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二千年间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从车战到骑战步战

 

  我们在读《三国志演义》的时候,对于其中所写的战争的故事,都曾发生过很深的兴趣的吧。读着读着,在我们眼前仿佛看见了一彪人马,为首一员大将,穿戴着红红绿绿的盔甲战袍,骑着高头骏马。远处尘头大起,又一队人马飞驰而来了。于是两阵对圆,双方通名报姓,鼓角齐鸣,兵对兵,将对将地厮杀起来。--这种情况和现代的使用大炮、飞机、坦克、机关枪的战争是何等的不同啊。

  但是在如《三国志演义》中所写的战争情况以前,还有更古的一种战争情况。那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时的战士都乘在用马驾着的车子上,每一辆车子上大概可以容纳十个人到二十个人。军力的大小就以兵车数量的多寡来计算。我们很容易想像,这种车战是很不方便的,在一片平原的中原地带,用这种车子来打仗固然还可能,但一到山岳地带便不免发生困难了。而且使用车战就不免限制了兵力的扩展,因为在古代的生产能力下,要大量制造兵车恐怕比现代国家大量制造坦克更要困难得多的。

  但在战国时期,已渐渐学会了骑战和步战。车战慢慢地不占重要地位,而且终于在历史上绝迹了。

  从车战发展到骑战步战,这还不只是表示作战方式的改变,而且在这里面还反映着战士成分的改变。

  原来在春秋时期,当战士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只有属于贵族身份的才能享受这种权利,一般人民只在作战时临时叫去当夫役,没有资格做正式的战士。那时当兵并不是专门的职业,所有的贵族都学过射御,作战时便都能出征。而且当时虽然是列国并立,但军队并不属于国家所有,而是属于贵族世家所有的。合并各贵族世家的战士才成为一国的军队。要置办那样华丽的战车,高贵的甲胄兵器,也只有贵族才有这能力。当时在作战中很讲究礼节,虽然杀人的时候也还是一样无情。那也是贵族军队的特色。这种由贵族组成的军队,自然不会很庞大。

  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一方的军力常不过数万人(兵车数千乘),但到了战国时期,出动兵力要以十万计了。战争中的屠杀也是规模宏大而程度残酷了。如秦将白起,在和赵国战争中,据说曾一次坑死了赵兵四十多万。很显然的,在这时候军队的成分已有不同,从征已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加在人民身上的义务了。所以军队的数量才能够庞大起来。车战也就不得不让位于以步战为主的军队了。这种变化也是合于专制统一国家产生的需要的。

  假如我们从《三国志演义》一类的小说中看古代战争,我们不免要上一个当,因为从这些小说中所描写的战争情况看来,好像只有大将与大将交锋,兵卒反而不占重要的地位。这其实只是写小说的人的不顾事实的描写,因为在任何时期的战争中,军队的基本力量总是兵士。作战的武器、方法、战略、战术越进步,就越需要更大量的军队。像近代战争中,作战军队出动到数百万人之多,固然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从未有过的事;但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军队数量的多少,兵士品质的高下,士气的盛衰,同样是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在临阵交锋时,将斗固然也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主要的一种;决不像旧小说中所写的那样,轻易地把两个大将在阵前"大战三百回合",好像每一次战斗都只是取决于两个大将的械斗的胜败似的。其实"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胜败毕竟还取决于这些"枯骨"的。

  历代专制王朝是殚心竭力想法来组成、维持和控制一个合于他所需要的军队。为了要维持自己的政权,无论对外对内,都不能缺少军队的力量。前面已经说过,统一的官僚系统不能组成或者腐败涣散,那就使得这一代专制王朝无法维持其统治;而倘若统一的军队不能组成或者腐败涣散,那就更是专制王朝败灭的命运的征兆。

  在这里,我们要谈到三方面的问题,那是在历代封建专制政治下的军队中的三个最根本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兵源的问题,就是怎样源源不绝地获得大量的兵卒;第二,军权的问题,就是专制国家怎样来控制军队;第三,军费的问题,就是如何养活这庞大的军队。军队的强弱、兵卒的品质、士气的盛衰,也就由这几个问题来决定。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