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王弼〗(226-249年)字辅嗣,三国魏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仕宦之家,父业,曾任尚书郎。弼在幼年时便好老庄之学,又“善辩能言”,为吏部尚书何晏所赏识,官任尚书郎。嘉平元年(250),司马懿乘曹爽随曹芳出谒高平陵(明帝曹朝陵墓)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杀曹爽、何晏等。就在这一年的秋天,王弼得“疠疾”而死,年仅二十四岁。王弼是魏晋时期提倡玄学的首要人物,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同何晏是一致的,不过更加系统和完备。他着重提出本体和现象、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等的关系问题。其最基本观点,即所谓“体用一原”的主张。通过对“道”和“德”的解释。宣称“无”为万事万物的本体,本体的作用是无为。因而万物万事都是“以无为体”,“以无为用”。他在“老子注”中说:“何以为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所谓“用”,即指对本体的作用。由于有“道”作为本体,才能得到“德”;就是说把虚无作为“德”的作用,才能使“德”达到最高点。他认为,万有都是有形有名的,有形有名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有限的东西不能成为万有的始基,因此,万有的本体只能是无形、无名,不具有任何性质的“道”或“无”。他所说的“道”,只是从逻辑上推导出的抽象概念,所谓的“无”是把一切存在的属性都抽出的一种空洞观念,从而得出万物以“无”为本的理论。他认为“无为”就是顺自然,自然便是道,也就是“万有”的本体。推广到政治上便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其自然无为的理论显然是为门阀世族利益服务的。他在注释《老子》一书时,特别强调“崇本息末”。他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怎样是“崇本息末”?《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简言之,便是以“无为”的道(本)去治理国家。王弼的另一观点,在解释《周易注》中提出一和多、本体和万有的关系。他认为本体也是“一”,因为“一”是“物之极”,是万有的本体,万有全是从“一”派生出来的。只有“一”才能编制众多的现象,万物才能有秩序。他说:“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本体),明其所由之主(中心观念)者也,夫众(万物万象)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指一)者也”。其实质在于否定万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为君主统治万民制造理论。此外,王弼在《周易》注中还表述动和静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认为本体是永恒静止的,所以宣扬运动起源于静止。他说;“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正于一)者也”。就一卦说,指其中的一爻;就认识论来说,指本体的绝对静止;就社会政治来说,指君主的寂静无为。王弼依照《老子》“静为躁君”说法,认为静止是绝对的。王弼的这些思想观点就是在汉末儒家经学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下,才“援老入儒”,以便为儒学注入新的血液,把这种观点推广到现实社会政治方面,来要求被统治的民众反本归无,放弃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驯服地服从门阀世族的统治,不要有所作为,同时也达到为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之目的。他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现已流传下来,并有广泛的影响。《老子微指略例》、保存在《道藏》之中。尚有《论语释疑》一书的片断,保留在皇侃《论语义疏》和邢□《论语正义注疏》之中。王弼的社会地位以注释《老子》和《周易》闻名于世。他一反两汉以来经学家离经辨句的做法,着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在魏晋之际,由于崇尚玄学清谈,开创了“正始之音”,在学术上创出一种新的风气,通过抽象的义理分析,建立起唯心主义的玄学体系。这对后来中国学术的发展,特别是对宋代理学起到一定的影响。
|
|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