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荀子

 

  〖荀子〗二十卷。战国荀况(前3130—前238)撰。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是战国末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并兼取众家之长,扬弃其中的消极成分,家居著书数万言,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此书,就是他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之作。《汉书·艺文志》称此书为《荀卿》,三十三篇;刘向《校书序录》则记其凡三百二十三篇,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书名题作《荀卿新书》;唐杨□分易旧第,编为二十卷,并为之注,又更名为《荀子》,定为三十二篇,是为今本。书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荀子在哲学、政治、治学诸方面的观点、主张,以及对孔子、孟子、墨子与宋□、尹文诸学派学术思想的总结和批判精神。书中的许多名论都是我国文化思想的宝贵遗产。《天论》、《王制》和《非相》诸篇:反映了作者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反对天命观和不迷信思想,如《天论》中,荀子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梁亡”,以及人类可以“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与主张,批判了孔子、孟子等宣扬的“天命观”,表现出他“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王制》篇中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观点,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解蔽》及《正名》诸篇,则反映了作者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如在《解蔽》篇中,荀子阐述人类认识客观的两个步骤是:其一,凭借耳、目、鼻、口等器官来感知;其二,通过思维“征知”。并指出后一步骤乃是克服认识片面性的关键。这些观点与唯物主义认识论完全吻合;《正名》篇中除阐述“几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也即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的观点外,又着重对名、实关系进行了论证,提出“名实相符”的观点,并反对诡辩学说。《性恶》、《劝学》、《修身》、《礼论》、《乐论》诸篇,反映了作者的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如在《性恶》篇中,荀子阐述了自己的人性论,提出了“性恶”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完全相悖,认为人由“性恶”走向“性善”,则全凭“礼”的“化性”作用;另外,上述诸篇中,荀子在“人能群”,统治者应“隆礼”、“尊贤”并重,以及强调后天教育、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方面,都有明晰论述。《效儒》篇等所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竭力推崇儒家经典的观点,荀子认为,世间一切的“道”都在诸经籍之中,也即其所谓“《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并且,荀子对儒家的圣人亦极力崇拜,认为“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在《正论》篇中,又进一步指出:“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荀子所说的“圣王”,便是指孔子而言。在《非十二子》篇中,作者对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盂柯等十二位思想家进行了批评,认为它嚣、魏牟”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陈仲、史□“忍情性綦□期利跋,荀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墨翟、宋□“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差”云云;慎到、田骈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奇辞”;子思、孟坷“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材剧志大,闻见杂博。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能成理,足以欺惑愚众”。这一批评,实际上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术思想进行的一次总结。《富国》、《王霸》、《强国》、《成相》、《王制》请篇,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劝学》、《非相》、《儒效》、《乐论》诸篇。则又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想。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先秦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荀子在思想上所具有的浓厚的思辩色彩。当然,作者的一些观点,如天道观中夹杂的神密主义,“性恶论”所导引出的阶级压迫有理及其作者极力倡导的儒家功利主义文学观等等,反映了作者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对此,研究者可批判性地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杨□注本为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误注为十二卷,此本传播最广;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卢文□、谢墉校嘉善谢氏安雅堂刻本为最佳,《四库全书》亦收载,有清一代以王先谦所撰《荀子集解》为最好;1958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及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排印梁启雄《荀子简释》本为最普及易得之本,后书尤便于初学者使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