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山海經校註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目录页 下一页

 

▲山海經山經柬釋卷一  山海經第一  南山經

 

  南山經1之首曰〈昔隹〉山2。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3,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穀4而黑理,其華5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6,食之善走。麗{鹿旨}7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8,佩之無瘕9疾。

  1 王念孫云:「文選頭陀寺碑文注引無經字。」珂案:無經字是也,說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

  2 郝懿行云:「任昉述異記作雀山,文選注王巾頭陀寺碑引此經作鵲山。」珂案:太平御覽卷五十引此經亦作鵲山;〈昔隹〉,古鵲字。

  3 珂案:華,古花字;宋本作花,下同此。

  4 珂案:經文如穀與下文其名曰迷穀之穀,宋本均作榖,是也。郝懿行云:「陶宏景注本草經云:『榖即今構樹是也;榖構同聲,故榖亦名構。』」

  5 珂案:華,光華。

  6 王念孫云:「類聚獸部引作有獸人面,名曰狌狌。」珂案:狌狌即猩猩;關於猩猩之傳說,見海經新釋卷五「狌狌知人名」節注2。

  7 郭璞云:「{鹿旨}音几。」

  8 郭璞云:「未詳。」

  9 郭璞云:「瘕,蟲病也。」


  又東三百里,曰堂1庭之山,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黃金。

  1 郭璞云:「一作常。」珂案:文選上林賦注引此經正作常。

  2 珂案:爾雅釋木云:「棪,樕其。」郭璞注:「棪,實似柰,赤可食。」音掩。

  3 郭璞云:「水玉,今水精也。相如上林賦曰:『水玉磊砢。』赤松子所服;見列仙傳。」珂案:列仙傳云:「赤松子,神農時雨師,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1,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2,多白玉,多蝮虫3,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1 郝懿行云:「初學記二十七卷引此經作稷翼之山,多白玉。」珂案:王念孫云:「一切經音義九十三引作即翼之山,下文又有即翼之澤。」是也。

  2 郭璞云:「凡言怪者,皆謂貌狀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於庭。』」

  3 郭璞云:「蝮虫,色如綬文,鼻上有鍼,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1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2,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3,佩之不聾,可以為底4。

  1 郭璞云:「音紐。」

  2 郭璞云:「如人歌聲。」

  3 郭璞云:「如破木聲。」

  4 郭璞云:「底,躪也;為猶治也。外傳曰:『疾不可為。』」珂案:底同胝,足繭也;可以為底,可以治足繭也。


  又東三百里柢山1,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2下,其音如留牛3,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4,食之無腫疾5。

  1 郭璞云:「柢音蔕。」珂案:經文又東,宋本無又字,經文柢山,宋本、吳寬抄本、明藏經本,柢上有曰字,此脫。

  2 郭璞云:「亦作脅。」郝懿行云:「廣雅云:『胠,脅也。』經作魼者,蓋同聲假借字。」

  3 珂案:留牛未詳;東山經首說鱅鱅之魚「其狀如犁牛」,郭璞云:「牛似虎文者。」或即此;留、犁音相近。

  4 郭璞云:「此亦蟄類也;謂之死者,言其蟄無所知如死耳。」

  5 郝懿行云:「說文云:『腫,癰也。』」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1,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2,自為牝牡,食者不妒。

  1 郭璞云:「亶音蟬。」

  2 郭璞云:「類或作沛,髦或作髮。」楊慎云:「今雲南蒙化府有此獸,土人謂之香髦,具兩體。」珂案:經文有髦,太平御覽卷九一三作有髮。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1。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2,佩之不畏3。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鳥〉〈付鳥〉4,食之無臥5。

  1 珂案:太平御覽卷五○引此經多怪木上有多金二字。

  2 郭璞云:「博施二音。施(訑)一作阤。」

  3 郭璞云:「不知恐畏。」

  4 珂案:御覽卷五0引此作鷩〈付鳥〉,畢沅、郝懿行均校作鷩〈付鳥〉。

  5 郭璞云:「使人少眠。」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1,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青蒦〉2。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3,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4。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5,名曰灌灌6,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7。其中多赤〈魚需〉8,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9。

  1 郭璞云:「亦有青丘國在海外。」珂案:青丘國見海外東經(海經新釋卷四)。

  2 郝懿行云:「〈青蒦〉當為雘;說文云:『雘,善丹也。』初學記五卷引此經正作雘。」珂案:畢沅校本亦作雘。

  3 郭璞云:「即九尾狐。」

  4 郭璞云:「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氣。或曰:蠱,蠱毒。」

  5 郭璞云:「如人相呵呼聲。」

  6 郭璞云:「或作濩濩。」珂案:呂氏春秋本味篇云:「肉之美者,獾獾之炙。」高誘注:「獾獾,鳥名,形則未聞。獾一作獲。」即此鳥也。

  7 珂案:見上文「猿翼之山」注1。

  8 珂案:〈魚需〉音儒;赤〈魚需〉,蓋人魚之類。參見海經新釋卷七「陵魚」節注1。

  9 郭璞云:「一作疾。」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1,其尾踆2于東海,多沙石。汸3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1 郝懿行云:「玉篇作箕山,無尾字。」

  2 郭璞云:「踆古蹲字,言臨海上;音存。」郝懿行云:「說文云:『蹲,踞也。』又云:『夋,倨也。』無踆字。」

  3 郭璞云:「音芳。」


  凡〈昔隹〉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1而龍首,其祠之禮:毛2用一璋玉瘞3,糈用稌米4,一璧,稻米、白菅為席5。

  1 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三卷引此經作人身。」

  2 郭璞云:「言擇牲取其毛色也。」珂案:毛謂祀神所用毛物也,豬雞犬羊等均屬之。此言「毛用一璋玉瘞」者,以祀神毛物與璋玉同瘞也。郭注不確,諸家亦竟無釋。

  3 郭璞云:「半圭為璋;瘞,薶也。」

  4 郭璞云:「糈,祀神之米名,先呂反;稌,稌稻也,他睹反。」珂案:楚辭離騷云:「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王逸注:「糈,精米,所以享神。」

  5 郭璞云:「菅,茅屬也;音間。」郝懿行云:「席者,藉以依神。」


  南次二經之首,曰柜山1,西臨流黃2,北望諸毗,東望長右3。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4。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5,其音如狗吠,其名曰貍力6,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7,其音如痺8,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9,見則其縣多放士10。

  1 郭璞云:「音矩。」

  2 珂案:國名,即流黃酆氏、流黃辛氏,見海內西經及海內經。

  3 郭璞云:「(諸毗、長右),皆山名。」珂案:諸毗亦水名,見後郭注。毗音符夷切,畢沅云。

  4 郭璞云:「細丹沙如粟也。」

  5 郝懿行云:「說文云:『距,雞距也。』」

  6 珂案:吳任臣本有郭注「一作狸刀」四字,諸本俱無。

  7 郭璞云:「其腳如人手。」

  8 郭璞云:「未詳。」

  9 珂案:自呼其名也;詩:「山鳥自呼名。」下文「其鳴自呼」、「其鳴自詨」等均此意。

  10珂案:關於鴸之神話,參見海經新釋卷一「讙頭國」節注2及卷五「蒼梧山」節注2。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1,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2,其音如吟3,見則郡縣大水4。

  1 郝懿行云:「廣韻引此經長右作長舌。」

  2 郭璞云:「以山出此獸,因以名之。」郝懿行云:「廣韻引此經作長舌。」

  3 郭璞云:「如人呻S吟Y聲。」

  4 珂案:宋本郡縣上有其字,是也。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1。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2,其音如斲木3,見則縣有大繇4。

  1 珂案:太平御覽卷八一三引此經作克光之山,其陰多鐵。

  2 郭璞云:「滑懷兩音。」

  3 郭璞云:「如人斫木聲。」

  4 郭璞云:「謂作役也。或曰其縣是亂。」珂案:繇、亂形近易訛。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1,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虫。

  1 郭璞云:「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殛處,計其道里不相應,似非也。」珂案:鯀殛羽山見海經新釋卷十三「鯀竊息壤」節注4。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餘之山1,無草木,多金玉。

  1 郭璞云:「今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云;見張氏地理志。」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1,東望諸毗2。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3。

  1 郭璞云:「具區,今吳縣西南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

  2 郭璞云:「水名。」

  3 郭璞云:「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餘,太湖中今饒之,一名刀魚。」珂案:鮆音咨。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門豖〉2水出焉,而南流注于3虖勺4,其中多黃金5。

  1 郭璞云:「形如人築壇相累也;成亦重耳。」

  2 郭璞云:「音涿。」珂案:藏經本〈門豖〉水作〈門豖〉水,王念孫校郭注昔涿作音豕,是也。

  3 郭璞云:「一作流注于西。」珂案:是經文虖勺上有西字。

  4 郭璞云:「虖音呼;勺或作多,下同。」

  5 郭璞云:「今永昌郡水出金同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黃金、玉英。』」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1,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2。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3。

  1 郭璞云:「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

  2 郭璞云:「砆,武夫石,似玉。」珂案:武夫石參見海經新釋卷十三「九丘建木」節注6。

  3 珂案:湨音決。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1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塗。

  1 郭璞云:「一作浿。」

  又東五百里,曰僕勾1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1 郭璞云:「一作夕。」郝懿行云:「夕疑多字之訛。」珂案:勾易訛為多字也。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1,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2,其名曰〈羊患〉3。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4之澤,其中多芘蠃5。

  1 郭璞云:「一作旬。」

  2 郝懿行云:「不可殺,言不能死也;無口不食,而自生活。」

  3 郭璞云:「音還,或音患。」

  4 郭璞云:「音遏。」

  5 郭璞云:「紫色螺也。」郝懿行云:「郭云紫色螺,即知經文芘當為茈,字之訛也。古字通以茈為紫。御覽引此經芘作茈。」珂案:見太平御覽卷九四一。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1,其下多荊杞2。滂水3出焉,而東流注于海。

  1 郭璞云:「梓,山楸也;柟,大木,葉似桑,今作楠,音南。」

  2 郭璞云:「杞,苟杞也,子赤。」

  3 郭璞云:「音滂沱之滂。」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1有獸焉,名曰蠱雕2,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1 珂案:王念孫校衍水字。

  2 郭璞云:「蠱或作纂。」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1,無玉。處于2東海3,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4,是惟日次5。

  1 郭璞云:「可以為博石。」

  2 何焯云:「處于之上疑有脫文。」

  3 郝懿行云:「東海,一本作海東。」珂案:宋本、吳寬抄本並作海東,則東字宜屬下讀。

  4 郭璞云:「神光之所潛燿。」

  5 郭璞云:「是日景之所次舍。」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1。

  1 郭璞云:「稻穬也。」郝懿行云:「穬字疑衍,或梗字之訛。」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1,多象。有鳥焉,其狀同鵁2,而白首、三足3、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泿4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5,其狀魚身而蛇尾6,其音7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8。

  1 珂案:犀、兕之狀見海經新釋卷五「兕」節注2及「狌狌」節注1。

  2 郭璞云:「鵁似鳧而小,腳近尾。」珂案:鵁音交。

  3 郭璞云:「或作手。」

  4 郭璞云:「音銀。」

  5 郭璞云:「蛟似蛇,四足,龍屬。」

  6 珂案:文選江賦注引此經蛇尾下有有翼二字。

  7 珂案:王念孫校音作首,引有多證,此不具。

  8 珂案:太平御覽卷七四三引此經已痔作為痔,並引郭注云,為,治也。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1。有鳥焉,其狀如雞2,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3,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4。

  1 郭璞云:「渤海,海岸曲崎頭也。」

  2 郝懿行云:「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文選注顏延之贈王太常詩、藝文類聚九十九卷及初學記五卷引此經,雞並作鶴;薛綜注東京賦引作鵠。」

  3 珂案:二句王念孫校作翼文曰順、背文曰義,引有多證。郝懿行亦同王校。

  4 珂案:鳳皇見海經新釋卷十三「鸞鳥鳳鳥」節注1。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1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1 郭璞云:「或作〈器,下为亾〉。」珂案:吳任臣本、百子全書本、宏道堂本〈器,下为亾〉均作喪;〈器,下为亾〉同喪,見廣韻。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1,多怪鳥,凱風自是出2。

  1 郭璞云:「或作隧。」

  2 郭璞云:「凱風,南風。」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虫。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1 郭璞云:「一作灌湖射之山。」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1。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2,其狀如鮒3而彘毛4,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1 郝懿行云:「說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

  2 郭璞云:「音團扇之團。」

  3 郝懿行云:「廣雅云:『鮒,鰿也。』即今鯽魚。鯽、鰿同字,見玉篇。」

  4 郝懿行云:「廣韻作豕尾。」珂案:太平御覽卷三五作彘尾,文選江賦注同。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1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2,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1 郭璞云:「東北風為條風。」

  2 郭璞云:「音娛。」郝懿行云:「玉篇、廣韻並作〈禺鳥〉。」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穀2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飢,可以釋勞3,其名曰白咎4,可以血玉5。

  1 珂案:太平御覽卷五0引無者之二字。

  2 珂案:穀當為榖,字之訛也。

  3 郝懿行云:「高誘注淮南精神訓云:勞,憂也。」

  4 郭璞云:「或作睾蘇;睾蘇一名白咎,見廣雅,音羔。」

  5 郭璞云:「血謂可用染玉作光彩。」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稿1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1 珂案:宋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稿均作槁。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1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鵷雛2。

  1 珂案:經文出,宋本、藏經本、何焯校本、吳任臣本並作春。

  2 郭璞云:「亦鳳屬。」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1,糈用稌。

  1 郭璞云:「祈,請禱也。」畢沅云:「祈當為{幾皿};說文云,以血有所〈气刀〉涂祭也。」

  右南經之山志(郝懿行云:「篇末此語,蓋校書者所題,故舊本皆亞於經。」珂案:此疑是古經原有之總結,止作「南經之山」,無「志」字,「志」字是後人妄加,說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