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生平事迹,详见《周易本义》。此编为朱子注释儒家经典《四书》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大学》与《中庸》原来分别为《礼记》中之一篇,《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南朝宋戴□有《中庸传》二卷,梁武帝萧衍《中庸讲疏》二卷,可见其书早就受到特别的重视而开始单行;朱子以前,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考证,《大学》之单行本仅有司马光《大学广义》一卷。《论语》自西汉文帝时已立博士;《孟子》一书,据赵岐《孟子题辞》称,文帝时亦曾立博士,但不久即废。从现有史料看,较早鼓吹《大学》与《中庸》,并给当时及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是唐儒韩愈及其追随者李翱。李翱撰《复性书》,将两书的一些观点融为一体并加以发挥而建立起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为宋代理学开启了先路。发挥李翱思想,尊奉《中庸》,并把《大学》、《论语》、《孟子》并提的是二程。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发挥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思想,最终将四者合为一书,定名为《四书》,倾毕生精力,凡历四十余年为其作注,直到辞世的前一天,尚在修改《大学·诚意》章注,堪称全力钻研,死而后已。在书中,朱子把《大学》重新区分为经、传各十章,对其章节次序,亦进行了重新安排;其他三书则一仍其旧例。自汉朝以后,注解经典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借注解经典为名发挥自己的思想,如王弼《周易注》、郭象《庄子注》即用此种方法;另一种是广泛收集各家的注解,自己不多下断语,如何晏《论语集解》即用这种方法。朱子为此四书作注,则兼用两种方法。先广泛收集关于四书各家之注解,主要是在其以前的道学家的注解,从其中选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部分,编成"精义",再从"精义"中选出自认为可以加入集注的部分。其中,《论语》与《孟子》的注释因较多地使用了第二种方法,也即主要以程颢、程颐、程门弟子及他家之说为多,故称"集注";而在《大学》、《中庸》两书的注中,朱子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比较多,故不称"集解"或"集注",而称"章句"。朱子为此四书作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籍此宣扬程朱理学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宋儒们为取代旧儒学(汉学)、建立新儒学(理学),并传播新儒学的需要而作的精心的选择。故在注中,朱子竭力阐发了自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人性论,构成了以"天理论"为中心的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天理论"、"人性论"、"格物致知论"、"政治论"、"教育论"、"道统论"等六大部分;"天理论"、"人性论"是其宇宙论,或者涉及宇宙论。"格物致知论"是其认识论。"政治论"、"教育论"是其哲学思想在政治中和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道统论"则为其哲学思想在思想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作辩护。具体的说,朱子"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主要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中,在此节中,他全面阐述了"格物致知"和"即物穷理",并加进了自认为原文缺佚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思想命题。"天理论"和"人性论"、"道统论",主要在《中庸章句》和《孟子集注》中阐述,此二书的注解,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唯心主义人性论及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对立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政治论"、"教育论",也即朱子的政治思想,则主要在《论语集注》中给予体现,《论语》之注,反映了他的反动政治理论和倒退的历史观。需要指出的是,构成朱子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人性论的各种思想,在四书的注解中并非截然分开、互不相关,仅是彼此有所侧重而已。这一点,从朱子对四书的编排次序上亦可见一斑。朱子首列《大学》,下分别为《论语》、《孟子》、《中庸》,对此他曾有所说明,云:"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据此可知,朱子把《大学》看作理学的纲领,而《中庸》则为精髓,故如此安排,前后呼应,中间以孔孟言论为证,将四书巧妙地捏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今本次序为后人所改),既互有重点,又彼此连属,建构起自己理学义理的思想体系。由于此书重点在阐述理学义理,故对四书中的名物制度的训解不免疏略;在对待经文的态度上,朱子亦一如既往,对不合己意的字句时有删改,如将《大学》中的"亲民"改易为"新民"等等。此书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作品,是研究宋代理学和朱熹思想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初刊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朱子卒后,由于其弟子的吹捧,此书逐渐为世人所重,被视为"六经之阶梯",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命题与答案的标准。知识分子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对灌输封建专制支义理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堪称中国古代的"圣经"。而朱子对后世的影响超过二程,除了他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较二程:更为完备外,此书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此书书名又被题作《四书》、《四书集注大全》、《四书集注》等;卷数亦有不同,计有四十二卷本、二十八卷本、十九卷本等。传本甚多,主要有明正统十二年(1447)刻本,清《四库全书》本,民国《四部备要》本,1957年中华书局版铅印本分作二册,版本最佳,1985年岳麓书社铅印本最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