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太平天国史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太平天国史卷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历

 

  太平天国创制天历,从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三日)颁行之日起,到己巳十九年四月十一日(清同治八年四月十七日,公元一八六九年五月二十八日)留在陕西的军队在保安县老岩窑牺牲止,计在长江流域以及征伐所到全国各地行使了十八年。

  天历采用太阳历,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节气为造历的基本原则,创造出一种四季分明、整齐易记的新历法。它在中国历法史中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又颇合理想标准的历法。它虽然受到农民革命的束缚,使内容不能不受到局限,但是,在因袭阴阳混合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毅然废去阴历,专用太阳历,见于实施,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兹将天历的创行、天历基本法则、天历的局限性和它的特点、天历与夏历阳历对照有及简表各项分述于后。

  一天历的创行

  天历的创制,据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天王改历诏说:「前南王困桂平,见天启天使将天历畀南王看」。这是故神其说的天历神授的说法,其实是冯云山于清道光二十七、八年(一八四七—一八四八年)间在桂平县狱中时,创造出这一种新历法。冯云山「通星卜」〔一〕,曾学习天文历算。天历应该出自具有这一门学识的人的创制。

  天历的颁行,始天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辛开元年,太平天国还用夏历。现存天命诏旨书载有天王辛开元年「又八月初七日,时在永安」的一封诏书。「又八月」,就是「闰八月」,天历没有闰月,这年夏历闰八月,可见辛开元年太平天国还用夏历。又考太平天国新历书第一次为清方获得的是清朝差大臣赛尚阿的兵士于咸丰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检得的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历〔二〕,据此可知天历是到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才颁行的。

  天历既在金田起义前创造,为什么不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颁行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改正朔—正月初一日都是在王者易姓之后,而洪秀全登天王位是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二十一日,这年正月初一日,他尚未登位,因此不能先改正朔,故辛开元年仍用夏历。

  天历颁行于壬子二年正月元旦。这年冬,大军在武昌度岁,其除夕,正当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天王选妃,各馆进贡,各馆给猪钱度岁,武昌城中到处过天历岁除〔一〕。当时太平天国所过的除夕乃是天历除夕,已与夏历除夕的日序不同了。

  太平天国推行天历情况,自从颁布天历后,凡克复的地方,都立刻行使天历,民间契卷必须遵用天历〔二〕。每遇天历新年,无论朝内、军中、民间、都金鼓喧天,爆竹如雷,举国欢欣,庆祝新年〔三〕。就是远离通都大邑的乡镇,也都「燃通宵巨烛,放爆竹」,来「庆令节」〔四〕。而在同是僻远乡镇,当夏历新年的时候,却「无闻一爆竹声」〔五〕。由于当时在太平天国克复的地方都行使天历,民间把天历都记熟了,因此,到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再度恢复夏历。但太平天国所改干支的字,民间还是照样使用。时人有两句诗道:「不觉草茅忘忌讳,亥开丑好未全芟」〔一〕,就是咏这件事。太平天国推行天历的效果居然到了这个地步。所以当时英国人麦都思有观天历的推行可证太平天国确有进步及改革能力与趋向的评论〔二〕。

  二天历的历法

  甲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不用闰法;单月(正、三、五、七、九、十一)大,三十一日;双月(二、四、六、八、十、十二)小,三十日。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立春、菁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小月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六节);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六气),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六气),俱十五日。兹将癸好三年新历卷端五王献历本章和天王御批及正月份日历列于后,以见天历的内容和形式:

  前导副军师南王冯

  禾乃师赎病主杨

  左辅正军师东王

  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肃

  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

  暨左军主将翼王石

  伏奏我

  主我兄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为治历定时事:当今

  天父上主皇上帝开大恩,差我

  主降凡为天下

  太平主,真是

  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俱十六日,余俱十五日。我天朝天国永远江山万万年,无有穷飞,乃是天父上主皇上帝差遣我

  主降凡旨意也。其余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妖魔诡计,迷陷世人,臣等尽行删除。

  盖年月日时皆是

  天父排定,年年是吉是良,月月是吉是良,日日时时亦总是吉是良,何有好歹,何用拣择。凡

  人果能真心虔敬

  天父上主皇上帝,有天看顾,随时行事皆大吉大昌也。今臣等造历既成。谨献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作主颁行。

  御批 准。奉

  旨造癸好三年新历颁行天下。

  正月建甲寅牛宿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醜,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乃改为「开」;「卯」音近「冇」,广州糸方言,冇作没有解,乃改作「荣」。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

  南方地暖,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立夏二

  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

  种油麻

  立夏四

  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

  金银花开,芍药花开。

  立夏九

  种青蓝。立夏十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则

  天历是一种以节气定岁时的太阳历,可以叫它为四季历法。节气就是依着一年里气候的变化,平均地排成二十四个节次,所以叫做节气。

  地球以二十三度半的倾斜依黄道环绕太阳周年运行,因而在一年中有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夹在中间、昼夜平分的两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黄道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所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黄道上的位置,各占九十度:春分在黄经上是零度,夏至在黄经上是九十度,秋分在黄经上是一百八十度,冬至在黄经上是二百七十度。在这四个节气各九十度中,各匀分为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间隔为黄经十五度,每年便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在春分点的时候,就是太阳在黄经度等于零的时候叫做春分。从春分起,黄经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顺序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三十度为一中气。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每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排在月初,中气排在月中。

  节气主要是表示气候的变化。气候最主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雨量」;雨、露、霜、雪一般又称「降水」,都包括在广义的「雨量」里面。试把二十四节气加以分析,就可知它和气候的关系。

  (1)关于四季的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春分和秋分,是表示昼夜平分的两个节气。夏至和冬至,是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到临的两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春、夏、秋、冬四季里每季开始的四个节气。

  (2)关于气温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共五个节气。

  (3)关于雨量(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共七个节气。

  (4)其他关于农事方面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共四个节气。

  气温和雨量,是气候的主要因素,四季的变化,也是属于气候的。所以节气主要是依据气候的变化把太阳一年在黄道上匀分为二十四个相等的位置,使农业上跟了每个节气的降临,便来做一定的农业工作。它是为农业服务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学和气象学上的伟大创造和发明。其中的夏至和冬至,称为「二至」,春分和秋分,称为「二分」。在西欧,也有这四个节气,但是他们除这四个节气外,就没有别的节气了。只有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最能掌握与农事最有关系的气候。他们精究历象,根据气候的变化,把一年匀分成二十四个节气,除二至二分外,比西欧和各国更细致地更精密地多了二十个节气。

  远在距今四千多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知道利用黄昏时星宿出现来定一年四季的方法。书经尧典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就是根据鸟、火、虚,昴来定四季。把这四个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到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的四个节气。孟子离娄章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和夏至叫做「日至」,冬至叫「日短至」,夏至叫「日长至」。从孟子所说的话,可知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已经很有把握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就决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了。

  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是在每季之中。既有了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于是由于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到西汉初年,其余二十个节气也都确立了起来〔一〕。到了这时,可以表示气候变化和提供农耕日程的二十四节气,便全部完备了。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千多年来,我国农民耕田、播种、收割,都是按照节气办事的,他们依据节气来断定时令,农事的进行就有了根据,用不到再仰观天象了。

  我国自古以来,行使夏历。夏历以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作为一月,它的历年长度不和回归年相符,所以夏历的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这样于农业生产很不方便,于是夏历既设置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并在安排年、月以外,再设置二十四节气,来弥补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

  夏历一年比阳历一年短十一天多,因此夏历每年同一节气要比前一年移后十一天左右。夏历闰月的长度是三百八十四日,比阳历年还长十九天。遇到闰月之后,那年节气又要比前一年提早了二十天左右。这样,同一节气在夏历不同年份前后相差可达一个月。所以二十四节气固然弥补了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不符的缺陷,但是,也正由于二十四节气的设置,突出地显示夏历「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的大缺点。

  上面说过,节气是符合地球环绕太阳的黄道的,黄道匀分为二十四份,排成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符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匀分为二十四份,在黄经上每隔十五度,列成一个节气。地球绕太阳一周是阳历一年,依了一年的轨道,平均排列起来的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节气是完全符合于阳历的。夏历日期和气候变化没有固定关系,而二十四节气却概括地表示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农民们世世代代都是按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那末,何不如把夏历废掉呢」?「为什么不干脆用节气来定岁时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世代实践之后,他们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这一个问题和要求,经过北宋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初步提出了回答。他指出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的大缺点。认识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生杀变化之节,皆主于气」的历理。故建议:「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二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至于月亮的圆缺对寒暑的季节无关,只要在历书上注明「朔」、「望」,以备参考。他以宋元祐元年(一○八六)孟春、仲春为例:「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沈括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部份,共十二个部份。每一部份含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居首,一个节气居中。例如立春为孟春第一天,雨水居孟春之中;惊蛰为仲春第一天,春分居仲春之中。他用气定岁时,不用朔定岁时,所以说「更不用十二月」,但他仍借用月的名,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相间,不置闰月。他认为用这种历法,「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简易端平,上符天运」,跟四季时令完全一致,又整齐划一,易于记忆,便于计算了〔一〕。

  沈括这一个用节气定岁时的改历建议,实在就是废除夏历而用阳历来代替,不论从天文、气象、风俗、习惯那一方面来看,都比夏历合理而方便得多。但是,在封建时代一切都须要尊圣法古,如有轻议古法,那便是离经叛道。当时一般人认为自从尧帝行使夏历以来,已有三千多年,有谁可以变更古法呢!所以沈括的建议只有得到「怪怒攻骂」的结果,而当然是不会有实行的可能了。

  在沈括提出这一个新历法七百六十五年之后,金田起义,反封建的矛头在文化战线上首先指向夏历。第二年太平天国就颁行了同样的新历法天历。天历采用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分一年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以十二节为十二个月的开头,以十二气为十二个月的月中,而以立春为岁首。太平天国颁行这一个以节气定岁时的四季新历法,说明它是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要求,符合当时中国农民的愿望而产生;也说明它只有到了反封建的太平天国,才得见于实施。

  丙天历的分析〔一〕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但是,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以下就这九项,一一探索它的来历。

  A节气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这是最有见解而能掌握到关键性的地方。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所以又叫做「平气」。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周而复始。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 七日丙申 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戌”、“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亥”、“卯”年,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亦不难由推算而知。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

  十二月十五日丙申儒略周日二三九七五二三立春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

  二月四日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日立春

  清咸丰二年

  十一月十一日丁巳儒略周日二三九七八四四冬至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

  十一月十七日冬至

  清咸丰二年

  十二月二十七日壬寅儒略周日二三九七八八九立春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

  二月四日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

  正月初一日立春

  天历的历元,可以说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这一天确是一个定气的立春日。事有凑巧,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气的立春。这可见太平天国编排天历是开始于壬子二年,其出发点的立春日,是借用了当时时宪书及阳历的定气立春,确与天象相合。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实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但这仅是闰年的现象,并不是年年同这样,故向前推辛开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错后一日,以后约每四年增加错后三日。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订办法。兹再将太平天国十九年间的立春日与阳历对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见天历的编排开始于壬子二年,这年立春与天象合,即定气的立春日。辛开元年乃逆推的,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错前一日。甲寅四年则错后一日。以后每遇阳历闰年的次年,即少错一日,因阳历闰年,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B岁实

  岁实,就是一岁里面实在的日数。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有人以为采自公元一八五二年的阳历,这一年正是阳历的闰年,全年三百六十六日。其实,天历的编制者是懂得阳历的(论证详第三节),可以肯定他们不会错误地以阳历闰年的日数来做岁实的。我从前因见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前,往往附会儒家书籍中所说的帝就是他们所奉的上帝,曾经以为天历的岁实大约是采取书经尧典一岁「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基数。现在看来,天历的编制者是通晓历法的,他们也同样不会以尧典这个基数作为岁实的。太平天国之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在献历本章上曾经明确地说到:「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也。故臣等造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这就是说由于天历要求平匀圆满,反对置闰,所以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

  C年名

  天历年名,承用干支纪年古法,清代时宪书用它,太平天国天历也承用它。天历创制时曾参考清咸丰元年时宪书,这一年干支纪年名为辛亥,于是即据以推出下一年太平天国二年为壬子、三年为癸好(丑)等等。

  D月名

  古代月名,乃依年始至年终每月的顺序排定,这是太阴月,以一次太阴圆缺晦朔为一个月。当殷商时代,如武丁时,即以一、二、三至十二为月名,闰年添一个十三月。祖甲元年(公元前一二七三年)才改一月为正月,沿用至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改用阳历,正月的名称,行用了三千多年。但天历正月的名,乃是太阳历的「节气月」,与以前的「太阴月」名同而实异。太阴月的正月,乃是一年里面春季第一个月亮之月。太阳历的正月(节气月),乃是当一年春季的开始,约占全季三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就是春季的首一段,共三十一日。二月三十日为中段,三月三十一日为末段,天历的月名意义是这样。夏、秋、冬三季,四月以至十二月也都是这样。所以天历的月名,只是代表一年中十二分之一的一段日子它的初一也不是日月合璧之朔。它将一节一气叫做月,不过是借用太阴月的名称罢了。

  E月建

  月建,即干支纪月,也是中国古法。西汉以前,有月名而没有月建。以干支纪月,所纪的虽在太阴月的上面,实在乃是太阳月,即节气月。汉简中已有月建的设置,例如流沙坠简中著录的西汉元康三年(公元前六三年)历谱「正月廿日甲寅」下注一「建」字,即指正月为建寅之月。其法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配十二支,注于每日干支之下,遇节日则重一字,所以十二节所建不同。古以建除附会吉凶忌宜,叫做建除家。但所谓「月建」,有支无干。以干支相配为月建的名,见于后唐同光四年(九二六年)具注历,其年「正月小建庚寅」。月建既是太阳历的月分,不计闰月(闰月分属前后两月的月建),故以配干支,五年而一周(六十月),凡甲、己年起正月丙寅;乙、庚年起戊寅;丙、辛年起庚寅;丁、壬年起壬寅;戊、癸年起甲寅。同光四年即天成元年丙戌,故正月建庚寅。清咸丰元年辛亥,正月建庚寅;二年壬子,即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建壬寅;三年癸丑,即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建甲寅;四年甲寅,即太平天国甲寅四年,正月建丙寅;十一年辛酉,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正月建庚寅,一一都合。但太平天国造壬子二年新历,却据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建辛丑以次推求,而定正月建壬寅。可知天历的月建,乃沿用干支纪月的古例,承袭时宪书而定的。

  F日名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个太阴月的次序,也始于汉代。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不记日次的数字。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一种优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究在何时,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确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来看,己有悠久的历史,为世界各国所无与比伦的。在库、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记为殷武丁二十九年,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当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历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从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确实可靠,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误的干支纪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七日。若从盘庚迁殷算起,则有一百二十一万多天。这种长久的纪日法,实属可惊。若再上推,自更邈远。干支纪日原来与迷信没有关系。当殷、周时代,还仅以干支为日名,绝没有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的说法附会其间,汉以后乃逐渐增入许多迷信,到了清代的时宪书,可谓集其大成。太平天国制作新历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历书里面一切迷信说法一举而廓清之,真可说是二千年来历书上一大快事。但是,太平天国却保留有价值的干支纪日的旧法,就用干支来做日名。以干支为日的代表记号,一复古代干支纪日的本象,这是太平天国批判接受过去文化具有识力的地方。至于天历中的干支纪日,也还是承继自古流传的顺序赓继而记录的。太平天国创制的壬子二年新历,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袭时宪书,日的干支,也同样是因袭时宪书。一个干支是一日的名,这一日,在久远而庞大的时间线上,有它固定的一点,这一点是不容移动的。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证,二十八宿与节气也都可作证的。天历创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历与儒略周日对照如下:

  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G日宿

  以二十八宿名附人历书,开始并没有迷信羼难其间,只不过是代表七日来复的四周,即用来记四个星期日子,从中国历书的沿革,就可以知道。汉代历谱残简,绝没有记星期日的影子,今所见后唐及北宋日历,才有「密」日的注入,密日就是星期日。后唐同光四年历在「正月六日甲午」上注一朱书「密」字,十三日辛??,廿日戊申,廿七日乙卯都同。这六日、十三日、廿日、廿七日都正是日曜日。北宋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丙戌岁具注历,更载有推七曜值日吉凶法,列有七曜名〔一〕。但七曜名不全载入历书,仅以「日曜」的「密」,注朱书在日干之上,如正月三日壬申,十日己卯,十七日丙戌等都是。以上两种,都不载「宿」名,实为宿名人历的前身。

  后于雍熙三年历凡二百三十二年,而有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的残历〔二〕。这份残历仅六月的一面,由十六日至廿四日,这九日上都没有「密」字,而在日干之下,列入由「翼」至「箕」的九宿,二十一日辛酉下列「房」宿,正是星期日,可知「房」宿即是代替「密」日的一宿。又后三十八年的南宋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年)会天历,也仅注二十八宿而不注「密」日,可知以宿代密,当在北宋雍熙后、南宋嘉定前二百多年间。

  天历沿用二十八宿注在日干之下,以记七曜的次序。但自嘉定以来,至于近代,二十八宿纪周,是否一系相承没有讹误?天历所注的宿名,是否承袭时宪书?却非加以推求不能知道。今试推之〔一〕:则

  南宋嘉定十一年

  六月二十一日辛酉房星期日儒略周日二一六六一二八南宋嘉定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甲子箕星期三儒略周日二一六六一三一(案六月二十四日正为七元甲子的首日)南宋宝祐四年

  正月初一日癸已柳星期六儒略周日二一七九八四0(案此癸已柳正为四元甲子的第三十日)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丙申箕星期三

  儒略周日二三九七五二三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丙申箕清咸丰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壬寅牛星期五儒略周日二三九七八八九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壬寅牛(案清咸丰元年十二月丙申,推得为六元甲子的第三十三日,二年十二月壬寅,推得为五元甲子的第三十九日,天历壬子二年正月初一丙申箕,可证为承袭时宪书。)

  以上可见二十八宿入历,自南宋嘉定十一年以来,在四百二十日周期之下,一系相承,毫无讹误,都以此代替七曜。天历所载日宿,无不在此七元周期里面。

  七曜日记入历书,起于唐代,是沿西域伊斯兰教的习惯,初用「密」日,南宋以来,更易以二十八宿。宿曜的对照如次:

  虚、昴、星、房属日。

  危、毕、张、心属月。

  室、觜、翼、尾属火。

  璧、参、轸、箕属水。

  奎、井、角、斗属木。

  娄、鬼、亢、牛属金。

  胃、柳、氐、女属土。

  太平天国崇奉上帝教,以礼拜为大典,天情道理书说「七日一礼拜,每逢房、虚、星、昴之辰,理宜格外虔敬,歌功颂德,酬谢天恩」,所以天历沿用二十八宿来做代表星期的符号。

  H月宿

  月下注以宿名,为向来历书所没有。二十八宿在历象上本有表示恒星月每天月在(月离)的意义。在历书上每日注明宿名,是切实用的。对于约略辨识月的出没时间及几点钟是什么方位,都有帮助。至于月宿,如朔月所在的宿来表示,就事实上是表示这个月的月在,也是有用的。尽管历书上不记载实际的月在,但我国民间还是注意这实际的天象的,诗经:「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一句古诗,是成了谚语在民间流传着的。如果日宿表示实际的月在,则每月加一个月宿,表示朔月的月在,那就很可以极简单地把朔望月和恒星月的差毕显示出来。这样各年的各月的月宿,是会很不相同的。天历特地选择辛开年十二月的月望立春日来作岁首,以为圆满的象徵,说明天历的编制者对月象的注意。天历中增加月宿,理论上应该是知道月宿有它的实际作用的。至于天历中的月宿、日宿,仍和实际不合,可能是为了一时不能远离旧习惯,或是另有一套看法〔一〕。

  I星期

  太平天国崇奉上帝教,以星期日作为礼拜颂赞上帝恩德的日子。关于天历以星期入历,已在日宿项内说明。二十八宿就是用来记星期的,又在虚、昴、星、房四宿的下面,再注明「礼拜」,以表示郑重。所以天历的礼拜日,乃是承袭时宪书一系相承的日宿纪周赓继记录而来的。

  根据上面对天历九项构成部分研究的结果,就可以把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历恢复起来,并推出时宪、阳历以资对照。

  从上对照,就可以看出了天历编制时的根据如下:

  (1)节气:立春是天历的起元,壬子二年立春是借用时宪书的定气立春,其馀则用恒气而每年相同。所以也可以说天历的历元本于时宪书。

  (2)岁实:自定。

  (3)年名:因清咸丰元年为辛亥,二年为壬子,太平天国二年相当于壬子,故天历以为年名,本于时宪书。

  (4)月名:正月至十二月的月名,系借用时宪书古法的名称,但其内容却与时宪书的月完全不同。

  (5)月建:承继辛亥十二月建辛丑,故正月建壬寅,本于时宪书。

  (6)日名:本于时宪书。

  (7)日宿:本于时宪书。

  (8)月宿:新增。

  (9)星期:本于时宪书。

  上面天历九项构成部分,其中根据和借用自清咸丰元年时宪书的就有七项。由此可见,天历虽然是对夏历革命,但却不是简单地抛弃旧历法,而是采取扬弃的态度,革除了不良的和有害的部分,而利用了有用的部分。东王杨秀清答覆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天朝历书,凡礼拜日皆是中国旧历星、昴、虚、房四宿日;干支皆同旧。有歪者除」。正是对这一个原则的好说明。

  丁己未九年的改订

  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较回归年长十八时十一分十四秒。因此,天历每年多四分之三日有奇,四年多三日有奇,四十年就多了三十日有奇。天历初制,定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天王在己未九年改历诏书上追述此制说:

  天父上帝太平天,太平天国万万年,天国天历无穷尽,四十年加诏在前。……朕前业准东王、西王、南王暨众臣等,天历每年三百六十六日,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每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取真福无边、有加无已之意。……

  四十年一加的诏书今未见,己未九年的诏,原是四十年一减,从它追叙前事中知道从前曾有四十年一加的办法。照天历三百六十六日一年的历法,每四十年暗中已加三十日有奇,到四十年又每月三十三日,再明加三十日,这样到了四十一年就多了六十日有奇,节气错误便两个月了。

  天历这一种四十年一加的办法是不合科学实用的。己未九年干王洪仁玕到天京,奏请废除此法,改用四十年一斡旋的办法。所谓四十年一斡旋,实际就是四十年一减,太平天国讲忌讳,为避用「减」字,故用「斡旋」一辞代替,以取旋转归源了无痕迹的意义。它的办法见己未九年十月初七日天王改历诏,说:

  兹据玕胞等朝奏,天历永远高深,固非凡例浅识所能窥,而便民耕种兴作,亦属天情真道不可少。恳请每四十年一斡旋,斡之年每月二十八日,节气俱十四日平匀,令善有便于民。自四十年至八十年,一百二十年,一百六十年,至千年万载万万载,永远如是。每四十年一斡为总。朕业准奏。为此再诏,除却从前每四十年一加之诏外,继自今史官每年遵今诏,每四十年一斡,斡年每月二十八日,节气俱十四日,余俱照前例,每年三百六十六日,双月三十日,单月三十一日例,制造天历颁行。

  此法于四十年一斡旋,斡年每月二十八日,节气俱十四日平均,全年减去三十日,只三百三十六日,合四十年日数共为一万四千六百一十日,与儒略历日数相同。儒略历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年一闰,闰年加一日,四十年日数也共为一万四千六百一十日。儒略历是因平年日数不足,故用闰年以加不足;天历是因每年日数过长,故用斡年以减去过长。天历的方法与儒略历不同,而原则却是一样的。

  三天历的局限性和它的特点

  天历在改订之后还是有缺点的,在四百年后,与回归年的长度比较,正同儒略历一样还多出三天二小时五十分。而在四十年里面,由于天历岁实比回归年长,所以节气就一年比一年落后于天象,真到经过斡年后始与天象复合,但跟着又是一年比一年落后,天历是以节气定岁时的历法,这就不能很好地达到它的主要目的,也不能算是一种好历法。

  天历的问题在于岁实长于回归年,只要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天历就可以成为一种优良的历法。案儒略历年分十二月,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惟二月平年二十九日,闰年三十日,当时以春分(三月)为岁首,二月为岁终,故于岁终之月,减少一日,以为置闰的地步。天历月日的安排,除不置闰及以正月为岁首外,其余与儒略历全同。如果天历采用闰法,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年,取儒略历于岁终之月置闰的办法,只须把十二月的日数改为平年二十九日,闰年三十日,就首先解决了月日的安排问题。接着,再采取格里历逢四的倍数之年为闰年,逢百之年非闰年,逢四百之年又为闰年,凡四百年而闰九十七日的置闰的方法,每年和回归年长度相差仅二五·九二秒,积四百年相差二时五十二分四十八秒,历三千三百三十三年始有一日的差误。如果能够采用回历太阳年的置闰方法,定为四年一闰,每过一百二十八年取消一闰,即每一百二十八年中置闰三十一次,就和回归年的日数更为吻合,需积八万年之后才有一日的差误。这样,就不仅是可以把天历的问题全部解决,而且,还要造成一种比较今天世界通用的格里历(阳历)计算更加精密、使用更加便利、又与四时气候相适应的一种优良的历法。

  太平天国的制历者有没有达到创制这一种优良历法的水平呢?肯定说是完全具有这一种水平的。冯云山「通星卜」,洪秀全在起义前三年曾到广州礼拜堂学习两个多月,第二年正月因营救冯云山事又到广州礼拜堂,他们熟悉当时耶办教会编印的阳历。从己未九年改历诏追叙前事所说:「每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取真福无边、有加无已之意」的话看来,所谓「有加无已」,就是说天历以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每年较回归年多加十八时十一分十四秒,积四十年已经增加三十日有奇了,到「四十年一加,每月三十三日」,再加三十日,如此加上再加,所以说「有加无已」。这就可知他们在编制天历的初时,是知道回归年的日数的,也就是懂得儒略历和格里历置闰的历法的。至于洪仁玕是一个天文历法专家,他曾在上海和香港的外国书馆专门学习过天文历法。他在自述中,曾经明白地记载过这一件事,他说他于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到上海,打算去天京不成,「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是年返香港,仍习天文」。关于儒略历、格里历和回历各种历法的基本法则,对于一个作为天文历法专家的洪仁玕说来,只是起码的知识,不待说,他更是完全知道的。洪秀全、冯云山、特别是洪仁玕,既具有创制这一种优良历法的水平,那末,是什么东西阻碍他们使天历达不到这一个水平呢?阻碍他们制历前进道路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绝对不用闰法这一个大障碍。

  由于回归年长为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日数有奇零,所以任何一种历法要求与回归年密合,除用闰法以补奇零的日数外,是没有其他道路的。但是,太平天国却绝对排斥用闰法,这就阻碍了它创制历法本来可以达到的高度。

  太平天国为什么绝对排斥用闰法呢?就因为用闰法是跟它的「太平天日平匀圆满,无一些亏缺」的迷信抵触。要求完满,为的是要取吉祥,反对亏缺,就是避忌有欠缺的事物。一用闰法,就显露出有所亏缺,触犯了太平天国的避忌,所以天历绝对排斥用闰法。试看天命诏旨书中,就昌对颁行天历前一年辛开元年的「闰八月初七日」,也要改为「又八月初七日」,可见太平天国对闰法避忌之深。凡对事物采取吉凶宜忌的看法,这就是迷信。迷信是科学的大敌。太平天国为着避忌,连天象也要迁就迷信了!太平天国敢于废除阴历,并且提出「百无禁忌」〔一〕的新观念,扫除了中国历书上二千年来的阴阳五行吉凶宜忌的迷信,但它却给另一种迷信来束缚住自己。天历在创造道路上所遇到的大障碍,正是一个十分生动具体地说明太平天国这一个农民革命局限性的好例子。

  天历虽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它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法。它的特点,可以提出五点来说:

  第一以四季成岁

  春、夏、秋、冬,四时代序而成岁。「岁」的含义是和四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案四季安排的历法,应该是最合自然规律的历法。书经尧典虽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说法,但中国自古来用的夏历却无法达到这一个要求。夏历一月的时间为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有奇,全年十二月的时间为三百五十四日八时四十八分有奇,与回归年相较,每年少十日二十一时有奇,故每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夏历平年十二月,三百五十四日,闰年十三月,三百八十四日,相差至一月之久,历日与时令错乱,四时不正,所以农民耕种,不能案月份办事,必须另记节气,很不方便。至于阳历的日期虽然和气候变化有固定关系,但冬季跨在前后两年,却割断了四季与岁时的关系,也就是使「岁」的含义失掉了它最显著最具体的一面意义。天历以节气定岁时,分一年为四季,每季三个月,一年二十四节气,每月一节、一气,月首为节,月中为气,每年正月初一元旦立春,为一年春季的第一日,四月初一立夏,为一年夏季的第一日,七月初一立秋,为一年秋季的第一日,十月初一立冬,为一年冬季第一日,历年与四季完全吻合,对于表示时令具有精确性,实为一种最合自然规律的好历法。一九二二年国际天文学会会议曾讨论历法改革问题,并在一九二三年设立了改良历法的国际专门委员会。它研究和发表了由各种不同机构和以个人名义所提出的将近二百种新历设计,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种,其中一种便是四季历法,被称为国际新历〔一〕。而我国早在一○八六年已由沈括提出了这一个历法,一八五二年已由太平天国实行了这一个历法,这是应该大书特书的。至于将来国际预备采用的四季历法,系用天历的四季划分法呢,还有用天文学上的四季划分法呢,抑或是西洋习惯的四季划分法呢。这是还须要精细地进行研究的。但是,天历所采用的我国自古以来的四季划分法,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却是应该值得特别注意的。这是天历第一个特点。

  第二岁首符合我国人民的理想,在气象上具有它的重大意义,即在天文上也有它的一定的意义我国历法,理想上以立春为岁首,而每月朔日,又依太阴为标准,以此事实上的元旦,很少能与立春相遇。所以中国有句古话说:「百年难遇岁朝春」,如果人生遇到元旦正逢立春的日子,那就是一件难遇到的大喜事了。至于阳历以冬至后十日为岁首,实受耶办诞日的影响,无论在天文上或气象上都没有意义。天历以立春为岁首,这一天,正是春季的开始,在气象上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在意义的日期。我国从同代以来,直到清末,都以立春为一岁的大典,民间有「立春大过年」的谚语。那时候,立春那天,当迎春的纸扎春牛经过门前时,母亲们带孩子去摩春牛,一边教唱道:「摩摩春官老爹头,养猪大过牛,养牛大过北山头」!立春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鼓舞农民热情去生产。而对一般人来说,在经过寒冬之后,到了春回大地,也都同样地感到欢欣鼓舞。宋代张栻立春偶成诗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一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形象地唱出了人们迎接春天生意勃发的喜悦。这一天,太阳又正位于黄经三百十五度,它在天文上虽然没有二分、二至那样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日期,但也是一个具有比较重大意义的日期。所以天历以立春为岁首,首先是符合我国人民的理想,同时在气象上具有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在天文上也有它的一定的意义。这是天历第二个特点。

  第三划分整齐历以纪时,必须划分整齐,然后使用时得到最大的便利。夏历每年十二月份的大小不定,又有闰月,很不易记忆。阳历以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三十一日,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闰年二十九日,参差不齐,也难于记忆。天历每年十二月,单月三十一日,双月三十日。一年二十四节气,每月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十六日,小月十五日;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历正月历

  清光绪十三年时宪书正月历

  两相对照,一目了然太平天国新历对旧历书上封建迷信思想的扫除。

  开始,小月从十六日开始,俱十五日。四十年一斡旋,斡之年每月二十八日,节气俱十四日平均。天历划分得这样整齐,年年如是,四十年始一斡旋,斡年仍是一样的整齐,所以天历最易于记忆而便使用。这是天历第三个特点。

  第四除旧历书上的迷信思想中国地主阶级为着维持其封建统治,极力愚弄人民,所以从汉以来封建社会所颁行的历书,乃是向人民传播迷信思想最主要的工具。在每一日的下面,不但注有吉凶宜忌,而且还注有祸福休咎,极力向人民宣传,地主的富与贵,农民的贫与贱,不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命里注定的,灌输给人民一种思想毒素,使他们「听天由命」,不要反抗封建制度。天历指出:「从前历书一切邪说歪例,皆是妖魔诡计,迷陷世人,……尽行删除」,把中国二千年来历书上地主阶级所传播的封建迷信思想一举而廓清之。这是天历第四个特点。

  第五为农业生产服务并向人民传播科学常识天历从庚申十年开始,特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和草木萌牙都记绿起来,附在下一年同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做参考,并供负责编制天历人员,「每四十年一核对,裁定耕种便于民」〔一〕。例如辛酉十一年天历所附庚申十年萌芽月令,其中记载气候变化的,如:驚蛰十三、雷鸣下雨,菁明九、雷鸣下雨等;记载耕种日期的,如:立春十六、南方地暖种松、种花麥、种乌豆、春分二、南方地暖落谷种、种包粟,春分四、南方地暖种蔗,菁明二、北地寒始落谷种,立夏一、南方地暖落二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粱粟,立夏二、种白豆,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日始落谷种等。这些记绿,都可以供农民做今年耕种的参考,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天历在月令上还传播一些科学常识,如立冬八,五更地动,使人民知道地震不过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并不是什么皇天示警的大变。这是天历第五个特点。

  由于历法须迁就于不可公约的自然的三种周期,即日、月、年之间,故在事实上要制定一种完全合于理想的历法,乃不可能的事。历法家所能追求的只是一种使用具有最大的便利,而表示时令复有最高的精确性的历法。准此标准去衡量天历,它就不仅是在中国历法史上具有革命精神又颇合理想标准的历法,而且,对今后历法改革上,还具有现实的意义,仍不失为一种值得人们研讨的历法。

  四天历与夏历阳历对照及简表

  天历在太平天国辛开元年秋冬间编制,它的日名(记日的千支)、日宿(记星期的二十八宿)都承继自清咸丰元年辛亥的时宪书。而清时宪书所记的日名、日宿,乃承继中国几千百年的历书赓续记录下来而没有一日错误的,其房、虚、昴、星四宿日,就是阳历所记的日曜日。那么,天历的日名、日宿既承继自清时宪书,它的干支、星期就应该是与夏阳历相同的,从天历编制的承继性来论确实应该是这样,但是,今天对照起来却有差异。考天历在壬子二年颁行,而据确鑿可信的记载,到这年除夕已发现它的干支、星期跟夏历和阳历差了一天,如左表:

  从天历编制的承继性来论,天历跟夏历阳历对照,天历壬子二年十二月

  三十日辛好(丑)斗宿(星期四),应该是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辛丑斗宿(星期四),阳历一八五三年二月

  三日星期四,天历的干支、星期跟夏历阳历全同。但这一日,天历跟夏历阳历对照实在却相差一日,天历的庚子日箕宿(星期三)早在昨天度过,今天已经是辛好(丑)日斗宿(星期四)了,而夏历正在今天过庚子日箕宿(星期三),阳历正在今天过星期三,因为天历的干支、星期实在较夏历阳历早了一日。从此以后,天历跟夏历阳历对照始终相差一日。

  天历这种情况,最初人们不知道。后来经过把许多史日,一一与夏历阳历对照才发现出来〔一〕。于是人们进行研究:天历与夏历阳历相差一日起于何时呢?天历从编制的承继性来论,它的干支、星期本来应该与夏历阳历相同的,何以颁行之后却有一日之差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个不同的看法:一个看法是在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天历颁行之日就开始差异一日;另一个看法是癸好三年二月十三日乙酉克复南京之日才开始错落一日。后来证据证明后一说与史实不符,而前一说得到了证实〔一〕。关于第二个问题,曾经提出来的有六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错乱月日这是太平天国历法考订著者郭廷以于三十年代初提出的说法。他接受张德坚贼情汇纂「错乱日月,以惑我军」的说法〔二〕,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将「日次干支,即全部天历,如此错综倒置,即在使清军莫测究竟,无法应付准备」。董作宾驳他首:「郭表及解说谓有意『错乱月日』,则何不舍去干支宿名,使敌人捉摸不出,无从与时宪书对证。若仅错落一日,则敌人反极易推求之,正如一本密码电报册,一字猜着,字字可知矣」〔三〕。查近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曾国藩向清廷进呈的五件太平天国文书,他在天历下用红纸签出注明夏历对照,条条都合,并没有起到错乱月日的作用,给董作宾提供了论据。但是,由于没有发生到错乱月日的作用,就可以断定没有此意图吗?那也不能作出这个结论的。

  第二种说法是有意立异这是我于一九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与董作宾先生论天历书中提出的说法,以为:「因洪秀全造历之初,有意立异,将干支较夏历者提早一日,于是遂造成天历干支及星期较夏历阳历者提早一日之历法」。董作宾回信驳说:「尊说『有意立异』,则改用干支纪日,何必只错一日,逆推元年辛开正月元旦庚寅,何不径自甲子日起,以昭示新天地新日月之开始,何必只立错一日之小异也」〔一〕。我回信给他,说他的驳议有道理。

  第三种是无意的记错或算错这是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四日董作宾提出的说法。他说:「天历之干支礼拜有早于阴阳历一日之史实,此种错误一日之解说,当为『无意的』纪错或算错一日,亦即少算一日。在天历书本上原有此一日,事实上曾因一时疏忽,误算一日,以致少过一日,由此以后,与阴阳历对照则干支与礼拜皆提早一日也」〔二〕。我接受了董作宾这个说法,在一九五一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史稿的天历志上,解说一日之差的缘故说:「吾人据当日情势而论,当天历颁行之时,正太平天国被困于永安州之日,天情道理书记其事云:『壬子岁时在永安州,粮草殆尽,红粉(纲案即火药)亦无,妖魔数十万,四面重围,无路可出』,于是由于军事之危急,由于制度之新旧交替,天历于颁行之始,即无意错落一日,其故殆由于此欤」?

  第四种是以旧约的「安息日」为礼拜日这是历法专家曾次亮的说法。一九五四年,我的太平天国史稿从开明书店转到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请曾次亮审阅天历志。他不同意董作宾无意错落一日的说法,提了一条意见说:「基督教的『安息日』本相当于今日的『礼拜六』,太平天国的『礼拜日』,是否原于基督教的『安息日』,值得考虑。(干支之提早一日自是事实,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以礼拜六日为礼拜日」的原因而改的,其中或亦兼含有错乱日月以惑敌人的作用。)『无意错落一日』的解释,似不十分合理。(圣经明记安息日为「七日的第七日」,今之礼拜日为「七日的第一日」,此亦可注意之点。)」当时我看了曾次亮的意见,就去追查太平天国文献,果然查出太平天国刊刻的旧遗诏圣书中的创世传、出埃及记和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条书、天情道理书、太平救世歌、醒世文等都同记「皇上帝当初六日造成天地山海人物,第七日完工」,「故天父命此日为安息日,定为礼拜之期」。所以我认为探索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就在一九五五年新版的太平天国史稿天历志里把这一节全部改写,解释为太平天国遵旧约耶和华十诫以安息日为礼拜日而来,故太平天国的礼拜日实相当于阳历的礼拜六。天历是根据咸丰时宪书编制的,由于礼拜日提早了一天,干支也就跟着提早一天。后来我又看到那个曾经做过洪秀全学习基督教知识的教师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自述他于一八六○年九月二二日星期六到苏州,那天正是太平天国的礼拜日说:「那天是太平军遵守的礼拜日,他们用的是犹太人的而不是基督徒礼拜日」〔一〕。一八六一年二月到天京探访的英国中校吴士礼也说太平天国的礼拜日是「遵守犹太的安息日」〔二〕。使我更相信曾次亮的说法,我在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天历考与夏阳历日对照表一书的自序里,欢欣鼓舞地向读者报道了这件事。

  第五种是因根据当时某一种历表推算或者是因根据当时某一种历本或历表上原来的夏历阳历的错误对照而来我的天历考及天历与夏阳历日对照表出版了,赵宋庆不同意,写了一篇辨安息日并非日曜,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三〕,并提出这个说法,以为太平天国既进行改正朔,这一个差错,正可以利用来作为朔已不正,必须重加改正的理论根据。

  第六种是根据自时宪书的错误时宪书是有过差错的。倦圃野老庚癸纪略就记有所见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民间通书及万年书,都把这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戌时立春,误刊为二十八日戌时立春的事。如果咸丰元年时宪书十二月十五日立春有误刊,那天历的差错就是据自其错误而来的。

  以上六种说法,我以前最同意第四种曾次亮以旧约的「安息日」为礼拜日一说。到赵宋庆提出不同的意见后。尤其是到我在庚癸纪略看到当时的时宪书确实有误刻的事之后,对这个说法起了动摇,使我想到这个差错会有种种可能,任何一种说法,都未能断定,也都未能否定,而且,除了上述六种说法外,也许还有其他说法。因此,在一九五四年时认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实在是还没有解决。

  直到七十年代,我看到了黄光域、梁昆元译的麥华陀等一八五四年六月访问天京文件辑录〔一〕附录一之附件四东王杨秀清答覆英国外交人员三十一条询问诰论。第十七条问答如下:

  〔问〕我们是否知道在我们的历书中亏了一天,结果礼拜日就早了一天,以及你关于我们为什么不正误,我们关于日子所用的名字是否与其他中国人所有的一样的问题。〔答〕一覆:天朝历书凡礼拜皆是中国旧历星、昴、虚、房四宿日。干支皆同旧有,歪者除。

  英国外交人员对天历差错这个询问,先问太平天国知道不知道,再追问为什么不正误,又问干支是否与中国旧历相同,是把问题问得很扼要并且很全面的。可是,太平天国对差错全部不答,只答天历礼拜、干支都同中国旧历。这个答覆,否定了曾次亮提出以旧约的「安息日」为礼拜日,和当时外国人认为太平天国礼拜日是「遵守犹太的安息日」的说法,并全部证实了董作宾在四十年代选著的天历发微探索出天历据自清朝咸丰元年时宪书的研究。但是,太平天国为什么对外国人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地方不予答覆呢?这必定有难于回答所以才不答吧。

  根据太平天国政府这个回答,对天历的干支、礼拜日比夏历、阳历提早一天的问题应该这样说了:「天历的干支、星宿都承继自夏历赓续而来,它的干支是与夏历相同的,它的礼拜日也是与阳历相同的,但施行以后,却提早了一天。为什么早一天呢?太平天国政府不予答覆。」

  至于天历与夏历阳历对照,我已撰有天历考及天历与夏阳历日对照表一书按日对照,以供治太平天国史者的翻检。

  在本书中只附一简表于后,以见天历十八年间每年正月初一与夏历阳历日的对照。下表应先说明三点:第一,天历施行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辛开元年还用夏历。如果用天历来推算则一切都成谬妄。英国人麥都思翻译太平天国文件将所有辛开元年天命诏旨书中月日都认作天历,据来转合阳历,以致与史事完全不符,就因为犯了这一个错误。太平天国到癸好三年时曾刻辛开元年新历送给人民〔一〕,那是后来逆推的,而不是辛开元年就行使了天历。所以本表根据历史事实从壬子二年排起。第二,天历干支、星期提早一日,起于开始颁行天历那一天,所以本表天历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立春星期三,就与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四日乙未、阳历一八五二年二月三日星期二对照排起。第三,以前的人排天历表都断到甲子十四年止,他们意见,认为天京失陷,太平天国纪元就断了。这一个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长江以南的军队转战到福建、广东去,到乙好十五年十二月才在广东嘉应州败没,遵王赖文光领导的由改编蒙、诧队伍而成的新军,到戊辰十八年七月初一日才在山东徒骇河覆败,而留在陕北的梁王张宗禹部将袁大囗军,却战斗到己巳十九年四月十一日才在陕西何安县牺牲。他们都是太平天国的军队,太平天国首都虽失陷,幼天王虽殉难,但是,他们都「披霜踏雪,以期复国于指日」,为复兴太平天国而奋斗。他们都在紧奉太平天国的正朔,不但遵王赖文光亲笔自述大书「丙寅十六年秋」这条煌煌的纪年具在,此外,还有当时当地亲见其事的人保留下的「以太平天国十九年为正朔」的记载〔一〕。这是当时革命者本身的纪年,历史学家必须保存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太平天国纪元根据现存记载应该断到己巳十九年四月十一日(清同治八年四月十七日,一八六九年五月二十八日)陕西保安县老岩窑陷落为止,排天历与夏历阳历日对照表也应该断至这一天为止。本此三点,编成下列天历与夏历阳历对照简表。至详表已另编有天历考及天历与夏阳历日对照表一书。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