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
〖宋濂〗(1310一1381年)字景濂,学者称潜溪先生。明金华(今属浙江)人。濂于元代后期已知名于世,元朝曾召以翰林院编修,他推辞未就,而隐居于浙东龙门山,读书著述,静观时变。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取南京,占婺州,称吴王,他出山应召,初授郡学经师,因嫌职卑末就。次年,经李善长荐举,任江南儒学提举。此后不断升迁,历任赞善大夫、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元史》修撰总裁等职,深受明太祖器重,经常向他垂问国是,尊同太师。明朝建国伊始,有不少经国方略出自他的谋画。晚年,被贬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濂所学非止一家,曾在几个师门受业。除从黄等人受朱学外,又从方风得闻陈亮功利之学,其间又学于吕祖谦之后学李大有。此外,宋濂对于佛、道二氏,尤其对于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观方面,他借用医家与早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四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缘故。这种"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实存在。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自然界所以充满生机,就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获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于是便实现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体认"天地之心",则是因为"吾心"本具"太极",它无大不包,无小不涵,因而能与天地之"太极"感应而"桴鼓"相应,所谓体认"天地之心",原不过为发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六经的实质就是记录"吾心"所具之理,故六经与"心"同样具有绝对性,"心之为经,经之为心",如形影不可分离。此种态度,反映了金华朱学重经史的传统。对于"吾身之心",宋濂称之为天下"至宝",因而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六经。同时,宋濂也曾谈到格物致知,但未论述其具体的方法、步骤,而更热心于倡导佛教破二边的不二法门,以佛教为"人道之门"。因而宋濂之学兼有朱学、陆学的特点,并受佛学的影响。宋濂生平著作甚多,其文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宋学士文集》。宋濂为明初著名儒臣,影响很大,其学说为元代开始的朱陆合流到明中期王学出现之间思想嬗变的环节之一。
|
|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