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一
封域
星野建置山川形勝
海外蒼茫島嶼,自古未有建郡縣者。隋開皇中,略澎湖;至元末,置巡司。而北港、臺灣,前明始見於簡編;初為逋藪,繼作倭巢。自偽鄭拾荷蘭之遺,城市室廬,頗近中土。迨入國朝版圖,聲教遐訖,經營而締造之,歷七十年;天獻其祥、地不愛寶,千峰作鎮、百川匯流,巍然為東南之保障。所謂聖人懷柔及河喬嶽者,寧以海外異哉!志封域。
星野
建置
山川
形勝
·星野
臺灣,「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附考
福建,天文牛、女分野。按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說者謂台在泉州之窮南,去省會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雖曰天覆罔極,而至窮南、極東,星土不無少異;遂有以台郡分野,當在女、虛之交者。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台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何異坐井之見?即以近事考之,明時澎島統於泉,泉分野非從省會為牛、女乎?則台依泉為牛、女分,自可無處矣。更以近地考之,台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焉有台之錯壤相接,獨不屬之牛、女乎?唐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台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島上附傳」)。
閩分野,「史記」「天官書」、前漢「天文志」皆云屬牽牛、婺女之分,「明一統志」謂屬牛、女之分;劉向、蔡邕、皇甫謐謂屬牛、女、斗三星之分。魏陳卓云:『會稽入牛一度』;閩距會稽實在周天度數一千四百六里之內,謂九閩咸隸會稽牛一度。或云閩、越在南而星紀在北,於相配之義未協;或云晉史墨以得歲卜越,星紀在北而指於南,或閩、越亦從其所指而言。「天文志」云:『東南負海為星紀。負海者,以其雲漢之陰也』。「通志」云:『疏星野者,大都指「禹貢」維揚,而以星紀之次屬之,為會稽域內。則閩在東南,距揚州三千里,已在分度一千四百六里之外;況台在東南負海,距廈一十二更,水程何止一千餘里哉』?集諸書之說,而折衷其意可耳(「舊志」)。
臺灣海島之地,其域不在九州之限。按古四譯館因外彝來貢,以外彝分方紀星。臺灣原屬島彝,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已。宋「天文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於律仲呂,岡山分野』(台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軫、翼也』。郭璞注云:『軫、翼,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已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又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書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所定時憲書,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於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與已位無涉;故占驗之家概以臺灣同島彝一體測驗,而以里差詳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台北,角木遠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台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約略之見,不可從也(「諸羅志」)。
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伊古以來未有非之者。而說者曰:『呂宋居巽已,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夫台之去呂宋也,水道七十更有奇;其去日本也,水道亦七十更有奇。二島不在九州之內,荒遠難稽,星野實不足據。若由台開棹中流,至澎四更焉止矣;由澎至廈,七更焉止矣。澎舊隸同安,星野其能別異乎?澎不能別異,而謂台星野其能別異乎?且自省會達雞籠,水道亦祗七更;浮嶼如關童、白畝以及旗干石等處,似珠絲馬跡,脈絡昭然可尋。是鳳山星野,當依郡乘從閩省牛、女,確乎其不可易也。倘謂鳳山星野入翼九度、諸羅星野入翼八度,則同郡之地至差一度,而呂宋水道去台六、七千里而遙者,反謂其入翼十度;舍耳目之近而持渺茫無據之論,未敢以為信也(「鳳山志」)。
·建置
臺灣府在東南大海中(北路淡水直對福州省城、南路赤山直對南澳),離福建福州府一千二百六十里(陸行自閩縣至泉州同安縣五百四十里,水行自廈門至澎湖水程七更、澎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舊志以六十里為一更,計七百二十里),古荒服地。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三十六島。元末,置巡司。明洪武五年,徙其居民置漳、泉間。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乾遁入台,大猷不敢進,留偏師駐澎。道乾旋遁占城,澎之偏師亦罷,設巡檢以守澎湖。萬曆間,海寇顏思齊據有臺灣,鄭芝龍附之。尋棄去,荷蘭取其地,因築赤嵌城以居(即今安平鎮城)。本朝順治初,鄭芝龍子成功叛據廈門。十六年,由海道犯江寧敗歸,逐荷蘭據之,設郡縣(成功死,傳子經;經死,傳子克塽)。康熙二十一年,總督姚啟聖謀取台灣。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琅攻澎湖,克之;鄭克塽降。二十三年,廷議設府一,曰台灣,隸福建布政使司;領縣三,曰臺灣、鳳山、諸羅(康熙六十一年朱一貴作亂,踞府治;總督滿保會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以七日剿滅)。雍正元年,增設縣一,曰彰化;並增設淡水廳。五年,增設澎湖廳。今領四縣、二廳: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
附考
「文獻通考」云:『琉球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旁有毘舍耶(一作那)國,語言不通;袒裸盱睢,殆非人類。喜鐵器,臨敵用鏢;鏢以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按澎湖東南,即今臺灣;其情狀相似,殆即毗舍耶國也(「台海使槎錄」)。
臺灣於古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編」載「東番記」一篇稱臺灣為「台員」,蓋南音也。然以為古探國,疑非是(「臺灣隨筆」)。
臺灣,海中番島。「名山藏」所謂「乾坤東港、華嚴婆娑洋世界」,名為雞籠。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喇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明萬曆間,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思齊剽掠海上,倚為巢窟。臺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蓉洲文稿」)。
明給事中何楷疏:『臺灣在澎湖島外,水路距漳、泉約兩日夜。其地廣衍高腴,可比一大縣;中國版圖所不載。初,窮民至其處,不過規漁獵之利巳耳。其後見內地兵威不及,往往聚而為盜。近則紅夷築城其中,與奸民私相互市,屹然成大聚落矣(「春明夢餘錄」)。
臺灣,古未隸中國版圖。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通志」作鄭和)舟下西洋,因風泊此。嘉靖四十二年,林道乾寇亂邊海,都督俞大猷逐道乾入台;偵知港道紆回,不敢進,留偏師駐澎,時哨鹿耳門外。道乾以台非久居所,遂咨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隙間遁去佔城(佔城屬廣南;今尚有道乾遺種)。道乾既遁,澎之駐師亦罷,因設巡檢守之;尋裁。天啟元年,漢人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即頭目之類),引倭屯於台,鄭芝龍附之;尋棄去。久之,荷蘭紅毛舟遭颶風飄此,愛其地,借居於土番不可,乃紿之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遂許之。紅毛剪牛皮如縷,周圍圈匝已數十丈;因築臺灣城居之(今安平城)。巳復築赤嵌樓,與相望。設市於城外,而漳、泉之商賈集焉。國朝順治七年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毛;事覺,被戮。辛丑,鄭芝龍子成功自江南敗歸其勢日蹙,孤軍廈門。適甲螺何斌負債逃廈,誘成功取台地。舟至鹿耳門,乘大霧駢進。荷蘭歸一王以死拒戰,成功告之曰:『此地先人故物,今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荷蘭知不敵,乃遁去。成功遂入據之,改臺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縣二:曰天興、曰萬年。成功死,子經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北路、澎湖各一。康熙二十一年,福建總督姚啟聖用間諜陰散其黨,約偽賓客司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遇害。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統舟師進征。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戒軍士毋得妄殺。軍士苦水咸,島岸突湧甘泉,遂無渴患。一戰而澎湖平;克塽震懾,遂籍府庫、納地歸誠(「舊志」)。
隋開皇中,常遣虎賁陳稜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氂耳為記(「海防考」)。
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澎湖島民叛服難信,議徙近郭。二十一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屢嘯聚為寇(「赤嵌筆談」)。
澎湖,一名彭蠡湖(「樵書」二編)。
·山川
臺灣府
台郡負山面海,台山自福省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關潼、白畎;是臺灣諸山之龍起處也(「使槎錄」云:『此為郡治祖山』)。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台之雞籠山,始結一腦;磅礴繚繞千餘里,或山谷、或平地,諸山屹峙,不可紀極。大約台山背東溟、面西海,而郡邑居其中。木岡山為郡之少祖(台地祖山,自福州渡海從北而來,而郡治又近南,故以木岡山為少祖),在府治東北,長一百三十餘里。巍峨特聳,其頂每有雲霧,天氣清則見。山南三十餘里,為臺灣縣治。自木岡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府治西南四百六十里。其西盡大海,其東北為鳳山縣治。自木岡山北至玉案山,其西北三十里為諸羅縣治。自玉案山北至大武郡山,其西北四十里為彰化縣治。自大武郡山北至雞籠鼻頭山,在府治東北六百三十里。其北盡大海,其西南三百五十里為淡水廳治。大海環繞台郡,為閩省外障,其山皆向內地。北路之後壠港,與興化南日對峙;後壠而上有竹塹,與海壇對峙;竹塹而上有南嵌社,與福州閩安鎮關潼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與北茭相望;淡水至雞籠城,與沙埕烽火門相望。澎湖憑山環海,有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回環五十五澳。
臺灣縣
木岡山:在縣治東北三十三里。蒼翠蜿蜒,聳峙雲端;為邑少祖山。
卓猴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
番子湖大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三里。拔地而起,與木岡山相聯屬。
柳林山:在縣治東北五十五里。列阜如屏,延亙綿邈。
南子仙山:在縣治東七十里。
目貓徽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
東方木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內多曠土;以近生番,禁止開墾。
旗尾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與鳳山縣接界。
銀錠山:在縣治東六十里(二山以形似名)。
羅漢門山:在縣治東六十里。四山環繞,有內門、外門。
小烏山:在縣治東五十五里。
分水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土樓山:即大坪山。在縣治東四十里。
角帶圍山:在縣治東南二十六里。過此則岡山,屬鳳山縣。
猴洞山:在縣治東南三十五里。
香洋山:在縣治東南四十三里。■〈山咅〉嶁絡繹,若擁平疇。
豬母耳山:在縣治東南五十八里。低小若邱陵然。
湖內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山勢與豬母耳若遠若近、若合若離。
虎頭山:在縣治東三十五里。
大崎越嶺:在縣治東六十二里。
內門嶺:在縣治東六十里。
鴈門關嶺:在縣治東五十里。
七鯤身:在縣治西南十里。一鯤身與安平鎮接壤,自七鯤身至此,山勢相聯如貫珠,不疏、不密。雖在海中,泉甘勝於他處,多居民。距里許,為二鯤身;有居民。再里許,為三鯤身。又里許,為四鯤身。又里許,為五鯤身。又里許,為六鯤身。又里許,為七鯤身。自打鼓山下起,七峰宛若堆阜;風濤鼓盪,不崩不蝕。多生荊棘,望之鬱然蒼翠。外為大海、內為大港,採捕之人多居之。「赤嵌筆談」云:『康熙辛丑,我師與賊戰於鯤身,正值炎歊,隨地掘尺餘皆甘泉』。
鹿耳門:在縣治西,水程三十里。水中浮沙突起若隱若現,形如鹿耳,鎮鎖水口。港道窄隘,行船者以竹插標誌之,名為「盪纓」。
北線尾:在縣治西北一十二里,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中一港名大港;紅毛時水深,夾板可入。今淤淺。
海翁線:在縣治西北一十二里。海洋中浮長沙線一條,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止,不知其幾千里。其南有一港,港口大,澳甚深,號海翁窟,土名隙子洋;船多泊此候潮。
台江:在縣治西門外。大海由鹿耳門入,各山溪之水匯聚於此。南至七鯤身,北至蕭壠、茅港尾(舊志不載,今據沈文開「輿地圖考」增入)。
二贊行溪:在縣治南二十里。合岡山、紅毛寮二溪,由喜樹港入海。台、鳳分界處;溪北屬臺灣、溪南屬鳳山。
岡山溪: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源出大岡山後。台鳳二邑交界。
紅毛寮溪:在縣治東三十里。源出深溝。
咬狗溪:在縣治東二十五里。源發湖內山。下流為許寬溪。
許寬溪:在縣治東一十五里。由咬狗溪流入,逕鯽魚潭會蔦松溪。
卓猴溪:在縣治東三十里。發源於卓猴後山,合洋子港之水會於蔦松溪。
大目降溪: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有南溪、中溪;合咬狗溪、鯽魚潭逕蔦松溪入海。
蔦松溪:在縣治北一十里。咬狗溪、大目降溪、卓猴溪合洋子港之水並匯於此。
新港溪:在縣治北一十五里。通木岡山溪,南出大目降、西過廣儲西里,又西至武定里、洲子尾,匯新港西入海。台、諸分界處;溪南屬臺灣、溪北屬諸羅。
大橋港:在縣治北五里。
小橋港:在縣治北一十里。與大橋港合流。
加老灣港:在縣治西北一十五里、鹿耳門之北。沙線一條,灣曲不堪,泊巨舟。其西南為大洋。
隙子港:在縣治西北水程三十五里、鹿耳門外之北。北風時,可泊巨舟百餘艘;南風不可泊。外為大洋。
安平鎮港:在縣治西一十五里。潮汐與鹿耳門、七鯤身相聯。北至洲子尾,受新港溪流;西至瀨口,受岡山溪流。港內寬衍,可泊千艘。
喜樹港:在縣治西南一十里。二贊行溪下流。
深溝:在縣治東四十里;俗名深坑子。源出角帶圍內山,其水淺而長流。
石頭溝:在縣治北三里許;俗名石頭坑。無水源,受眾流經海會寺、過大橋由柴頭港入海。
鯽魚潭:在縣治東北一十里。
大井:在西定坊。來台之人在此登岸,名曰大井頭。開闢以來,生聚日繁、商賈日盛,填海為宅,市肆紛錯。「舊志」云:『開鑿莫知年代。相傳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到台,曾於此井取水。又傳系紅毛所濬;紅毛築赤嵌城,恐有火患,鑿此井以制之』。
烏鬼井:在鎮北坊。紅毛所鑿,水源甚盛,大旱不竭。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
鳳山縣
鳳山:在縣治南三十里。橫列邑治東南,形若飛鳳,旁有二小峰如翅;故名。東北有數小峰,錯落如鳳卵,曰鳳彈山;文廟案山也。西南小崙形如鳳鼻,曰鳳鼻山;又邑治之拱對案山也。
小滾水山:在縣治南三十五里。與大滾水山相聯,離十里許。
琅嶠山:在縣治南二百四十里,綿亙蜈蚶嶺左。山高而險,下有生番。
朝華離山:在縣治南二百七十里。
網翠山:在縣治南二百八十里。
小琉球山:在縣治南一百里。大海中突起一峰,蒼鬱蔥翠。周圍三十餘里,中無人居。多產竹木、椰子。下多巉岩巨石,船灣泊甚難;為鳳山水口。
卑南覓山:在縣治南二百二十里。與崇爻山相聯。
沙馬磯頭山:在縣治南三百七十里。巃嵷磅礴,直抵海中。呂宋往來船,皆以此山為指南。
老佛山:在縣治南三百八十里。與網翠山兩峰並峙,皆自沙馬磯回轉而東。
觀音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起伏盤曲,中一峰屹立若菩薩端坐,眾小峰拱峙於側;故名。
大龜文山:在縣治東南七十里。與卑南覓山相連。
芋匏山:在縣治東南七十里。與諸邑內優山連界。
大烏萬山:在縣治東南二百七十里。自朝華離至此山,皆背立於傀儡山後;與網翠、老佛山連絡。
大柴高山:在縣治東南三百里。
霄馬乾山:在縣治東南三百三十里。
赤山:在縣治東十里。由鳳山過淡水溪,陂陁平衍,時有火出其上。又有自鳳彈而聯於東北者,亦名曰赤山。以土色赤,故名。
傀儡山:在縣治東六十里。聳出重霄,常帶雲霧。上為野番所居,人跡罕到。內地舟至澎湖,即見此山。南為蜈蜞嶺;過嶺為山後矣。
崇爻山:在傀儡山後。不知道里遠近。
彌濃山:在縣治東七十里。
北葉山:在縣治東八十里。傀儡山之分支也。
大滾水山:在縣治東北二十里。
七星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聯絡於觀音山之北。七峰上石圓,密如星。
尖山:在縣治東北三十五里。孤峰秀削,勢若玉筍;故名。
半屏山:在縣治北七里。自岡山迆迤而南,近附邑治。形如列屏,故名。
龜山:在縣治左近,接半屏山。中多喬木,繁陰密蔭。
小岡山:在縣治北三十里。
大岡山:在縣治北三十五里,與小岡山相聯,不甚高。大岡在北、小岡在南,兩相對峙。小岡山頭有巨石,圓秀如冠,為紗帽石。內地舟來台,過澎湖東,即見大岡山與臺灣猴洞諸山、諸羅南馬仙山相接處也。
漯底山:在縣治西北一十五里。平原曠野,中浮一邱;頂寬平,有小竅出水,若霖雨泥淖。其深無底。
打鼓山:在縣治西南七里。俗呼為打狗山。秀起海邊,勢若長蛇,故又名蛇山。在邑治右,隔海參差,遠近浮沉而列於打鼓山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之北有石塔、石佛之南有涼傘礁。舟人經此,必鳴金焚紙錢。
旗後山:在縣治西南十二里。
蘭坡嶺:在縣北三十里。
蜈蜞嶺:在縣治南三十里。
石塔嶼:在縣治西七里。
石佛嶼:在縣治西十里。
涼傘嶼:在縣治西十五里(三嶼皆屹立海中)。
巴六溪:在縣治東南五十里(源發於山豬毛後山,其下為淡水溪)。
淡水溪: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源從巴六溪來,過大澤機社、搭樓社、阿猴社,受巴六溪之水,西出而為西溪。瀠回數十里,與赤山之冷水溝合流入海。
濁水溪: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源出大滾水山;水出常濁,故溪流亦濁。南合小岡山之水,受鯽魚潭流,會彌陀港入海。
大澤機西溪:在縣治東北四十二里。源從大澤機西南山出,北過搭樓社東與北溪合,轉而西北流入阿猴溪;西為淡水溪,會於東港入海。
大澤機北溪: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源從大澤機內山,北出羅漢門社南,西流至搭樓社東轉,而西北與阿猴溪合;西為淡水溪,會於東港入海。
岡山溪:在縣治北三十五里。源出大岡山北,西流過嘉祥里、依仁里為二贊行溪;經長治里,合喜樹港入於海。
力力溪:在縣治西六十里。其源發於東南大山,會東港入海。
放■〈糸索〉溪:在縣治西七十里。源出於東南大山,經放■〈糸索〉社,會關帝港、茄藤港,西出為鱉興港,入海。
東港: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中港:在縣治東南五十里。潮過赤山北轉而東,過上淡水,南受下淡水雜流入海。
關帝港:在縣治東五十里。
茄藤港:在縣治東五十里。
鱉興港:在縣治東六十里。
蟯港:在縣治西北十五里。
彌陀港:在縣治西北二十里。水逐大海出入。
萬丹港:在縣治西十里。其北為竹仔港,再北為蟯港。
打鼓港:在縣治西南七里。港口有巨石,劈分水門成南北二支。南入為前鎮港,又入為鳳山港;北入為硫磺港。
冷水溝: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俗名冷水坑。淡水溪會於此。
湯泉:有二:一在下淡水社;源出赤山,水流如湯,亦無定處。一在大滾水山;山不甚高,其上瀵湧出泉而溫,故名。相去十餘里。
龍目井:在阿猴林內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二莊交界。兩井相連,狀如龍目,故名。相傳沉痾者飲其水,即愈。
諸羅縣
大武巒山:在縣治後東南。人跡罕至。為邑主山。
消離山:在縣治東南八十五里。
鹿馭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虎頭山:在縣治東南九十五里。
內加拔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琅包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烏山:在縣治東南一百一十里。
東西煙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
畬米基山:在縣治東南一百二十里。亦邑治左肩外輔。
玉案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山勢東折而南,繚曲向北。亦邑治左臂;位踞離明,為學宮對山。
大石門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小石門山:在縣治東南三十五里。
大武壠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火山:在縣治東南二十五里。山多石,石隙泉湧,火出水中。
嵌頭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皂羅袍山:在縣治東南一百八十里。人跡罕至。
筆架山:在縣治東南九十里。
翁仔上天山:在縣治東南八十里。山極峻險,豎脊挺步如老翁扶笻天際。
糞箕湖山:在縣治東南三十里。
小龜佛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赤山:在縣治東南五十里。
枋岸山:在縣治東十五里。
鹿楮山:在縣治東六十里。
大利山:在縣治東六十里。
鹿埔山:在縣治東六十五里。與鹿楮大利山俱為邑治右肩外輔。
阿里山:在縣治東十里。極遼闊,內有八社。
大龜佛山:在縣治東三十一里。為邑治左肩。
大武膋山: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
馬椆山:在縣治東南二十里。
五步練山:在縣治東南八十里。
玉山:在縣治東北,大武巒山之後障也;人跡罕至。三峰並列,終歲雪封,如紗籠香篆。冬日晴明,乃得見;有頃,則雲霧復合矣。見時非風即雨,甚驗。
大福興山:在縣治東北十里。一名大目根山。
覆鼎金山:在縣治東北十里。與大福興山俱為邑治右肩。
葉林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里。與大武巒山相接;自東旋北,為邑治右肩。
鼎蓋樑山:在縣治東北六十里。
梅坑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奇冷岸山: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尖山子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
牛朝山:在縣治西北十里;為邑治作護沙。其下復自右旋左,蛇伏於草地。尾有小山,逆於水口;為邑治鎖鑰。
半月嶺:在縣治東南十五里。高聳天際,形似上弦之月;故名。
荷包嶼:在縣治西三十里。
北門嶼:在縣治西南五十里、沙馬溝之右。
南北鯤身:在縣治西南七十里。皆沙阜堆聚,與七鯤身同。
青鯤身: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面臨大海。
青峰闕: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面臨大海。
八掌溪:在縣治南二十里。源發玉山;西入冬港,南由青峰闕入海。
上下急水溪:在縣治南四十里。源發關仔嶺內山,由內連桁口入海。
嘓溪:在縣治南三十里。源發大武壠山十八重溪北,匯於蚊港入海。
灣里溪:在縣治南七十里。源出噍吧哖社內山;南過大武壠山,合卓猴山之流,逕石仔瀨過赤山、出歐汪溪入海。
新港溪:在縣治南八十里。源出木岡山,流逕洲仔尾入海。溪南為臺灣界,溪北為諸羅界。
加拔溪: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白水溪: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源發玉案山。
三疊溪:在縣治北二十里。發源阿里山南,歷雙溪口莊之南,為笨港。由楫仔寮莊入海。
石龜溪:在縣治北二十五里。發源奇冷岸山;歷他里霧莊,至雙溪口,與三疊溪合。
阿拔泉溪:在縣治北三十里。源出阿里山。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合虎尾溪入於海。
虎尾溪:在縣治北六十五里。源出水沙連內山;過水沙連社,合貓丹社之濁流,西過黃地崙布嶼,出白沙墩之北,至台仔挖入海。溪南屬諸羅界,溪北屬彰化界。水濁而迅,泥沙滾滾。人馬、牛車渡此疾行;稍緩,則有沒腹埋輪之患。夏、秋水漲,有竟月不能渡者。
牛朝溪:在縣治西五里。發源大武巒山;歷大福興山,為龜仔港。又西至猴樹港,南出青峰闕入海。
九重溪:在縣治西南五十里。
十八重溪:在縣治西南六十里。有橋。
歐汪溪:在縣治西南八十里。
鐵線橋港:在縣治南五十里;倒風港分入。有橋。
洋子港:在縣治南。源出新港之南;東入為洋子港;新港之北,東入為灣港、竿寮港、直加弄港、西港仔、含西港。含西之支分為卓加港,西南入於海。
茅港尾港:在縣治南六十里。有橋。
土地公港: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
笨港:在縣治西三十里;由三疊溪分入。
冬港:在縣治西三十五里。
猴樹港:在縣治西南三十里。源從牛朝溪入,南出青峰闕入海。
鹽水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由冬港東入。
井水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鹽水港分支於此為是港。
蚊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西面臨海,從青鯤身曆南北鯤身;東旋青峰闕為蚊港。
倒風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分三支:北為鐵線橋港、南為茅港尾港、西南為麻豆港。麻豆南曰灣里溪。
龜子港:在縣治西南六十里;由猴樹港東入。
灣港:在縣治西南七十五里。
直加弄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西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竿寮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含西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
卓加港: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含西港之支也。西南為大海。
馬沙溝:在縣治西南八十五里。西臨大海。
溫泉:在玉山下。有土番至者云:『於山深處得之;泉上湧,氣蒸騰如沸。凡數處』。
紅毛井:在縣署左。鑿自荷蘭,因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冽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
彰化縣
大武郡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由牛相觸分支右出,橫亙二十餘里,結縣治。
內木珊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牛相觸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南北兩峰由水沙連分支,如牛奮角相觸。中隔一溪,溪南為諸羅斗六門界、溪北為彰化大武郡山界。
阿拔泉山:在縣治東南六十五里。山麓之水發源阿里山西北,經竹腳寮山西轉,即為諸羅之阿拔泉渡。
太平頂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
燕霧山:在縣治東南十五里。
白沙墩山:在縣治東南七里。
南投山:在縣治東四十里。
北投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萬丹山:在縣治東五十里。
竹腳寮山:在縣治東七十里。內有埔,漢人耕種其中。
筊荖山:在縣治東四十五里。方言:「筊荖」,竹器也;因山形以名。
大吼山:在縣治東四十五里、九十九峰下。
水沙連山:在縣治東九十里。內有大湖,四面皆山;番社隔湖負山而居,路極峻險。
樸子籬山:在縣治東九十里。
寮望山:在縣治東三里、大武郡山之北。廣漠平沙,孤峰秀出。其下為半線營壘,北為貓羅社。
貓羅山:在縣治東二十五里。與諸羅玉案山南北斜照。
火焰山:在縣治東七十里;夾貓羅、貓霧拺二山之東。
阿里史山: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
登台山:在縣治東北四十五里。
大谷埔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里。
黃竹坑山:在縣治東北五十里。
貓霧拺山:在縣治東北三十里。有曠埔,漢人耕種其中。
大肚山:在縣治北十七里;與寮望山對峙。山後為貓霧拺社,護彰化縣治。
沙轆山:在縣治北三十五里。
牛罵山:在縣治北四十五里。
九十九峰:在縣治東七十里。玉筍瑤簪,排空無際。
直加連嶼:在縣治東南九十里。
東螺溪:在縣治南四十里;分自虎尾溪。北折而西,過馬辰、樹仔腳、貓兒干,匯於海豐港入海。遵海而北,為三林港。
西螺溪:在縣治南五十里。
貓羅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由萬斗六溪入,會於大肚溪。
萬斗六溪:在縣治東北二十里。發源於火焰後山,流入貓羅溪。
大肚溪:在縣治北十里。溪闊水險,源發南投山。過北投貓羅社、柴坑仔社北,合水沙連九十九峰之流為草港,入海。草港之北,為水里溪。
蛤滿溪: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即大甲溪中條,淡、彰交界處。
牛罵溪:在縣治北四十五里。
大甲溪:在縣治北四十里。溪面甚闊,險於大肚。源發岸里社內山;過樸仔籬山,南分於牛罵溪,西入海。
海豐港:在縣治南六十里;海■〈氵义〉。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鹿子港:在縣治西十五里。港口有水柵,可容六、七十人。冬日,捕取烏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
三林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海■〈氵义〉。港口有網寮捕魚;商船到此,載芝麻、粟、豆。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水里港:在縣治北二十里。
淡水廳
香山:在廳治南十里。
嘉志閣山:在廳治南六十里。
老衢山:在廳治南十五里。
大甲山:在廳治南一百里。
後壠山:在廳治南四十五里。
蓬山:在廳治東南一百里。
銀錠山:在廳治東南九十六里。象形,舊名鐵砧。
宛里山:在廳治東南八十五里。
南日山:在廳治東南九十四里。
貓盂山:在廳治東南九十里。
礁荖叭山:在廳治東南五十五里;亦名打那拔山。小峰錯落,近海;在宛里山北。
貓裏山:在廳治東南六十里。
交眉山:在廳治東南七十里。生番所居。
合歡山:在廳治東南六十里。生番所居。
南山:在廳治東十里。
三台山:在廳治東八十里。生番所居。
磺山:在廳治東一百八十里。其土生硫,故名。內有雞柔山,外為北投社;西極港口,循港而東為關渡門。「稗海紀遊」云:『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坐蟒甲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投社。呼社人為導,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暴氣蒸鬱,覺悶甚。草下一逕,逶迆僅容蛇伏;從者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虯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樹上禽聲萬變,耳所創聞,目不得睹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傍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傍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傍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還,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小龜崙山:在廳治東北一百里。
祐武乃山:在廳治東北一百里。山極高大,並合歡山障南日諸山之後。巃嵷盤礴,遙接關渡門諸社及查內山。
查內山:在廳治東北五十里。生番所居。
大雞籠山: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大海中一望巍然,日本洋船以為指南。
椰里歷山:在廳治東北三十五里。
蛤子難山:在廳治東北五百里。
關渡門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六十里。
海山:在廳治東北一百五十五里。
篷峙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八十里。
雞柔山:在廳治東北一百八十五里。
小鳳山:在廳治北十里。路多崎嶇,為廳治右臂。
岸里山:在廳治北五十五里。山險深峻,內有新附五社。
南嵌山:在廳治北一百里。
太平山:在廳治北一百四十里。
大遯山:在廳治北一百六十五里小雞籠。蜿蜒而南,矗起屹立於淡水港東北,即奇獨、龜崙山也。勢趨內山,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諸山起祖於此。
八里岔山:在廳治北一百八十里。自關渡門穿港而西,雄偉傑出於淡水港東南;是為東南之鎮山。
小雞籠鼻頭山:在廳治北二百一十里。山下有石,中空如門,為石門。
金包里山:在廳治北二百二十五里。
山朝山:在廳治北五百三十五里。自雞籠山分支東渡八尺門港,雙峰遙峙,高不可極。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番所居,人跡罕到。
虎頭山:一名倒旗山。在廳治西南七十里。
買豬末山:在廳治東北二百一十里。
峰紫峙嶺:在廳治東北二百三十五里。
大雞籠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與社皆在西面。又有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上建石城,即郡城八景之「雞籠積雪」也。台地無霜雪,獨此嶼極北寒甚,冬有積雪。今設汛防其地;以在大海中,欲至其地,必先舉烽火,社番駛艋舺以渡。
獅球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四十里。濱海有大山如獅、小山如毬,又名為「半月沉江」。與峰紫峙嶺北連界。
桶盤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八里。屹立海中,離大雞籠水程八里。此處可泊巨艦。
燭台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六十里海中。
香爐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六十五里海中。
雞心嶼:在廳治東北二百八十里。形如雞心。
旗竿石:在廳治東北二百七十里。兩石對峙海面,比燭台更高。離大雞籠西北水程二十里。
羅漢石:在縣治東北二百八十里。或立、或欹,形狀奇古。
跳石:在廳治東北二百八十五里。亂石疊於水面,自八里坌至大雞籠城跳石而行,計長四十五里;惟土番能之。
中港溪:在廳治南三十里。源發合歡大山;流於嘉志閣之北,出中港社,西入於海。
後壠溪:在廳治南四十五里。源發貓裏山;過嘉志閣社之西,為後壠港,入海。
嘉志閣溪:在廳治南六十里。
礁哖叭溪:在廳治南五十五里。源發祐武乃山;出南日、礁哖叭二山之南,為礁哖叭港,西入於海。
大安溪:在廳治南九十二里。險如大甲溪而較狹;夏秋水漲,必待水落邊海而行。源發水沙連內山。北過岸里、南日二山,支分於南日社之後者,曰房里溪;支分於銀錠山之北者,曰貓盂溪。西匯於雙寮海口而入於海。
蓬山溪:在廳治南一百一十里。分自大甲溪;西北過蓬山,又西為港,入海。
鳳山溪:在廳治東北十里。源發查內山;西流於小鳳山埔,入於海。
霄里溪:在廳治東北九十五里。
田厝溪:在廳治東北一百一十里。
茄冬溪:在廳治東北九十里。
長豆溪:在廳治東北一百四十里。源發八里坌山南,西入於海。八里坌山之北,為淡水港。
山朝溪:在廳治東北三百五十五里、八尺門之南。東為大海。
竹塹溪:在廳治北十五里。潮過竹塹社,受眩眩山水;又東行,受查內山水,西入海。
大溪:在廳治北五十里。源發自查內山北;又源發於合歡山者,咬吧里溪、田厝溪、茄冬溪,合北內山之流為霄里溪。過小龜崙山,匯於南嵌社,為南嵌港;西入於海。自大溪以下,五溪水底皆石。
磺溪:在廳治北一百八十五里。源發磺山;西過內北投,出關渡門入於海。東北為雞籠港,港以東為八尺門港。
眩眩溪:在廳治西五里。源發眩眩內山;合鄰仔叭荖山之流,為竹塹溪;西出為港,入於海。
吞霄溪:在廳治西南七十里。源發南日山;西出倒旗山之前,入海。
中港:在廳治南三十里。
勞施港:在廳治南一百里。台屬小商船往來貿易。
蓬山港:在廳治南一百三十里。由蓬山溪逕此入港;口多石,商船到此載芝麻。
蛤仔難港:在廳治東北五百五十里。有二;合諸山灘流與海潮匯。蛤仔難三十六社,散處於港之左右。
淡水港:在廳治北二百里。海口水程十里,至關渡門。內有大澳,分為二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峰紫峙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澳內可泊大舟數百,內地商船間亦到此。
八尺門港:在廳治北二百二十里、雞籠港之東。隔港為山朝、黑沙晃諸山。
雞籠港:在廳治北二百五十里。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港口又有雞籠、桶盤二嶼,包裹周密;可泊商船。
造船港:在廳治西北十五里。
南嵌港:在廳治西北一百三十里。自竹塹至南嵌,俗云九十九溪;內多一溪十數彎折者。潮過小鳳山至南嵌社,南受查內山水、東受關渡門水,西入海。
溫泉:在山朝山內。
龍目井:在大雞籠山之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冽冠於全台。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澎湖廳
虎井嶼:在廳治南水程二十里。
雞籠嶼:在廳治南水程八里。
桶盤嶼:在廳治南,水程十二里。
金雞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南嶼:在廳治南,水程一百里。亦稱大嶼。
布袋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八罩山嶼:在廳治南,水程八十里。居民稠密。
鐵砧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上有石板三、四丈如攻鐵之砧,故名。
頭巾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以形似名。
將軍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舊名尾薯田。上有將軍廟。
馬鞍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舊名雞腎。
狗沙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有魚名狗沙,此處獨多。
船帆嶼: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一名船篷。
半坪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分東、西。
味銀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相傳紅毛捆載過此,船擊破,士人入水探銀,故名。
鐘仔嶼:在廳治南,水程七十里。亦名磘子。
西吉嶼:在廳治東南,水程八十里。
香爐嶼:在廳治東,水程三十里。一名鼎灣嶼。
林投嶼:在廳治東十九里。
陽嶼:在廳治東,水程四十五里。
陰嶼:在廳治東,水程四十三里。
東吉嶼:在廳治東,水程八十里。東、西二吉,渡海時必驗此以定去向;乃入台之指南車也。
鋤頭增嶼:在廳治東,水程八十里。
大山嶼: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碇齒嶼:在廳治東北,水程四十三里。一名碇扚。
奎璧嶼: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北崎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里。或稱後埭,或稱尾虎,皆此嶼也。
險礁嶼:在廳治北,水程四十里。又名屈爪嶼。
白沙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有南、北二處。
籃笨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即籃飯蓋。
雁淨嶼:在廳治北,水程十九里。
員貝嶼:在廳治北,水程二十三里。亦稱灣貝。
吉貝嶼:在廳治北,水程六十五里。
鎮海嶼:在廳治北六十里。
中墩嶼:在廳治北三十五里。
大倉嶼:在廳治北,水程十五里。
目嶼:在廳治北,水程八十里。形如人眼,又名月眉。
姑婆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空殼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不生一物,故名。
土地公嶼:在廳治北,水程五十五里。
金山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六里。
鳥嶼:在廳治北,水程三十八里。
丁字門嶼: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即小門澳。
大貓嶼:在廳治西,水程六十里。
小貓嶼:在廳治西,水程六十里(二山多異石如貓;又名大烈、小烈)。
花嶼:在廳治西,水程五十里。
草嶼:在廳治西,水程八十里。
墨嶼:在廳治西,水程八十里。
西嶼: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
四角仔嶼:在廳治西南,水程五里。
天后澳:在澎湖中央,即媽宮澳;澎湖廳駐劄處(澳者,就可泊船之處而言;各澳即在各嶼中)。
案山仔澳:在廳治南七里。
雞母灣澳:在廳治南十六里。亦稱雞母塢。四面皆山,商船多避風於此。又名■〈虫戚〉子灣。
風櫃尾澳:在廳治南二十五里。可容小艇。
禪垵澳:在廳治南二十二里;即井仔垵。在風櫃之東。捕魚者居之。
嵵里澳:在廳治南二十里。
豬母落水澳:在廳治南十七里。與禪垵相鄰,可以寄泊。
西垵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即網垵。在八罩之南。捕魚者多在此。
挽毛潭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即挽門澳。在八罩東崖。
布袋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八軍嶼北。外狹內廣,狀如布袋。
水垵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八罩之西崖。上多人家。春夏行舟,從此地取水。
大花宅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旁有小花宅澳(以上五澳,總名八罩山)。
將軍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
沙鉤澳:在廳治南,水程五十里。澳狹水淺,巨艦不得進。
承質澳:在廳治南,水程一百里。越此而西,有壺內澳;冬春波浪少平,可以寄泊。
烏嵌澳:在廳治東南十五里。
雙頭掛澳:在廳治東十三里。亦名雙頭跨。可避北風。
文良港澳:在廳治東二十五里;即龍門港。居民頗多。
東西衛澳:在廳治東六里。可泊船者,惟東衛澳;西衛,則無澳而兼名之者也。
鎖管港澳:在廳治東十六里。又名墨嶼。
林投澳:在廳治東十九里。
間子澳:在廳治東十九里。
文澳:在廳治東北四里。即暗澳。
奎璧港澳:在廳治東北二十五里。
蚱腳嶼澳:在廳治東北七里。與案山仔相鄰。
尖山仔澳:在廳治東北二十二里。
紅羅罩澳:在廳治北二十里。即紅林罩。
紅毛城澳:在廳治北二里、媽宮之後。
鎮海澳:在廳治北六十里。
港尾澳:在廳治北六十里、鎮海之西。南風可泊舟。
大赤嵌澳:在廳治北六十里。
小赤嵌澳:在廳治北五十八里。
城前澳:在廳治北四十里。亦名長岸仔。
瓦硐港澳:在廳治北五十二里。
後寮澳:在廳治北二十五里(以上七澳,名為水北山)。
吉貝澳:在廳治北,水程六十五里。此澳附於鎮海。
沙港底澳:在廳治北二十二里(以下四澳,俱在大山嶼)。
西溪澳:在廳治北十九里。
白猿坑澳:在廳治北二十五里。
青螺澳:在廳治北二十二里。
后窟潭澳:在廳治西北三里。一名潭邊。
通樑港澳:在廳治西北五十里。
橫礁澳: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西嶼之東。
小門澳:在廳治西北,水程三十里。
小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人煙頗密,小舟多聚泊焉。
新城澳:在廳治西一里。亦稱煙墩腳。
竹篙灣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五里;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其西北有二處,曰南吼門、大吼門;波濤洶湧,舟楫罕通。
大果葉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六里。有石伏水,舟不敢犯。俗呼為師公礁。
牛心灣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即鐵線澳。商船來台,多由於此。
緝馬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五里;西嶼之南。北風可寄泊。
大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
小池角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六里。
後灣澳:在廳治西,水程十八里。即後鼻,亦名合界頭。
內塹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里。
外塹澳:在廳治西,水程二十二里(二塹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為渡廈之標準)。
附考
台地諸山,似皆西向;「皇輿圖」皆作南北向,初不解。後有閩人云:『台山發軔於福州鼓山,自閩安鎮官塘山、白犬山(與前關同、白畝字異音同)過脈至雞籠山,故皆南北峙立。往來日本、琉球海舶,率以此山為指南』(「使槎錄」)。
台地諸山,本無正名,皆從番語譯出(「赤嵌集」)。
大海洪波,止分順逆。凡往異域,順勢而行。惟台與廈,藏岸七百里,號曰橫洋;中有黑水溝,色如墨,曰墨洋。驚濤鼎沸,險冠諸海。或言順流而東,則為弱水;昔有閩船飄至弱水之東,閱十二年始得還中土(「赤嵌集」)。
由大嶝出洋,海水深碧,或翠色如靛。紅水溝色稍赤,黑水溝如墨,更進為淺藍色;入鹿耳門,色黃白如河水(「赤嵌筆談」)。
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至大洋;近島嶼,則先見白鳥飛翔(「赤嵌集」)。
海吼,俗呼海叫。小吼如擊花羫鼓,點點作撒豆聲,乍遠乍近、若斷若連。臨流聽之,有成連鼓琴之致。大吼如萬馬奔騰,鉦鼓響震,三峽崩流、萬鼎共沸;惟錢塘八月怒潮差可彷彿,觸耳駭愕。余常濡足海岸,俯瞰溟渤;而靜淥淵崩,曾無波灂,不知聲之何從出。然遠海雲氣已漸興,而風雨不旋踵至矣。海上人習聞不怪,曰:『是雨徵也』。若冬月吼,常不雨;多主風(「稗海紀遊」)。
廈門至澎湖,水程七更;澎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志約六十里為一更,亦無所據;按「樵書」二編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船在大洋,風潮有順逆、行使有遲速,水程難辨;以木片於船首投海中,人從船首速行至尾,木片與人行齊至,則更數方准。若人行至船尾而木片未至,則為不「上更」;或木片反先人至船尾,則為「過更」:皆不合更也。舟子各洋皆有秘本,云系明王三保所遺』。余借錄,名曰「洋更」(「赤嵌筆談」)。
玉山在萬山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岩峭削,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面攢峰環遶,可望不可即;皆言此山渾然美玉。番人既不知寶,外人又畏野番,莫敢向邇。每晴霽,在郡城望之,不啻天上白雲也(「番境補遺」)。
大岡山之頂,蠣房殼甚多;滄海桑田,亦不知其何時物也。山上有湖,雨則水滿。山陰有古石洞,莫測其所底;或以瓦擲之,窅然無聲。相傳其下通於海云(「舊志」)。
港西里赤山之頂,不時山裂,湧泥如火燄,隨之有火無煙;取薪芻置其上,則煙起。名曰火山(「鳳山志」)。
南仔仙山後,有火出石畔,撲之亦滅、吹之輒起(「臺灣風土記」)。
仙人山,在沙馬磯頭。其頂常帶雲霧,非天朗氣清不得見也。故老言:時有絳衣、縞衣者對奕;說近無稽。然生成之石棋盤、棋凳猶存(「鳳山志」)。
諸羅貓羅、貓霧二山之東,山上晝常有煙、夜常有光;在野番界內,人跡罕到(「舊志」)。
玉案山後山之麓,有小山;其下水石相錯,石罅泉湧,火出水中,有焰無煙。焰發高三、四尺,晝夜不絕。置草木其上,則煙生焰烈,皆化為燼(同上)。
入大武郡山行十餘日,有石湖,其社曰茄荖網。湖大里許,天將雨,湖輒水漲丈餘。或以為湖底有眼通海(同上)。
水沙連,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為潭。廣可七、八里,曲屈如環,圍二十餘里;水深多魚。中突一嶼,番繞嶼以居,空其頂;頂為屋,則社有火災。岸草蔓延繞岸,架竹木浮水上,藉草承土以種稻,謂之浮田。隔岸欲詣社者,必舉火為號,番划蟒甲以渡。嶼圓淨開爽,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同上)。
水漣潭,在半線。方廣二丈餘,形若井,崇山環列。天將風雨,則水漲發聲如潮;番民以占陰晴(同上)。
八里坌潭,在八里坌山絕頂。形三角,類人力為之。周可數畝,清深莫測。土番間因逐鹿而至,漢人罕能陟也(「諸羅志」)。
劍潭,在北淡水大浪泵社二里許。番划艋舺以入水,甚闊。有樹名茄冬,高聳障天,大可數抱;峙於潭岸。相傳荷蘭人插劍於樹,生皮合,劍在其內;因以為名(「臺灣志略」)。
關渡門,從淡水港東入,潮流分為兩支:東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紫峙;西南,由武朥灣至擺接。各數十里而止;包絡原野,山環水聚;洋洋乎巨觀也(「諸羅志」)。
凡水皆東流,邑治之水獨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閩、粵間,水源自山匯流揚波,謂之溪。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汊無源,潮流而瀦,隨其所到以為遠近,亦謂之港(同上)。
大岡山,狀如覆舟。天陰埋影,晴霽則見。上有仙人跡、鐵貓兒碇、龍耳甕在焉。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臺灣紀略」)。
奇冷山,即奇嶺社之山;高百丈。臺灣最暖,此山獨積雪,至春杪不化(同上)。
由斗六門東入,渡阿拔泉;又東入,為林■〈王冀〉埔,亦曰二重埔。土廣而饒,環以溪山,為水沙連及內山諸番出入之口,險阻可據。有路可通山後哆囉滿(「諸羅志」)。
·形勝
臺灣府,東抵羅漢門莊內門六十五里,是曰中路;西抵澎湖三百二十里(水程四更,計二百四十里;澎湖縱橫皆八十里);南抵沙馬磯頭四百六十里,是曰南路;北抵雞籠六百三十四里,是曰北路。東西廣三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一千九十四里。臺灣縣(附郭),東至羅漢門莊內門六十五里,西至海三里,南至二贊行溪鳳山縣界二十里(原至依仁里交界僅十里;雍正十二年改),北至新港溪諸羅縣界二十里(溪以南有新港社、新化里,原屬諸羅;雍正十二年,改溪南屬臺灣、溪北屬諸羅)。廣六十八里,袤四十里。鳳山縣,東至傀儡山五十里,西至打鼓港一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二贊行溪臺灣縣界七十里。廣六十里,袤四百四十里;距府九十里。諸羅縣,東至大龜佛山二十里,西至大海三十里,南至新港溪臺灣縣界八十里,北至虎尾溪彰化縣界五十里。廣五十里,袤一百三十里;距府一百里。彰化縣,東至南北投大山二十里,西至大海二十里,南至虎尾溪諸羅縣界五十里,北至大甲溪四十里。廣四十里,袤九十里;距府二百里。淡水廳(駐竹塹),東至南山十里,西至大海七里,南至大甲溪一百一十九里,北至大雞籠城二百七十五里。廣十七里,袤四百八十四里;距府三百五十九里。澎湖廳,東至東吉嶼八十里,西至草嶼八十里,南至南嶼一百里,北至目嶼八十里。距府二百四十里(皆系水程,故不計廣袤)。
臺灣府處大海之中,坐東南、面西北,為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福建海防志」)。緣高邱之阻以作屏,臨廣洋之險以面勢(「蓉州文稿」)。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鳳山縣志」)。七鯤身毗連環護,三茅港匯聚澄泓(「客問」)。誠天設之險(「方輿紀要」),為海疆最要(「平台異同」)。郡中八景,曰「東溟曉日」、「西嶼落霞」、「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澄台觀海」、「斐亭聽濤」。
臺灣縣,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島上附傳」)。木岡山高聳特拔,羅漢門局勢弘敞(「臺灣志略」)。外環大海,雲漲霞平;內阻重山,沙迷霧列(「客問」)。極東南之奧(「諸羅雜記」),扼鳳、諸之沖(「臺灣風土紀」)。控南澳、阻銅山(「蓉州文稿」),四省藩屏,諸島往來之要會(「澄台記」)。邑中八景,曰「木岡挺秀」、「蓮湖飄香」、「北線回瀾」、「赤嵌遠眺」、「龍潭夜月」、「金雞曉霞」、「井亭夜市」、「郡圃榕梁」。
鳳山縣,址因故鎮(「鹿耳門即事」),僻處海邊(「臺灣風土記」)。蔥鬱弘開,離奇盤結(「客問」)。大岡、小岡,嶢屼嵬崔;半崩、半屏,嵾嵯嵓崿(「臺灣賦」)。磯聳沙馬,林險阿猴(「臺灣志略」)。傀儡高峰,近接天際;琉球孤嶼,遠映海中(「縣志」)。所謂奇觀勝概,約略如此(「舊志」)。邑中八景,曰「鳳岫春雨」、「泮水荷香」、「瑯嶠潮聲」、「岡山樹色」、「翠屏夕照」、「丹渡晴帆」、「淡溪秋月」、「球嶼曉霞」。
諸羅縣,全台鎖鑰,逕道蜿蜒(宋永清論)。南自新港,北至虎尾(「臺灣風土記」)。疊岫參差,連岡撼戛(「客問」)。白玉山插翠青霄,大武隴深入邃海(「臺灣志略」)。其嵷巃之回環者,不可紀極;其浩瀚之奔流者,無不朝宗(「舊志」)。千里之雄圖,上游之要地(「縣志」)。邑中八景,曰「玉山雲淨」、「龍目泉甘」、「檨圃風清」、「梅坑月霽」、「北香秋荷」、「水沙浮嶼」、「月嶺曉翠」、「牛溪晚嵐」。
彰化縣,疊嶂如屏,連峰插漢(「稗海紀遊」)。山有火燄、姑婆之奇,溪有虎尾、大甲之險(「臺灣志略」)。近防三林、鹿子,遠控淡水、雞籠(「通志」)。固海山之僻壤,亦宇宙之奧區(「客問」)。邑中八景,曰「焰峰朝霞」、「鹿港夕照」、「鎮亭晴雲」、「線社煙雨」、「虎溪春濤」、「海豐漁火」、「眉潭秋月」、「肚山樵歌」。
淡水廳,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台海使槎錄」)。淡水江,北海之津梁(「客問」);小雞籠蜿蜒而南,煙霏霧靄,峰巒不可枚舉(「舊志」)。西通大海,東結層巒(「使槎錄」)。圭心、石門、蓬山、後壠,重洋砥柱,攫浪搏潮(「客問」);洵扼要險區也(「赤嵌筆談」)。
澎湖廳,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舊志」)。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方輿紀要」),為漳、泉南戶(「海防志」);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設之險(「方輿紀要」)。
附考
臺灣為土番部族,在南紀之曲,當雲漢下流。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至雞籠城,與福州對峙;南則河沙礬,小琉球近焉。周袤三千餘里,孤嶼環瀛,相錯如繡(「島上附傳」)。
自鷺門、金門迤邐東南以達於澎湖,可數千里;風濤噴薄,悍怒激鬥,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於南風炁,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又東至鹿耳門,夾以七鯤身、北線尾,海道紆折,僅容數武;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餘乃山羅嶕湧,無由以入。其險且不測如此(同上)。
雞籠山島野夷,亦謂之東番。萬曆四十四年,倭脅取其地。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鏢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方輿紀要」)。
臺灣處大海之中,地形坐東南、面西北;自東北而至西南如列屏,為中國江、浙、閩、粵四省之外界。西北近海,多平地可耕,土番及人民聚落以百數。山背東南,一望洸洋,舟楫所不到,土番加嘮使種類居焉。自紅夷以至鄭氏,皆不能綏附;聞中國盛德,悉來臣服,贄其方物。故我國家邊陲極於海東數萬里,置郡縣為疆界,實亙古所未有(「福建海防志」)。
臺灣在福建之東南,地隔重洋;形勢延袤,可至者凡千六、七百里。外此則生番所居,與熟番阻絕;遠望皆大山疊嶂,莫知紀極,可以置而不議。府治南北千有餘里,越港即水師安平鎮;又有七鯤身,沙線潮平,可通安平,港內為水師戰艘、商民舟楫止宿之地。港名鹿耳門,出入僅容三舟,左右皆沙石淺淤焉。此臺灣二內門戶也。衡渡至澎湖,島嶼錯落,有名號者三十六島。澎湖溝底皆大石參錯,凡港泊有南風、北風二者殊澳。此臺灣之外門戶也。然臺灣之可通大舟者,尚有南路之打鼓及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凡三處;而惟上淡水可容多船,港門為正也。其可通小舟者,尚有南路之蟯港、北路之咸水港及八掌港、笨港、海豐港、鹿子港、大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凡十二處;而笨港並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內,即名馬沙溝是也。總之,臺灣三路俱可登岸,而惟鹿耳門為用武必爭之地者,以入港即可以奪安平而抗府治也。奪安平,則舟楫皆在港內,所以斷其出海之路;抗府治,則足以號令南北二路而絕依附之門。故一入鹿耳門,而臺灣之全勢舉矣。或云:鹿耳門為天險門戶,而又上設砲台,防亦密矣;萬一攻之不入,兵法有攻堅而瑕者亦堅,其謂之何!不如由北路之上淡水進兵,所謂行師如過於衽席之上者;謀非不臧也。而不知由北路進兵,則其勢主緩,緩則必以眾而臨寡、以強而併弱;由鹿耳門進兵,則其勢主捷,捷則有以反主客之形、成控制之師。而且安平不據,澎湖尚孤,彼賊徒者急而揚帆,不無他虞也。是故覘臺灣之形勢,而必講明於得入鹿耳門之要為最急(「理台末議」)。
台郡無形勝可據,四圍皆海,水底鐵板沙線橫空布列,無異金湯。鹿耳門港路紆回,舟觸沙線立碎;南嶕樹白旗、北嶕樹黑旗,名曰盪纓、亦曰標子,以便出入。潮長水深丈四、五尺,潮退不及一丈、入門必懸起後柁,乃進(「赤嵌筆談」)。
鹿耳門內浩瀚之勢,不異大海,其下實皆淺沙。深水可行舟處,不過一線,而又左右盤曲;非素熟水道者不敢輕入,所以稱險(「稗海紀遊」)。
台郡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峙內,或媽宮、或八罩、或鎮海嶼,然後渡東吉洋;凡四更,船至臺灣,入鹿耳門。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準;黑夜無星可憑,則以指南車按定子午格巽向而行。倘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或交趾,北則飄蕩莫知所之。此入台者平險遠近之海道也。至若臺灣郡治之海道,自鹿耳門北至雞籠,十九更;自鹿耳門南至沙馬磯頭,十一更。苟遇颶風,北則墜於南風炁,一去不可復返;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極險。此又居台者之不可不知也(「舊志」)。
放洋全以指南針為信,認定方向,隨波上下,曰針路。船由浯嶼或大嶝放洋,用羅經向巽巳行,總以風信計水程遲速。望見澎湖西嶼頭、貓嶼、花嶼,可進;若遇黑水溝,計程應至澎湖,而諸嶼不見,定失所向,仍收泊原處候風信。由澎湖至臺灣,向巽力行。近鹿耳門隙仔,風日晴和,舟可泊;若有風,仍回澎湖(「赤嵌筆談」)。
海洋汛舟固畏風,又甚畏無風。大海無櫓搖、棹撥理,千里萬里、祗藉一帆風耳。自大嶝放洋後,初渡紅水溝、再渡黑水溝。臺灣海道,惟黑水溝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溝水獨黑如墨,勢又稍窪,故謂之溝;廣約百里,湍流迅駛,時覺腥穢襲人。又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遊泳,舟師時時以楮鏹投之;屏息喘喘,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紅水溝不甚險,人頗泄視之。然二溝在大洋中,風濤鼓浪,與綠水終古不淆,理亦難明。渡溝良久,聞鉦鼓作於舷間;舟師來告,望見澎湖矣。登鷁尾高處憑眺,祗覺天際微雲一抹如線;徘徊四顧,天水欲連。一舟蕩漾,若纖埃在明鏡中(「稗海紀遊」)。
獨坐舷際,時近初更;皎月未上,水波不動。星光滿天,與波底明星相映;上下二天,合成圓器。身處其中,遂覺宇宙皆空(同上)。
海上夜黑,不見一物,則擊水以視。一擊而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撒水面;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同上)。
離澎湖,海水自深碧轉為淡黑。回望澎湖諸島,猶隱隱可見;頃之,漸沒入煙雲之外。前望臺灣諸山,已在隱現間;更進,水變為淡藍,轉而為白。而台郡山巒,畢陳目前矣(同上)。
海舶已抵鹿耳門,為東風所逆,不得入;而門外鐵板沙又不可泊,勢必仍返澎湖。若遇月黑,莫辨澎湖島澳,又不得不重回廈門以待天明者,往往有之矣。海上不得順風,寸尺為艱(同上)。
海風無定,亦不一例。常有兩舟並行,一變而此順彼逆,禍福攸分(同上)。
臺灣至澎湖更,澎湖至廈門七更。廈門至上海四十七更,寧波近上海十更。俱由廈門經料羅至金門之南澳,可泊數百船。沿海行,至惠安之崇武澳,泊船可數十;經湄洲至平海澳,可泊船數百;至南日澳,僅容數艘。南日至古嶼門,從內港行;古嶼至珠澳,復沿海行。二地皆小港。南日、古嶼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則海壇環峙諸山也。白犬、官塘,亦可泊船。至定海,有大澳,泊船百餘。至三沙、烽火門、北關澳,亦如之。此為閩、浙交界。至金香、鳳皇、三弁、石童、雙門、牛頭門,盡沿海行。至石浦所、亂嶕洋、崎頭門、舟山、登厝澳,盡依內港。其登厝澳之東,大山疊出,即舟山地;赴上海、寧波,至此分■〈舟宗〉。從西由定海關進港數里,即寧波;從北由羊山放大洋至吳淞進港數里,即上海。九月後北風盛,尤利涉。自登厝澳從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浦;海邊俱石岸,北風可泊於羊山嶼。向北過崇明外五條沙轉西,三十四更入膠州口。過崇明外五條沙對北,三十二更至成山頭;向東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順口。由山邊至童子溝島向東,沿山七更至蓋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錦州府(「赤嵌筆談」)。
羅漢門在郡治之東;自猴洞口入山;崇岡複嶺,多不知名。行數里,為虎頭山;諸峰環列,樹惟槺榔。過大灣崎、蘆竹坑、咬狗坑,又東南經土樓山,壁平如削;上則彌猴跳擲,虞人張羅以捕。稍前,為疊浪崎;出茅草埔,度雁門關嶺,回望郡治,海天一色。去關口里餘,中為深塹,可數十丈。緣崖路狹,不堪旋馬;一失足,便蹈不測。五里,至石頭坑。四里,至長潭;清瑩可鑑。潭發源於分水山後,由羅漢門坑入岡山溪,同注於海。自番子寮迤邐至小烏山後,入羅漢內門。峰回路轉,眼界頓開;沃衍平疇,極目數十里。東則南仔仙山、東方木山,隔淡水大溪為旗尾山;西則小烏山,南為銀錠山,北為分水山、目貓徽山。層巒疊巘,蒼翠欲滴;暝色尤堪入畫。民莊凡三:外埔、中埔、內埔;居民約二百餘口。內埔汛兵五十名,分防猴洞口。狗勻崑諸地,則寥寥三十餘人而已。先是,由長潭東南行,至夏尾藍、腳帛寮,轉北至外埔莊;後以逆黨黃殿潛蹤內埔,而甕菜岑、鼓壇坑尤為奸匪出沒之所,禁止往來。外埔東南,由觀音亭、更寮崙、番子路頭至大崎,越嶺即為外門。去大傑巔社十二里,中有民居,為施里莊、北勢莊。莊盡番地,往年代納社餉,招佃墾耕;繼以遠社生番乘間殺人,委而去之。今則茀草不可除矣。自社尾莊、割蘭坡嶺可赴南路,由木岡社、卓猴可赴北路。外此羊腸鳥道,觸處皆通;峻嶺深谷,叢奸最易。土人運炭輦稻,牛車往來,徑路逼狹,不容並軌;惟約晝則自內而外、夜則自外而內,因以無阻。夏秋水漲,坑塹皆平,則迷津莫度矣(「使槎錄」)。
上淡水在諸羅極北,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南北有二河:南河源出武朥灣,行四十餘里;北河源出楓仔嶼,行百餘里。俱至大浪泵會流,出肩脰門(即關渡門)入淡水港,曲折委宛五十餘里而歸於海。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二十餘丈,今圯。城西至海口,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兩山南北,重岡複嶺,灌莽叢翳。南則武朥灣、里末、擺接、秀朗諸社,北則麻少翁、外北投、內北投、大浪泵、麻里即吼、楓仔嶼諸社。磺山在內北投濱河,山僅數仞,寸草不生。自淡水經楓仔嶼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石城,非圓非方,圍五十餘丈、高二丈。遠望為小雞籠澳,番不之居,惟時於此採捕。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難諸社;深箐鳥道,至者鮮矣。南路界盡沙馬磯頭,相傳地脈直接呂宋。凡舟赴呂宋,必由此東放大洋;有澳名龜那禿,北風時大船可泊。沙馬磯頭之南,行四更至紅頭嶼;皆生番聚處,不入版圖。地產銅,所用雜物俱銅器(同上)。
竹塹過鳳山崎,一望平蕪;捷足者窮日之力,乃至南嵌,時有野番出沒。沿路無村落,行者亦鮮;孤客必倩熟番持弓矢為護而後行。野水縱橫,或厲、或揭,俗所云九十九溪也。遇陰雨,天地昏慘,四顧悽絕。然諸山秀拔,形勢大似彰、泉;若碁村村落、設備禦,因而開闢之,可得良田數千頃(同上)。
關渡門從淡水港東入,潮流分為兩支:東北由麻少翁,搭搭悠,凡四、五曲至峰仔峙;西南由武朥灣至擺接,各數十里而止。包絡原野,山環水聚,洋洋乎巨觀也(同上)。
淡水至雞籠,有東西兩路:西由八里坌渡砲城,循外北投、雞柔、大遯、小雞籠、金包里諸山之麓至雞籠內海,可一百二十里。沿路內山外海,多巨石巉岩碁■〈⻊寺〉,相去數武;其下澗水淺深不一,行人跳石以渡,失足則墜於水。東由關渡門坐蟒甲乘潮循內北投、大浪泵至峰仔峙,港大水深,溯灘河可四十里而登岸。踰嶺十里許,即雞籠內海(同上)。
淡水者,台北西北隅盡處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與閩之福州府閩安鎮東西相望,隔海遙峙,計水程七、八更耳。山下臨江陴■〈阝兒〉為淡水城,亦前紅毛為守港口設者。鄭氏既有臺灣,以淡水近內地,仍設重兵戍守(「稗海紀遊」)。
緣海東行百六、七十里至雞籠山,是台之東北隅。有小山圓銳,去水面七里,孤懸海中;以雞籠名者,肖其形也。過此而南,則為臺灣之東面。東面之間,高山阻絕,又為野番盤踞,勢不可通。而雞籠山下,實近弱水,秋毫不載,舟至即沉。或云:名為「萬水朝東」;勢傾瀉,捲入地底,滔滔東逝,流而不返。二說未詳孰是(同上)。
淡水登舟半日,即望見官塘山(一作關童)。自官塘趨定海行大海中,五、六十里至五虎門。兩山對峙,勢甚雄險,為閩省門戶。門外風力鼓蕩,舟甚顛越。即入門,靜淥淵渟,與門外回別。更進為城頭(土音亭頭),十里至閩安鎮,數十里至南台大橋(「稗海紀遊」)。
澎湖島北起北山,南盡八罩澳。北山、龍門港、丁字門、西嶼頭,倭所必由,為最要地。媽宮前嵵里澳,為次要地。春汛以清明前十日為期,駐三個月;冬汛以霜降前十日為期,駐二個月。浯、銅二寨分兵為聲援。汛畢,險要地各有兵船哨守,命曰小防(「漳州府志」)。
泉州順風二晝夜至澎湖,溝水分東西流。一過溝水,則東流達於呂宋;回日過此溝,則西流達於漳、泉(同上)。
水至澎湖漸低,近流球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以下,遇颶風發,漂流落漈,回者百無一(「續文獻通考」)。
觀澎湖諸島,夏月正值南風,由媽宮澳入港,順駛最易。惟出港逆風,未可時計;或收入八罩,從挽門潭上岸。登天后山四望,則三十六島嶼形勢盡在目前(「赤嵌筆談」)。
澎湖島在琉球國,水行五日;地近福州、泉州、興化、漳州四郡界。天氣晴明,望若煙霧(「明一統志」)。
海中島嶼最險要而迂回,則莫如澎湖。蓋其山周回數百里,險口不得方舟,內溪可容千艘。海中舊有三山之目,澎湖其一耳。東則海壇、西則南澳,誠天險之設,何可棄以資敵(「方輿紀要」)。
福州海中有澎湖島,相去三千里,晴日髣佛可見;有參將領兵駐之。自福州順風而往,不半日至也(「玉堂薈記」)。
澎湖僻在興、泉外海,其地為漳、泉南戶;日本、呂宋、東西洋諸國皆所必經。南有港門,直通西洋(「福建海防志」)。
鄭成功竊踞臺灣,用澎湖為外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將軍施琅統兵自銅山攻破,據之。八月,遂克臺灣(「諸羅雜識」)。
澎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即漳、泉亦可憂也。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臺灣(「方輿紀要」)。
澎湖媽宮、西嶼頭、北港、八罩四澳,北風可以泊舟。若南風,不但有山有嶼可以寄泊,而平風靜浪,黑溝、白洋皆可暫寄,以俟潮流。洋大而山低,水急而流回。北之吉貝沉嶕一線,直至東北,一目未了;內皆暗嶕布滿,僅存一港蜿蜒。非熟習深諳者,不敢棹至(「海國聞見錄」)。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