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澎湖紀略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之三

 

  官師紀

  建官

  調補

  俸廉

  職事

  題名

  列傳

  ·建官

  通判,古長史、別駕之職也。秦罷侯置守,則有長史之稱。漢名別駕,秩六百名,位重端僚。晉、宋、齊、梁、陳因之。清初亦稱長史;大業年間,罷長史,置通守,又名贊治。唐名別駕。武德十年,改雍州別駕為長史。其以元帥節度使等知州事,則稱行軍長史,又稱判官。宋名通判,又有簽書判官之名。元、明皆稱通判。國朝因之,統稱曰倅。倅者,副也;所以副郡守者也。庾亮云:別駕與刺史同,宣王化於萬里。其任居刺史之半,別乘傳車,故謂之別駕。漢循吏傳:宣帝賜別駕車,緹油屏泥車前,以彰有德。後漢周景為豫州刺史,辟陳蕃為別駕。蕃不就,景乃題別駕輿曰:陳仲舉坐也。不復辟,蕃乃起視職。世因號別駕為題輿。至晉以孔源休為晉安王長史。隋以趙軌為齊州別駕,唐以盧峴為渭州別駕,宋以王珪判廣陵、蘇軾判黃州、朱子判漳州。率皆當年郡守、刺史所闢,署為僚幕官也;與今制亦略異焉。

  澎湖向為蠻服,其名始見於隋史。然自唐迄宋,皆未有設官經理其地。元末,置巡檢一員,屬泉郡同安縣。明洪武五年撤其官,遷徙民人歸於內郡而墟其地。鄭逆時,置偽安撫司。至康熙二十二年臺平,乃設巡檢,專員駐劄,改隸臺灣府臺灣縣。雍正五年,以澎湖孤懸海島,巡檢微員不足以彈壓,於添設廈門道員案內,設改通判。此建官之源委也。

  ·調補

  澎湖為臺、廈居中扼要之區,稽查彈壓,實為海疆要缺。現奉例行,自到任起,連閏歷俸,扣至三十六個月為滿;先九個月前,備具履歷,親供政績、印結各七本,具文通詳各憲報滿,預行調補,或陞補接任。舊任回至內地,留在本省題補陞用,與臺灣廳縣一體遵行。其歷年節次奉行條例,則有康熙三十年奉旨:臺灣各官自道員以下、教職以上,俱照廣西南寧等府之例,將品級相當堪調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又康熙六十年議准:嗣後臺灣大小文武官員,不許攜帶眷屬。

  雍正七年,奉上諭:臺灣地方遠隔重洋,全在道府廳縣各得其人,而該員又須熟悉其風土情形,殫心辦理,於地方始有裨益。向例文員以三年為滿,後經原任總督滿保條奏請將三年任滿之員再行加銜留任三年,所以慎重海疆,俾諳練之人久於其任也。今據總督高其倬摺奏:「臺員以六年為滿,而調任之時,渡海而往即須數月;任滿之後,候缺挨陞以及交盤渡海,又或一、二年不等。是前後合計須八、九年,方得陞用。且臺灣之例,不帶家口;其父母妻子隔越海洋,轉託親朋照看,未免有所牽掛,意念分馳。應否請以四年為滿」等語。朕思臺灣道府廳縣等官,自宜選用諳練習熟者;然定期六年為滿,又加以候缺、交盤渡海之期,實屬太久。其父母妻子隔越重洋,難免內顧之慮。今再四思維,臺灣文員自到任之日為始,將滿一年之期,著該督撫於閩省內地官員內揀選賢能之員,乘冬月北風之時,令其到臺,新舊協同辦理;半年之內,大約可以熟悉地方情形,則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便,回至內地補用。將來接任之員,俱照此更換。該員到臺協辦之時,俱各一體算俸並給與俸銀及養廉之項。如此更換調補,則臺員易於得人;且該員在臺前後不過二年,為期甚近,而更換之員先往協辦又可習練地方事宜,似有裨益。其道府大員作何請旨、揀選同知以下等官作何銓選調補及量加議敘之處,該部詳悉妥議具奏。議准:臺灣道、府、同知、通判、知縣到任一年,令該督撫於閩省內地揀選賢能之員,乘北風之時,令其到臺與舊員協辦;半年之後,令舊員乘夏月南風之便,回至內地補用,。政績優著者准其加二級,稱職者准其加一級,以示鼓勵。

  (上疑有脫文)為遵旨議奏事:於雍正八年大學士公馬等議准署閩督將軍阿奏請,嗣後調臺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後:將舊員調回,則在臺各官為期既不為過久,亦可免交盤頻疊及借此諉延之弊;所奏與臺灣情形相宜。至自臺調回各員,應令該督撫仍據實分別實能稱職及居官平常之處,照例具題,以昭勸懲可也。

  雍正十一年覆准:臺灣道員准其照鎮協之例,三年報滿;知府、同知、通判、知縣准其照參將之例,二年報滿。俟協辦人員到臺半年之後,令各該員交代清楚,回至內地;該督撫照例察核,分別具題。如果實心辦理,地方寧謐,俱准其以應陞之缺即用。再查道、府應陞之缺,俱系特旨補用,應令該督撫給咨赴部引見,候旨陞用。其同知、通判、知縣俱留於本省,遇有應陞缺出,該督撫即行具題陞用。

  雍正十二年,總督郝玉麟奏准:調臺官員年逾四十無子者,准其挈眷過臺。

  乾隆九年,於一件「為請定臺員俸滿限期、以專責任、以昭畫一事」案內議准:嗣後臺灣府廳縣准其照道員、佐雜、教職等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督撫照例具題,分別陞用,免其在臺協辦。查協辦之例,自雍正七年起,至乾隆九年於「請定臺員俸滿限期等事」案內,停止協辦。其協辦時,新舊各有俸廉;舊員俸滿,仍留協辦,半年期滿,調回內地分別陞用。例載:臺灣廳縣俸滿,回至內地,遇應陞之缺,不論中簡繁缺,俱得陞補。

  定例:臺灣文職缺出,廳縣以下等官,不論有無參罰,俱准其調補;仍令該督撫揀選有才、有守者保題。如將不肖之員濫行保題,事發之日,將保舉之督撫各官照保薦不實例議處。

  乾隆二十一年,吏部為請旨事:文選司案呈,查各省題陞人員,惟卓異未滿三年者,定例毋庸送部引見;其餘題陞知縣以上官員,定例俱令送部引見,恭候欽定。惟臺灣一屬,例載:凡調往臺灣各員,於期滿調回內地之日,該督撫分別保題。道員、知府赴部引見,候旨陞用;同知、通判、知縣俱留本省,遇有應陞之缺,該督撫即行具題陞補。定例以來,凡該督撫保題調回內地候陞人員,遇有應陞缺出,該督撫題請陞補到部,臣部俱照定例準其具題陞補,毋庸送部引見。但查臺灣俸滿人員,俸滿時督撫保題並未送部引見,及至遇缺陞用,又祗具題陞補。恐調回內地人員有遲至數年始遇缺題陞者,其人之年力才具,距該督撫保題之時已久,勝任與否,必須恭候欽定,方足以昭慎重。且查廣東之崖、感、昌、陵各缺,俸滿調回內地候陞人員,向來遇有題陞者,俱令送部引見;而臺灣俸滿人員,祗令具題陞補,於例未為畫一。臣等酌議,請嗣後臺灣俸滿留於本省候陞人員,遇得缺知縣以上等官,該督撫具題到部,臣部照各省題陞人員之例,令其送部引見,以昭慎重而歸畫一。理合奏明,奉旨依議。又准部覆:調臺官員及差使渡海乘坐船隻,道免船三隻、府免船二隻、廳縣免船一隻、教官佐雜等官免半隻;各衙門遞解人犯,計差犯每名免配穀五石。

  ·俸廉

  俸者,官之秩祿也。漢宣帝詔云:今小吏勤事而俸薄,欲其無侵漁百姓難矣;增其俸百石以上什五。光武紀,亦有增百官俸詔。宋太祖詔云:吏員猥多,難以求治;俸祿鮮薄,未可責廉。與其冗官而重費,莫若省官而益俸。差減其員,舊俸月增五十。是有官即有俸,由來舊矣。而酌品級之崇卑,定俸秩之多寡,則國朝實超越前代者也。

  澎湖廳員正六品,歲給俸銀六十兩。至於養廉一項,考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察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也。玉篇云:廉者清也,又潔也。養之者,俾百爾臣工無內顧之憂,公忠任事,清而且潔也。但考歷代官制,俱未設有養廉款項。今普天率土,凡在有位,皆沐有養廉者,此其曠典深仁,實自雍正七年始也。而養廉之厚薄,則一以地方之繁簡為準。澎湖為海疆中缺,歲支養廉五百兩。此澎湖俸廉之定額也。

  一、全年俸銀六十兩,每歲在於澎湖徵收正供錢糧項下坐支,毋庸赴省請領。

  一、全年養廉銀五百兩,在澎湖徵收錢糧耗羨項內儘支銀七十三兩零八分三釐,又在臺灣縣耗羨內支銀四百一十二兩四錢七分七釐,又在彰化縣耗羨內支銀一十二兩零九分六釐,通共實歲支養廉銀四百九十七兩六錢五分六釐,不足銀二兩三錢四分四釐。內於乾隆二十九年詳定貧員路費案內,每年捐解廉銀百分之一銀五兩,解赴臺灣府彙解;實支食養廉銀四百九十二兩六錢五分六釐。

  ·職事

  呂新吾曰:朝廷設官分職,衙門各命以名。百官庶府,各顧名而思職。緣職而盡分,人人皆滿其分量,而天下無事矣。陳榕門中堂云:呂公「明職」一篇,循名責實,可為當官者一棒。太原諭屬,語語透闢;分為八等,使人反觀對照,知所決擇。其垂戒至深切也。蓋呂公著明於前、陳公推行於後,正欲使有官守之責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隨分自盡,從根本上講求為民生造命可大可久之計;若僅循塗守轍,了官場之公案以示盡職,猶非二公嘉惠後賢之盛心也。

  澎湖職本通判,乃郡守之副;然分防專駐,有民人政事之責,則亦與州縣無甚異焉。故不得與貼堂丞倅戒侵權、戒越俎。一以安靜為主。與坐鎮雅俗者同科也。況澎島為廈、臺居中要區,實乃海疆重寄,非振刷精神,時時刻刻遇事留心體訪,不知不覺職分之所虧已多矣,可不慎歟!

  一、刑名。刑名之重者,則為盜、命。夫有盜而捕之,不若於其無盜而防之。聯保甲、嚴偵緝,並令各安本分,毋使失所,則人盡循理,奸宄奚自而生,而盜源清矣。至於人命,有仇有鬥,其弊非一。果能先時告誡,諄切曉諭,俾愚民知一朝之忿、有忘身及親之累,則血氣自平,而命案之源亦清矣。澎湖俗頗淳厚,無命、盜重情;萬一遇此等事件,立即親往查勘相驗,錄供通報,仍遵例檄發臺灣縣招解、審擬定案,其餘鼠竊狗偷以及輕生短見命案,一詳立案完結者,則系本衙門辦理。

  一、錢穀。錢穀之大者,徵收錢糧。澎湖錢糧,止有六百九兩零,為數無多,民亦樂輸。每歲自二月開徵起,令民自封投櫃。一錢以下零星小戶,照部例每銀一錢收制錢一百文,連耗在內。至九月內,即可掃數全完。並不用挨村滾單等法,亦無庸差役下鄉催擾;間有一、二遲延,著澳甲向催,即便完納。再查澎湖並無官莊等寺租、房田稅契,亦無口岸落地等稅。

  一、自理詞訟。即戶婚、土田、錢債、鬥毆等類是也。澎湖亦無唆訟、訟師等輩,以故詞訟甚少,每月不過三、五件或六、七件。亦無代書,遞詞者少、喊稟者多。部限二十日審結,澎地可以隨到隨審,無須二十日之限也。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內,於一件「遵批議覆事案」內:按月將准理過詞訟已結、未結各案,開列管、收、除、在,造冊送本道、本府查考。至於奉有上憲批審事件,自當遵限一月內審詳完結;不惟上憲省案牘之催,而百姓亦免拖累之苦矣。

  一、宣講上諭。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第一條,敦孝第,以重人倫。第二條,篤宗族,以昭雍睦。第三條和鄉黨,以息爭訟。第四條,重農桑,以足衣食。第五條,尚節儉,以惜財用。第六條,隆學校,以端士習。第七條,黜異端,以崇正學。第八條,講法律,以儆愚頑。第九條,明禮讓,以厚風俗。第十條,務本業,以定民志。第十一條,訓子弟,以禁非為。第十二條,息誣告,以全良善。第十三條,誡匿逃,以免株連。第十四條,完錢糧,以省催科。第十五條,聯保甲,以弭盜賊。第十六條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元年,欽定聖諭廣訓十六章,頒發直省,恪奉遵行。澎湖每月朔望會同協營各官,在媽祖宮公所恭設香案,請上諭牌位,行三號九叩禮畢,分班東西階坐;講生登講席,宣講二章。先用官音宣講一遍,次用土音細為詳講,俾環聽民人,咸盡通曉。又平時令各澳社師,將廣訓十六章教令蒙童自幼熟讀,俾令家諭而戶曉焉。

  一、課農勸學。蓋衣食足,禮義興,乃化民善俗之第一件要政也。民以食為天,農者食之所從出,重農正所以足食也。每歲於春二、三月之時,一遇雨澤霑濡,即肩輿減從,親往四郊勸耕。如有勤者,賞以錢文,以為酒食之資;惰者則申飭之。間有老農,則更加優恤,並詢其風土人情。則官民之氣上下可以相通,閭閻之利病亦可因而並悉也。至收耘時,亦照此巡行辦理,無少怠惰,則農見我勤而農自勸矣。況澎湖以海為田,力農者少,更不可不再三董勸以作其勤也。若徒奉行故事,而無真實之意貫注其間,則農已窺我之後矣,勸於何有?若夫讀書一事,更不可不作之矜式也。海外之人,必使之明理義,然後可以為良民。故每到各澳,必赴社學,親為指點;即蒙童小館,亦必親到。如童子能背誦經書、能講解字義者,即獎賞之,給以紙筆錢文,以示鼓勵。其生監俊秀,授以程氏課程,必令讀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性理綱目諸書,以端其心術、正其識見,為國家有用之材。澎湖向來讀書人少;余行之兩載,近日漸見鼓舞,各澳皆有書聲。蓋長上之教比父兄之教,事半而功倍也。

  一、緝捕逃犯。此種乃鄰省及本省兔脫之重犯也。緝捕不力,自有分處;況果能留心捕獲盜首兇犯以及新疆人犯等類,現奉例行保題,引見陞用。賞罰如此嚴明,何可任其漏網?澎湖雖無高山陵麓、密林深簀可以藏奸聚慝,一有面生可疑之人到境,立能捕獲無遺。惟是逃犯搭附臺、廈船隻,船戶利其貨賄,或冒充水手、或假作行商者有之。但臺、廈往來船隻,透洋直過者居多;此種藏奸匪船,非十分風信不順,不肯灣泊,偶一寄椗者百無一、二。故一有暫停,非十分細心查驗,聽其聲音、察其年貌,與該船牌照對勘,鮮有不疏漏者。若人、照不符,即當查訊,是緝捕乃澎湖第一緊要事件,所當留心者也,豈可以一票了事乎?

  一、編查保甲。於一件「為請編臺地保甲等事」案:奉前撫憲鐘奏准臺屬各廳縣編查保甲一案,每逢歲底造報民數之期,將臺地戶口開明四柱與內地另立一條,彙摺奏報,以昭慎重等因,現在遵行辦理。

  一、查點門牌。此件與編查保甲相為表裏,實海疆之要政也。其法:先諭各澳澳甲,將澳內居民業儒、業農、業漁、為吏、為差、為商、為販,並男女各口,查開送核;然後將門牌填明,分給懸掛,每十家為一甲。其中有增減、遷移,隨時登記。每歲於春間風靜時候,查點一次,約五、六日可以事竣。凡甲內一家有犯不舉報,十家連坐。至甲內有曾為盜竊犯有案者,著令取保管束,官仍設簿記名。果能改過自新,官則將簿開除惡名,不咎其既往。十家之人,尤要敦睦:患難相恤、有無相通;教訓子弟,毋作非為,各安生業,毋好閒遊手。如此,則不特奸宄潛蹤,而風俗亦厚矣。其查點時,飯食、紙張之費,雖經邵武縣條稟「查練保門牌」案內詳准通飭詳支閒款銀兩在案;查澎湖並無閒款可以詳支,俱系官為捐給,並不許藉派澳民,致滋累擾。

  一、稽查漁船。康熙五十三年覆准:各省海洋商漁船隻,分別書寫字樣;柁土、水手各給腰牌,刊明姓名、年貌、籍貫,如船無字號、人有可疑,即行嚴拿究治。澎湖本地小漁船四百七十二隻,俱編澎字號;船戶、柁水人等姓名、年貌,俱註明船照之內,每年屆期一換。查此項俱系小漁船,梁頭四、五、六尺餘不等,系在於本垵海邊採捕,朝出暮歸,不能出洋及往鄰省、鄰郡採捕之事。至於修補所用釘油等料,俱系本衙門自道廠領回給賣。每年修補若干、用料若干?亦按季循環造報督憲、藩憲衙門查考。又於乾隆二十六年奉憲通飭:閩省各澳船隻,俱要油飾書刊字號、籍貫、姓名於■〈舟皮〉邊,如有剝落,隨時油補;務令四季常新,並大書篷上,如有汛口拿獲未書、未刊者,即將該管官參處。並分別商、漁,不許冒混。如有改易,則詳明辦理。又於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奉督憲蘇「為再申稽查船隻嚴令以靖海疆事」,通飭沿海所屬口岸各澳大小商、漁船隻以及採捕小艇,務遵定例,將縣分、船戶姓名、字號,油書篷上;務須濃墨大書■〈舟皮〉邊刊刻,不許細小糢糊。如有剝落,隨時填補。凡有給照,務查船戶、柁水的實姓名,填明照內;不許裝載禁物、石塊,牌照不得逾限不換。再查澎湖小船,向系臺灣縣發給腰牌;自乾隆元年改歸廳辦,就近稽查,取結驗烙,則更為周密也。

  一、稽查汛口。康熙四十二年覆准:各處商船經由汛口掛號。澎湖汛口,南風時自四、五、六、七、八等五個月內,飭令書役往八罩汛,協同武汛查辦。北風時自九、十、十一、十二、正、二、三等七個月內,飭令書役往西嶼、內外塹汛,協同武汛查辦。其媽宮澳汛,則無論南北風,周年俱可停泊,亦協同武汛查驗。按月將查驗過船隻,造冊報督憲、藩憲衙門查考,臬憲衙門用循環簿填報。凡查驗臺、廈各處商船,務要人、照相符,並無禁物,始准放行。一有偷渡違犯並形跡可疑,即行拘詢,詳報治罪。但此項商船,亦無一定赴澎掛號之例。透洋直過者居多;偶一風信不順,始到汛暫停。是到澎者,不過百中之一、二耳。至於粘連印花,於一件「特行通飭事」,於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奉督憲蘇通飭:沿海營縣,嗣後所轄汛口,概用印花,編號給發該汛口兵役收領備用。如遇船隻赴汛掛驗,即將印花填明,實貼該船照內,騎縫仍蓋用汛口戳記;另立印簿發該汛口將貼過印花號數、月日及船戶姓名、字號,填簿申繳該管上司。如汛口與該管衙門相近,則專用印信;汛口只令驗明掛號,毋庸蓋用木戳,總以印信為憑。澎湖則於八罩、西嶼二汛,遵用印花;媽宮澳汛距廳署甚近,則仍用本衙門關防只,令書役查驗掛號,毋庸粘貼印花。

  一、民壯演習鳥槍。查澎湖原設民壯二十名,向系學習刀槍、弓箭、鳥槍、籐牌各器械,並有差遣勾攝事件。自雍正十年,「為特飭嚴查以除民害事」案內,通飭閩省各衙門民壯,凡系催徵、勾捕一應事務,概不准差遣。又於一件「遵旨議奏」事內,雍正十一年前督憲郝以臺屬地方孤懸海外,此項人役俱系無賴流寓應充,每多滋事;奏准改撥營兵給道府廳縣衙門聽候護衛,各衙門民壯悉行裁汰。澎湖額設民壯二十名,不在奏汰之內,是以仍舊存留。乾隆三十一年,督憲蘇為遵旨議奏事,奏稱:伏查民壯一役,原為緝拿盜匪、防護城池倉庫而設,與兵丁相為表裏。查鳥槍一項,為軍械中最迅利之器,高下既可兼施,遠近皆堪制勝,仍照東省之例,將各項器械一體教習鳥槍,令制備鳥槍火藥,選年力精壯之人充補,會同防城營員,如法教以步武及連環聲勢,按季會營操演,責成道府隨時考驗,分別勤惰,飭令嚴加約束。稍有滋事,立即責革等因。奉准部覆在案。乾隆三十二年,藩憲錢為臺械務歸實用等事,詳准各屬民壯鳥槍歸局製造,每桿槍重六觔八兩,准銷銀一兩一錢八分六釐,照營式製造,編鑿字號,每月隨營演放一次。其火藥,在附近營分風雨停操項下開銷,總以三十二年為始。尚有未經入奏衙門:興泉道民壯三十名、澎湖廳民壯二十名、諸羅縣丞民壯八名、典史民壯四名,仍聽各衙門自行齎價赴局製造。三十二年二月初八日,現任澎湖廳胡捐俸銀二十四兩差齎省局,遵照制辦鳥槍二十桿,於本年十一月三十日領回報明在案。遵照隨同附近之澎協兩營,按月演習;其火藥,亦遵照在澎營風雨停操項下開銷。

  一、稽查鹽務。查澎湖所食之鹽,乃臺鹽也。例載:臺灣行鹽,遠隔重洋,行銷鹽觔委令該府官收官賣,並無商人定地認額行銷,與內地行鹽迥別。故行鹽之人,不曰鹽商,而曰鹽販也。澎湖自雍正六年改設廳員之日,鹽系前廳王仁官運行銷,每年五千石。嗣雍正九年第二任梁樟以官運周章,仍須假手於人,每多不便,乃歸販戶運賣。時有浙紹人韓國柱,在前府王給照販運,此澎湖鹽觔歸販之始也。以後遇有販戶更易,俱系臺府取本人殷實切結,詳明鹽憲,然後給照販運,移知本廳知照辦理。其從前五千石、今增至六千石者,則乾隆三十年前府蔣允焄詳請增添一千石也。於乾隆三十年閏二月奉制憲蘇批鹽憲宋呈詳一件,特行飭查事,飭令販戶陳必竣等自乙酉年為始,遞年認銷額鹽六千石,出具認狀繳查;如有缺額,即令賠課。至每斤原定價小錢五文五毫,嚴飭照舊發賣,毋許私抬短秤。該廳有督銷之責,應即遵照詳定章程,將該販運銷鹽觔數目,按月造冊報查等因。此則逐月造報之始也。至於販戶運到鹽觔,必稟請查驗鹽與引相符,然後准其盤收上倉發賣,所以杜藉引帶私之弊也。其巡緝地方私販,則飭差協同販丁巡查。一有拿獲,立即通詳照例辦理,仍嚴飭丁役不許藉端滋擾。至每年鹽課奏銷,仍系臺府辦理;本廳衙門,並無督銷議敘參處之事焉。

  一、支放糧餉。查澎湖庫於一件「遵旨議奏事」案內:預貯半年兵餉銀一萬六千兩,所以濟運不及時支放也。其全年兵餉,則系澎、臺水師兩協鎮五營守備輪流差撥一員,協同臺郡佐雜文員一員,遞年赴藩庫請領,回澎完交貯庫。每年澎協兩營餉銀三萬一千七百二十六兩三錢三分八釐五毫內,藩憲除朋扣銀一千兩零八錢外,實在司庫領回兌交銀三萬零七百三十五兩五錢三分八釐五毫。遇閏之年,兩營餉銀三萬四千一百九十二兩八錢六分二釐六毫內,藩憲除朋扣銀一千零八十兩八錢外,實領回兌交銀三萬三千一百一十二兩零六分二釐六毫。此二柱,乃系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之數也。至於大小建,遞年或有參差不齊,俱由藩憲核准給領貯庫。其預貯半年餉銀,於未曾領到全年餉銀之前支放過若干,即在領回全年餉銀內劃清歸補貯庫,通報存查。其支放月餉,按月大小建於上月二十八日該兩營具領到廳請領;兌交弁目領回;本衙門將支放過數目,按月申報查考。又於一件「請嚴通同扣克等事」案內:每月初一日該營移請親臨兩營將餉封兌,明按名會同支放出結移營轉報。至於扣缺,每年俱系協營自行奏銷。每月糧米則,於存倉臺、諸二縣運到穀石內,按月大小建碾支。其碾支過數目,亦按月通報存查。放米之期,每月初一、二、三等日系大放之期,兵丁持執米票赴倉認票發米。其住汛及出差者,則於三、六、九日補放掣票存銷。所有扣缺,亦系該營自行奏銷辦理,與本衙門無涉焉。

  一、查點班兵。於一件「恭陳臺灣事宜等事」案內,所有調臺水陸兵丁經由澎湖,向例內地各該營造冊送廳,會同澎協按名查點;如有頂冒,立即通報駁回本營更換。其與冊相符者,始准放行過臺。於乾隆二十三年臺灣鎮馬龍圖「為詳請換臺班兵、恩免由澎點驗等事」,詳奉督憲楊批:嗣後內地調臺兵丁抵廈,照例聽提督率同文武各官按照冊造年貌、箕斗查驗相符,即准其配船直抵臺灣,交與臺鎮驗明收伍;所有中途赴澎點驗之處,飭行停止等因。自此,臺灣兵丁聽其透洋直渡,毋庸停泊澎湖聽候點驗,最為簡便也。至於換澎兵丁,仍舊遵照例行,內地各該管造具姓名、年貌、箕斗冊一本送廳。又於「再行嚴飭編記等事」案內:內地各該營造具器械冊一本送廳,本衙門會同澎協將兵丁按名點驗年貌、箕斗相符,又查驗器械果系精良,然後准赴澎營歸伍操防,仍造冊會營申送查考。

  一、墩臺營房。查澎湖修理墩臺營房,一有風雨刮壞,俱系協營移會本衙門估計,該營造冊請修;即間有些小損壞,亦系該營隨時粘補。至於建自何年,原卷據臺灣縣知縣楊元璽於乾隆八年六月詳覆:從前建蓋始自何年,因康熙六十年臺匪逆變,府縣卷案俱被焚燒,莫從查考等因。嗣移查該二營左營守備張勇、右營守備蔡忠等呈:本協楊移覆;二營墩臺營房,自康照二十三年設立營制,陸續起蓋,以便戍兵住宿;一遇風雨損壞,隨即呈報移會文員估修等因。卷查於一件「具報等事」:乾隆二年五九等月、五年閏六月,被風雨刮壞各汛營房墩臺,該營歷歷移會估詳,奉憲行查,臺府酌撥偷渡閒款等銀修葺。後因臺屬並無閒款可撥,直至乾隆八年,始蒙前藩憲張議就營中截存隨糧銀兩動用;奉前督憲那批行遵照。左營差管隊李奇陞、右營差百總許相往彰、廈購料修葺。於是年八月完竣,該營造冊會勘會印,營中自行報銷。又一件「奏明動帑等事」:二營墩臺營房坍塌不堪,工程浩大,疊經前後造冊移會本衙門估詳,奉准酌撥。本衙門准營移會具印領,該營差弁赴臺灣府,酌給兩營銀二百六十兩,領回勻分。左營署守備許順、右營署守備李景瑞各差目赴廈購料回修。工竣於乾隆十四年九月,攝守備官守備陳陸卿出具並無浮冒遵結送(?)。又同月攝守備官守備陳陸卿出具完竣保固,加具收管前來(?),俱系奏明動帑等事案內事也。此案於乾隆十五年四月兩營守備陳陸卿、顏得慶呈:本協邱移覆,案准澎湖分府移准臺灣府彙給文批賫送藩司衙門聽候匯造去後;現今在省尚未回營,呈懇賜移澎分府俯念海外經識寥寥,現有前差經識李良佐在省聽候匯造,免其再撥等因在案。歷年至今,該營俱照此辦理,本衙門並無經手承領承辦之事。歷任前廳交代結內,俱各聲明亦在案。其自乾隆二年至乾隆十八年等年修理墩臺營房文卷,俱被風雨鹹鹵霉爛,並無完卷可查。余摘其字跡可見者,抄列釘埋一冊,交該房收存輪流交代,庶後之履斯任者得有所據以為辦理焉。

  一、協營交涉會辦事件。一件「為詳籌兩省等事」案內開:閩省各營配防城汛砲位,每年於冬月按依多寡,分年會同文員輪流演放一周等因。屆期該營移會訂期,在於空閒處所演放。其火藥,該營奉文在於風雨停操節省項下撥用。所需扛夫,奉文系撥用額夫。查澎湖並無額設之夫,歷年需夫扛抬,俱系本衙門捐僱辦理。又一件「為海洋情形不同等事」案內開:凡戰船應換篷索,例須會同文員驗明出結等因。遞年兩營戰船應換篷索,移結驗明;舊料果系朽壞,不堪再用,會具切實印結移營,以憑差目赴司請領篷索料價銀兩回營制換。又一件「為飭知事」,於雍正七年奉巡臺御史赫碩色、夏之芳飭行,遞年該營移請赴營會操水陸大操一次,仍將會操過緣由會銜移營,於十月內照例具報。又一件「請定稽察等事」,於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奉督憲蘇、前撫憲莊批藩憲議詳。嗣後各營遇燂洗戰船之時,即移明所在附近不理船工之文員,會同營員臨船勘驗;果有燂洗,有無■〈虫秋〉蛀,據實會文通報。如有不移知文員勘驗,私自捏冒,即行照例參追。倘文員徇情不赴船親驗,扶同捏報,一並參處等因。遵即按月准營移訂燂洗日期,親行勘驗會結通報。又金門鎮一件「為詳請憲示事」,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奉督憲蘇批司照議移行。遇有金門左、右營船灣泊地方燂洗,立即會同勘驗,會銜具結通報。至於澎協二營,此外遇有應估修者,照例估修;應出結者,照例出結辦理。或兵民間有交涉口角爭訟等事件,亦即遵照例限依期結斷,以免拖累。

  ·題名

  熊勉菴居官格言有云:做官想到去之日、做人想到沒之時,更當留一、二好事與人間。嗟乎!熊公此言,其厚待天下後世之人,而出此語以勉之乎!抑卑視天下後世之人,而出此語以醒之乎?吾人所當自省也。夫不言在之日而言去之日者,何也?蓋在官之日雖無好事及人,而巷議街談,猶未敢直非之也;至於去官之日,則公論定而是非著矣。在公正之君子,居官盡職,誠心愛物,無所為而為;而盛德在人,去後之思,至有沒世不忘者,固有餘榮哉。若夫守國憲、畏清議、勉勤職業,有所畏而為善者,其亦可以無愧矣。澎湖自雍正五年改設廳官,至今四十五載,歷任正署共計十有八人。為時不久,其名斯在,猶歷歷可稽也。纂而書之,披而閱之,曰某也、某也,不昭然若揭乎?此人去之所以貴留名也哉!所有歷任姓名,備書於左。

  王仁順天大興縣人,由吏員考職經歷。於康熙五十七年遵欽奉上諭事例,具呈兵部,急公自備鞍馬、行糧,運米幫駝,議敘選授漳州府通判,調任澎湖。於雍正六年五月到任,至雍正八年五月二年俸滿;自雍正九年正月新任梁到任協辦起、至本年七月止,協辦期滿離任。

  梁樟陝西咸寧縣人,康熙辛丑科進士。雍正五年二月,初任長泰縣,調任長汀縣,陞授澎湖廳。於雍正九年正月到任,至雍正十一年正月二年俸滿,仍留協辦;本年九月內,聞訃丁母憂,卸事回籍。

  周于仁四川安岳縣人,康熙戊子科舉人。雍正七年,選授永春縣,調任將樂縣,陞授澎湖廳。於雍正十一年八月到任,至十三年八月二年俸滿,仍留協辦;於乾隆元年六月內,告病卸事回籍。

  曹顯庚浙江石門縣人,由監生考授州同。雍正三年,遵例在阿爾泰加捐通判即用。九年,選授泉州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元年二月到任,至三年二月二年俸滿,仍留協辦;期滿離任。

  胡格湖廣江夏縣人,康熙丁酉科舉人。雍正七年引見,發閩以知縣用;題署詔安縣,實授調任同安縣。十二年,調任晉江縣。乾隆三年,委署澎湖廳。本年八月到任,四年九月奉督憲予行取例薦舉,議准註冊,以單月主事陞用,仍留任辦事。五年十月,卸事離任。署任無留協辦之例,即回內地候陞。

  王鶚江南崑山縣人,由監生,遵甘肅著改捐款事例,捐職州同。又遵士方事例,加捐通判即用。選授泉州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五年十月到任,至七年十月二年俸滿,仍留協辦;期滿離任。自此以後,定以三年俸滿協辦之例停止。

  陸鵬浙江海鹽縣人,康熙丁酉科舉人。由奉化縣教諭卓異引見,授連江縣知縣。調任諸羅縣,俸滿丁母憂。起復回閩候陞,實授泉州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八年六月到任,至九年十一月在任病故。

  費應豫湖南巴陵縣人,由拔貢,官學教習保舉引見,發閩以知縣用。初任尤溪縣,調任彰化縣;俸滿,委署澎湖廳。於乾隆九年十二月到任,十年二月為特參婪賄等事參革臺府范昌治案內,緣事離任。後於乾隆十四年,陞授福寧府通判。

  鄒承垣江南無錫縣人,雍正壬子科舉人、癸丑科進士。乾隆元年,吏部保送道府知縣引見,發閩以知縣用。初授南靖縣;調任鳳山縣;俸滿,奉委接署澎湖廳事。乾隆十年二月到任,本年四月卸事離任。

  汪天來江南碭山縣人,由監生,考職州同,遵戶部運糧事例,加捐通判即用。乾隆元年六月,選授福州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十年四月到任,至十三年三月連閏三年俸滿,本年十二月卸事離任。

  楊琪漢軍鑲藍旗王廷臣佐領下人,由吏部筆帖式,陞建寧府通判。丁憂起復,發閩補用,題授漳州府石碼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十三年十月到任,十四年六月在任病故。

  王如璋江西廬陵縣人,由監生,捐納州同,加捐知縣即用。初任廣西遷江縣,丁父憂;起復,補授湖廣廣濟縣知縣。乾隆七年,補行元、四兩年大計,奉參才力不及,降補福州府經歷,調臺灣府經歷,委護澎湖廳。乾隆十四年七月到任,本年十二月卸事回臺。

  何器江西豐城縣人,由監生,捐職州同;遵預籌運糧等事例,加捐通判即用。選授江南徽州府通判,丁母憂;起復,補選福寧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到任,至十七年十一月連閏三年俸滿,十八年五月卸事離任。

  王祖慶江蘇華亭縣人,由監生,於乾隆十三年遵暫請開捐等事例,加捐通判即用。選授漳州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十八年五月到任,至二十年六月因前署福清縣任內失察降調離任。

  張埰直隸磁州人,由附生捐貢;遵江賑減四事例,遞捐通判。乾隆九年,選授廣東惠州府通判,丁憂;起復,補選福州府通判,奉委署澎湖廳。於乾隆二十年六月到任,本年八月奉文調補實授。至二十三年七月連閏三年俸滿,二十四年五月卸事離任,陞邵武府同知。

  王欐河南睢州人,由監生,遵舊江事例,捐按察司經歷,雙月即用。選授福建按察司經歷。乾隆十九年計典卓異,二十三年奏升澎湖廳。於二十四年五月到任,至二十七年四月連閏三年俸滿,本年六月離任。

  張恩振山東齊東縣人,由監生,遵奏請暫開河工事例,遞捐通判即用。選授興化府通判,調任澎湖。於乾隆二十七年六月到任,至三十年五月連閏三年俸滿,三十一年二月離任。

  胡建偉廣東三水縣人,乾隆戊午科舉人、己未科進士。乾隆十四年十一月,選授直隸無極縣知縣,歷任正定縣知縣,丁母憂;起復,補選福鼎縣知縣,調任永定縣。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署閩縣知縣兼署福州府糧捕廳。三十年,奏陞澎湖。於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到任。

  巡檢(附)

  巡檢官之名,始自唐初。其時,以李靖等十三人為巡簡黜陟大使,事權如今日之督撫大憲。嗣後,宋亦有都巡檢之職。至元、明,巡檢則為吏員。是巡檢一官,乃古貴今卑之官也。澎湖自元季時始設巡檢一員,經理斯士;終明之代,未有設官。但元時所設,始終何年、歷任何員?無籍可稽,姑闕疑焉可也。迨國朝康熙二十二年平臺以後,復設巡檢,駐劄澎湖,改隸臺灣郡臺灣縣屬。至雍正五年,改設廳員,乃裁汰斯缺。閱年四十四載,歷任者十有二人。附錄於後,俾考古者知設官之所自云。

  姚法唐河南祥符縣人,吏員。康熙二十三年任,在任病故。

  朱縉浙江錢塘縣人,吏員。康熙二十七年任,陞河南府照磨。

  胡廷鳳江南含山縣人,吏員。康熙三十二年任。

  林開彥直隸撫寧縣人,吏員。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慧仁直隸安肅縣人,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

  耿胡河南柘城縣人,承差。康熙四十五年任。

  陸鑑順天人,吏員。康熙四十七年任。陞雲南騰越州吏目。

  喬傑順天人,吏員。康熙五十二年任。

  李振宗江南江都縣人,吏員。康熙五十八年任。

  朱唯彰順天宛平縣人,內閣供事。雍正元年任。後以丁憂去任。

  鄭奎聚直隸通州人,吏員。雍正四年任。是年以緣事去官。

  羅開勳湖廣人,吏員。雍正四年任。五年改設,裁缺另補。

  ·列傳

  蓋聞蘭生幽谷,片瓣足馨;豹變南山,一斑亦貴。故良醫療病,功取活人,寧盡參苓哉!治民者,何獨不然耶?昔史遷作循吏傳不及漢代之賢君子,不無遺議焉。澎湖乃洪流孤島,傍海而居,人棲磽確之地;及瓜而代,官存傳舍之心。職斯土者,苟能自愛,用以愛人,亦足多矣;何必連城斯重、合抱為良哉?況乎有善必揚,寸長必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考古鏡今,因人勵己,不亦可以風乎?謹將輿論所述者,採而輯焉,以俟後之君子。

  梁樟,字子章,號駁菴,陝西咸寧人也。登康熙辛丑科進士第。為人老成持重,不喜事矜功。以縣令陞任澎湖;時改設廳官不久,一切章程多未就緒,謹遵職守,考定規條,大小部署,親自手裁。其前廳有已行而不合功令者,悉為革除。更念澎地多風少雨,其於農事尤深捲捲焉。即如在長汀任時,奉委赴長泰採買穀石一事。長泰其舊治也,乃上不廢法、下不厲民,邑人賴之。任澎兩載餘,不肯妄差一役、妄役一民,其治一以安靜為主,而事亦理焉。論者以為頗得政體云。斯亦慈惠之師、忠信之長也哉!

  周于仁,字純哉,號仙山,蜀中安岳縣人。領康熙戊子科鄉薦。初任永春縣,上憲以為能,調將樂令,陞授澎湖。遇事果斷,天植之性也。念調澎戍兵素稱驕悍,欺凌澳社,一繩以法,不少假借;民賴以寧。雍正十三年,奉行清查地畝,勸民首墾,墾地一百四十餘畝,報陞網、繒、滬稅三十餘兩,資給牛種耕具,吏無侵漁,民沾實惠。俸滿後,因病告假回籍,澎人建祠祀焉。

  胡格,湖廣江夏人也,字壽平,號勗夫。登康熙丁酉賢書,歷任泰寧、詔安、同安、晉江四縣。作令八載,兩調繁疆,上游稱其才堪肆應,甚器重焉。乾隆三年,奏陞澎湖廳。因晉江任內國課尾欠格於吏議,仍委署廳事。四年,保舉行取留任,候陞主政。任澎兩載,蒞事治民,不憚勞怨,訟無留牘,其亦吏事之能者哉!

  陸鵬,字西溟,號敬齋,乃浙之海鹽人也。舉康熙丁酉科孝廉。初授奉化學教諭,訓士有方。以卓薦,陞連江縣知縣,調任諸羅。其在諸羅也,安集流寓、輯柔番社,臺陽四令,治稱最焉。俸滿,以丁母孺人艱去任。起復旋閩,陞泉糧廳,奉調澎湖。下車之日,首隆勸學,每月月朔聚諸生於媽宮公所,課以文藝,兼崇尚品行,不徒為詞章之學。蓋出曩時教奉士之教以教澎也。為人和平樂易,禮士愛民;其循良之吏也歟!後以病卒於官,澎人哀思,如失怙恃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