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文学史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三章 陶渊明

 

  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更盛,对文学的影响也更大,出现了孙绰、许询等一系列作家,他们"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玄言文学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地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失去了艺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直到东晋末的陶渊明,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宝的乱政,王恭、殷仲堪的起兵,桓玄的夺位,以及后来终于夺取了晋政权的刘裕势力的兴起。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中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所谓"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当地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恋这种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馀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在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以镇压孙恩起义和桓玄叛乱而起家的刘裕独揽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又在北伐南燕后秦中壮大了声势,终于代晋称帝。但是门阀世族的势力依然存在,黑暗腐败的社会并未改变。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的陶渊明,为了避祸,就决心不再出仕。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变。宋元嘉时,他"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道济赠给他粱肉,他"麾而去之",表现了他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坚定态度。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正因为他把壮志埋藏在心里,所以一直没有忘却现实,常常流露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同时,道家思想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论成分,认为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生灭变化,否定道教的长生永视之说和佛教的神不灭的思想,这是他进步的方面。但他由此出发而采取的"委运乘化"的人生态度,却是具有消极作用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脱于现实之外。

  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务。"《南史?到溉传》载:到溉先祖曾担粪自给,别人骂他"尚有馀臭"。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这样他的思想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他改变了剥削阶级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共同劳动、平等交往的生活中,对农民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培植了倾向于平等的思想。他本来认为劳动可以自养,所谓"力耕不吾欺"的,但是他的生活,却和一般农民一样,不断地走着下坡路,经常受到饥寒的威胁,有时甚至不得不出去乞食,这也促使他不能不从别的方面去寻求贫困的原因了。上述这些思想的发展,推动诗人提出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表示了抗议。

  第二节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百多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

  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一部分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郭主薄》诗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第八首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珍异类,卓然见高枝。"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在《咏贫士七首》和《扇上画赞》中还歌颂了不少固穷守志的人物。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品格,诗人一方面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咏贫士》第一首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馀辉?"这朵晴空飘浮的孤云,象征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会无声无息地消灭,但也表现了诗人的态度,它要远去尘埃,永远保持自由和高洁。另一方面,也对污浊的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在《饮酒》二十首里,他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是指责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六首),或是揭露政治的陷阱危机(第十七首),或是鄙弃世俗的虚伪和欺诈(第十二、十九首),在最末一首里,他说:"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虽然是美化了孔子,但他更主要的是对驰逐名利的颓败士风感到无比的愤激和沉痛。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政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这些诗虽然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读史述?屈贾》中说:"进修德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的。当他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或者用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诗人也一直没有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大呼"明明天上鉴,为恶不可履",用《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神话传说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会遭到悲惨的结局。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经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无疑是诗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现。"猛志故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上述这"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从《拟古》的"少时垃且厉,抚剑独行游。谁云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和他听见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等诗句,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关怀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

  诗人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了诗人思想发展的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思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赢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现实,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会。但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那时他还只能从传说中的古代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案,他在诗中流露"黄唐莫逮"的慨叹。这样,他的社会理想不能不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倾向的。可是经过田园生活实践之后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对劳动认识的提高,对封建社会认识的加深,提出了上述一些具体的生活原则。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它虽然仍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的消极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不时流露。"穷通靡所虚,憔悴由化迁",表现了他的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消极的人生观。"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显然是一种及时行乐和虚无幻灭的思想。"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也流露了颓唐情绪。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这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闲,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常无奇的八句诗却写出一片生动的田园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像《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则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钟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都是用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五柳先生传》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笔墨描写他的爱好、生活态度以及思想性情等各个方面,把诗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画了出来。《桃花源记》也不过三百多字,却生动地展现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令人悠然神往。此外,《与子俨等疏》追叙生平的思想与经历,笔端饱含感情;《自祭文》对自己一生的大事,毫无悔恨之意,表现了诗人的骨气;《祭程氏妹文》也写得凄恻感人。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格上有其一致之处。《归去来辞》是历来为人称诵的名篇。这是诗人归田时的作品。文中有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了他的高洁志趣。篇中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段,那诗人从远道归来时的愉快心情,好像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一般。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远,表现又极自然。他的《感士不遇赋》抒发了诗人对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赋中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表现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闲情赋》则用铺排的写法表现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从序文来看,它也是有寄托的。

  第三节 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在他生活的当时,他只是作为一个合于雅道的隐士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虽然曾和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为"浔阳三隐",但这并不能说明人们对陶渊明有所认识。至于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当时,是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的。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难踪"的文风大相径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到了梁陈时期,钟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但还是十分有限的。钟嵘《诗品》将他列为中品,萧统《文选》选录他的作品也不过寥寥数篇。可是从唐以后,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广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内容是复杂的。因此不同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的作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他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归去来",要学陶渊明那样与污浊的现实一刀两断。在强敌压境或政治十分黑暗、社会变革即将到来的时候,他的"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他的疾恶除暴的精神,也给作家以巨大的支持与鼓舞。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在一首《水龙吟》词中高声唱道:"须信此翁(指陶渊明)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处于从封建社会末期转向旧民主主义革命初期转折点上的诗人龚自珍也曾赞许陶渊明说:"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舟中读陶诗三首》)他的桃花源理想对后代也有积极的影响。北宋进步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曾歌颂这个社会是"虽有父子无君臣",对"闻道长安吹战尘"的现实表现了深沉的感慨。康与之的《昨梦录》写一出世人世界,显然是模拟《桃花源记》,其中也提出"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衣食于他人耳。"这是封建社会里决不能有的。另一方面,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逃避现实的思想也对一些作家起了消极的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时期,都酷爱陶渊明,实际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虽然白、苏在一定时期内对现实态度消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自己,但这种影响作用无疑也是存在的。宋以后许多过闲居安逸生活的地主,喜爱陶渊明,也都是从这一方面出发的。

  陶渊明的艺术影响同样是广泛的。从南朝文人鲍照、江淹作了学陶体的诗歌以后,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表示过对他的创作的企羡和受到他的艺术的熏陶的。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说:"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清人沈德潜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晬语》)仅从陶诗对盛唐、中唐一些诗人的影响中,便可以体会到陶诗艺术影响的广泛了。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就已经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