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臺灣文獻叢刊提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目录页 下一页

 

刊印「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贅言

 

  「臺灣文獻叢刊」的創刊旨趣,已見這本「提要」(上)「述例」;而其搜輯範圍,亦分詳「述例」與「提要」(下)「廣例」中。但進而申論其創刊及搜輯範圍的意義,實有未盡。臺灣之與大陸,不論從地緣以至血緣,都屬一體;雖先後曾遭受異族侵陵的影響,而這種「血濃於水」的相互關係,永難磨滅。此在臺灣歷史文化上所留的紀錄與遺跡,班班可考。連橫著「臺灣通史」「自序」有云:『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他在徵文難、考獻難(同上「自序」語)的情況下,著成「臺灣通史」一書,為臺灣保留下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設若連氏(一八七八~一九三六)生於今日,得睹這一多方搜輯的「臺灣文獻叢刊」,其成就或不止此。是以「臺灣文獻叢刊」的刊印,對於臺灣歷史文化的發皇,有其意義與價值。

  抑有進者:晚近歐美各國學者從事「中國研究」非常用力,而近年對於「臺灣研究」(「中國研究」的一環)尤具熱忱。或遠道前來臺灣搜集有關資料,著手進行;或定期聚集一堂舉行會議,提出研究論文。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秋,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人類學系武雅士教授(Prof. Arthur P. Wolf)曾邀請各國學者在加州舉行「中國社會的宗教與禮俗會議」,會中提出論文多屬關於「臺灣研究」的專題;六十一年(一九七二)秋,美國紐約羅哲史塔大學(The Universityof Rochester)克魯紹教授(Prof. Ralph C. Croizier)亦邀請各國學者在加州舉行「臺灣史研究會議」,提出有關臺灣史論文達二十餘篇。後一會議,主辦者並曾邀請「臺灣文獻叢刊」主持人周憲文先生出席;周先生專攻經濟學,自以對於臺灣歷史的研究非其當行(且在臺數十年,從未應邀參加過「臺灣研究」的集會),乃另推薦國立臺灣大學曹永和先生前往參加。新近美國亞洲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並成立一個臺灣研究小組在臺搜集各種有關資料,從事專題研究。「臺灣文獻叢刊」的搜輯印行,固亦為「臺灣研究」提供服務盡其棉薄。但這並非捨己耘人,「臺灣研究」原為國人自應致力的專門課題,埋首研究者不乏其人,並已有相當成績;編印這一叢刊,並期有助於國內學者在同一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有所成就。如果本此基礎,吾人因而研究有成,當更可據以判斷外國學者研究成果的正確與否,評估其價值;遇有偏失,亦得加以匡正。這一意義,尤為重要。

  至「臺灣文獻叢刊」的編印,不出之於文化與出版事業機構,卻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承擔,這完全由於周憲文先生的「一手造成」。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冬,周先生辭去臺灣省立法商學院院長兼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院長,即入臺灣銀行創立經濟研究室(初稱金融研究室,後改今名),以研究臺灣經濟為唯一宗旨;由研究臺灣經濟而彙輯臺灣史料,自亦為應有的發展。創刊之初,固嘗未為部分人士所了解;但由於周先生個人的精神與熱情,乃獲得各方的支持與協力。隨後以時間的推移,基於「臺灣研究」的需要,其搜輯範圍亦有所擴展。此所以自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八月至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十二月的十五年歲月中,能有陸續出版這一叢刊至三0九種、五九五冊的成果。

  但在此不算短的十五年歲月中,編印這一叢刊未始沒有遭遇困難。周先生在未停刊前幾年曾不止一次的■乎言之:『這一叢刊,真正是我「一手造成」,備極艱辛』。他並申言:『第一,我不想在此向人訴苦。因在這動亂的時代,這一叢刊居然能夠出版,且能延續到今天而接近完成的階段,則任何艱辛都已有代價;我祇有感佩各方的支持與寬容,絕對不應再歎苦經。第二,我不想在此自我表揚。因為一切功績(假使是有功績的話),都應歸諸本行的歷任當局以及可以管到這一工作的有關人士;如果他們堅持不可,我有何力使它出版。至於本叢刊在中國文化史上、特別是臺灣文化史上的價值如何?這當留待社會人士的公斷;如其果為「浪費公帑」,則我個人應負完全責任,絕不推諉』(並見周先生的「吳著臺灣文獻叢刊序」及「臺灣文獻叢刊序跋彙錄序」)。周先生退休已逾四年,他在上引所表示的那種力任艱難及不矜不伐的態度與胸襟,彌深欽敬!即在這一叢刊停刊之後,周先生猶以未竟全功為憾(例如戴炎輝先生所編的「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出版後,尚待續輯);乃邀楊亮功、連震東、洪炎秋諸先生共同主編「臺灣文獻叢刊外編」,由臺灣開明書店印行。「外編」已有出版,周先生並有序記其原委。

  我因自始忝與執役之末,先後撰有「臺灣文獻叢刊」(述介)及「臺灣文獻叢刊續介」兩文,刊布於「臺灣銀行季刊」;爰將前兩文改題重訂,總名之曰「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分上下兩篇合印一書,以便查考。又各書所加諸家的「弁言」與「後記」,原擬彙作「下編」,而以前兩文輯為「上編」;但以十九已編入「臺灣文獻叢刊序跋彙錄」(臺灣中華書局印行),僅取其中拙作(間有代作或合作)九十九篇,列作「附編」之一(前兩文改以現在的方式編輯)。這些「弁言」與「後記」,可與各該書種「提要」互為參閱,足資補充部分「提要」之未足。此外,並將近年已、未發表的拙文十二篇,列作「附編」之二。這些拙文,或為上述「弁言」與「後記」的「後記」未刊篇,或為上述「外編」所撰的「弁言」,或為已刊各書的互為質證與考釋,或為利用已刊各書的論述;要之,均與這一叢刊有關。但由於我的所學有限,而這一叢刊所涉又廣,拙撰「提要」、「弁言」或「後記」以及有關諸文,其中錯失或未盡之處必多;還祈學者方家不吝賜教,感幸無盡!至這一叢刊種目雖僅編列至三0九種,要實際所收書種不止此數;因又加編「臺灣文獻叢刊總目」一種(集刊諸書,並及篇章)冠於卷端,俾利檢索。

  回顧過去供職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者逾三十寒暑,而在周先生督責下從事這一叢刊的編輯與校讀──浸淫於故紙堆中幾近二十年。歲月不居,亦屆公職退休之期。因附贅一筆,用誌我有生的一個里程。

  六十六年六月,吳幅員於臺北。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