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居,亦称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早年丧父,受慈母二迁之教。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孔子之学,并自命为孔子的继承人,毕生从事教授活动,不曾为官,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许。曾周游齐、梁、宋、魏等国,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因其主张不适用于以武力称雄的现实,被视为“迂腐”,终不见用。晚年在邹国,聚徒讲学,与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仁政”说,反对暴力。他以孔子的“先富后教”思想为依据,认为“仁政,必自经界始”。使民有足温饱的产业,“民之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因此,“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予死亡”。官吏要不违农时,对农民劝课农桑,深耕易耨;管区内要“土地辟”,“田野治”,五谷丰登,六富兴旺。要轻谣薄赋,实行市厘不征,关讥不征,耕者助而不税,泽梁不禁,减少布帛粟米力役之征。要慎刑省罚,视民如手足。不随意杀人,要实行“罪人不孥”的政策。要重视教育,设庠序学校教人以孝梯,争取民心,使民众“入以事父母,出以事其长上’,。为了实行仁政必须尊贤用能,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若“乘势待时”,必会“事半功倍”。为此,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主张君主“与民偕乐”。相信“天命”,认为天决定人事成功与否。主张性善,认为人生来具有“测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四端可以生出“仁”、“义”、“礼”、“智”四德。发扬人性中的善端,人皆可为尧舜。建立了人类以自身为本位的价值评判标准。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科学命题,主张“法先王”,维护世卿世禄制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制度。在认识论上,把感觉与思维加以区别,认为“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正确理解“博”与“约”的关系,“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认为认识足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不断探索,“反求诸己’’则可以“尽心”、“知性”、“知天”,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最高境界。主张“天才论”,认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圣人决定历史,“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孟子思想标志着我国儒学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孔孟之学的基础;他的仁政思想对历代统治阶级都有借鉴作用,是我国思想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孟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敬,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封为邹国公,并配食孔子,命“自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邹国公像,冠服同兖国公”。度宗咸淳二年(1267)配享孔予。居正位之东西面向北上。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加封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改称亚圣孟子。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四配之一、塑像大成殿内。其著作有《孟子》七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