的坚定的主张到处游说诸侯,而是无所谓什么主张,只要君主喜欢,那就投其所好。商鞅当年初到秦国的时候也是和孟子一样鼓吹仁政的,满嘴的尧舜禹汤文武,后来看秦孝公不待见这一套,马上就变了腔调,立刻开始鼓吹霸业,这才在秦国得到了重用。孟子的跑官是为了自己的"主义",而商鞅他们的"主义"却是为了跑官。
到了后世,儒家几乎一统天下的时候,学习孔孟之道就有机会升官发财,那么,有多少人熟读孔孟是仍然是为了"主义",又有多少人熟读孔孟只是为了求官呢?这事就真说不清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