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
〖黄震〗(1213-1280年)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逝世后,门人尊称文浩先生,南宋庆元府慈溪(今属浙江)人。宝佑四年(1256),进士及第,历任吴县尉、广德通判、绍兴通判、史馆校阅、抚州知州、江西提举常平仓司、江西提点刑狱、浙东提举常平等职。宋亡后,隐居宝幢山,终“饿于宝幢而卒”。师事王文贯,文贯师事朱熹与吕祖谦的及门弟子辅广,为朱熹的三传弟子。宗朱熹之学,但不盲从,而有所立异。在宇宙观方面,他认为:理既无定形,亦无终止;理无所不在,理无所不包;理历万世而不变。因袭未熹关于“天理流行”的观点,称“一事一物之微、一举一动之暂”,皆是天理的流行。“理”同于“太极”,“天理流行”亦即“太极”的流行。在承袭朱熹天理的同时,对程朱理学关于“道”的观点有所修正。认为“道即理”,“道即日用常行之理”,“道者,大路之称”,但“道”不在天地人事之外。“道”在事中,亦在“为国之事”中。在性论方面,他继承程、朱“性即理”的观点。认为性是人与物所禀赋的天理。但反对程朱理学将性善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说,同孔子的人性说对立。认为孔子的“性相通”,才是最平实、正确的人性论。它包括“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韩愈的性三品说,从孔子上智、下愚不移中提出,与理无丝毫违背。在认识论方面:他继承程朱的“格物致知”说,赞“致知格物以极于治国平天下”。认为“心”是身之主宰,灵明广大,“与造化相流通”。心具有众理,而应万物。进一步阐发程、朱的“主敬”说。认为只有“敬”,才能克去“已私”,达到“复礼”的目的。同时对程、朱的认识论也提出修正。批评了“生知”说。认为圣人也不能生而知之,只能是学而知之。不同意二程的“静坐”修养方法,指出这只能使人成为废物,异致后世谈空说虚的恶习。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的知行观,强调躬行。在道统论方面:他继承韩愈、程颐、朱熹的道统论。认为存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传道之统,把二程、朱熹视为道统的继承人。为维护道统,必须辟异端,主要是佛、道。尤其是佛。认为“佛,老之害极矣!”“近世佛氏之害尤甚”。同时也指出“借儒谈佛”是儒学之病。他提出道统的“传”,不是面相授受的密传,是前后次弟相承之名。而“道”是圣人的“治道”。黄震既继承程、朱理学,又提出某些修正,在理学发展上占有特殊地位。著有《黄氏日抄》、《古今记要》、《成辰修史传》等。
|
|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