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山海經海經新釋卷八 山海經第十三 海內東經
海內東北陬以南者1。
1 珂案:此經方位與海外東經方位恰相反。
鉅燕在東北陬1。
1 珂案:此下當接海內北經「蓋國在鉅燕南」以下十節文字,說見海內南經「匈奴」節注。
國在流沙中者埻端1、璽〈日奐〉2,在昆侖虛東南。一曰海內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3。
1 郭璞云:「埻音敦。」郝懿行云:「玉篇作〈土{高子}〉〈土耑〉,國名。」
2 郭璞云:「〈日奐〉音喚,或作繭〈日耎〉。」郝懿行云:「〈日耎〉即暖字也。玉篇作璽〈目奐〉國。」
3 郝懿行云:「海內東經之篇而說流沙內外之國,下又雜廁東南諸州及諸水,疑皆古經之錯簡。」珂案:郝說是也,此下三節俱當移在海內西經「流沙出鍾山」節後,說見海內南經「匈奴」節注。
國在流沙外者,大夏1、豎沙2、居繇3、月支之國4。
1 郭璞云:「大夏國城方二三百里,分為數十國,地和溫(黃丕烈、周叔弢校溫和,邵恩多校同——珂),宜五穀。」郝懿行云:「周書王會篇云:『大夏茲白牛。』孔晁注云:『大夏,西北戎。』伊尹四方令云:『正北大夏。』史記大宛傳云:『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王長,往往城邑置小長。』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引魏略云:『西王母西有脩流沙,脩流沙西有大夏國。』」
2 郝懿行云:「說文(十二)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宿沙蓋國名,宿、豎聲相近,疑即豎沙也。三國志注引魏略作堅沙國。」珂案:宿沙,炎帝臣,其煮海鹽當在古齊地,與豎沙東西地望絕不相侔,郝說非也。
3 郭璞云:「繇音遙。」珂案: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注引魏略作屬繇國。
4 郭璞云:「月支國多好馬、美果,有大尾羊如驢尾,即羬羊也。小月支、天竺國皆附庸云。」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北月氏。』氏、支同。三國志注引魏略作月氐國。漢書西域傳云:『大月氐國治監氏城。』」珂案:清張澍輯涼州異物志云:「月氏國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尋生如故。」又云:「有羊大尾,車推乃行,用累其身。」即郭璞注所謂「有大尾羊如驢尾」之羬羊也。
西胡白玉山1在大夏東,蒼梧2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昆侖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3。
1 郝懿行云:「三國志注引魏略云:『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西有西王母。』今案大山蓋即昆侖也,白玉山、西王母皆國名。藝文類聚八十三卷引十洲記曰:『周穆王時,西胡獻玉杯,是百玉之精,明夜照夕。』云云。然則白玉山蓋以出美玉得名也。」
2 郝懿行云:「此別一蒼梧,非南海蒼梧也。」
3 郭璞云:「地理志昆侖山在臨羌西,又有西王母祠也。」珂案:漢書地理志云:「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又云:「有弱水昆侖山祠。」是郭所本也。
雷澤中有雷神1,龍身而人頭,鼓其腹2。在吳西3。
1 珂案:大荒東經云:「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郭璞注:「雷獸,即雷神也,人面龍身鼓其腹者;橛猶擊也。」即此雷神也。
2 珂案: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此經云:「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淮南子墬形篇云:「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並與今本異也。
3 郭璞云:「今城陽有堯冢靈臺。雷澤在北也。河圖曰:『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珂案:淮南子墬形篇高誘注云:「地理志(漢書)曰:『禹貢雷澤在濟陰城陽西北。城陽有堯冢。』」是郭注所本也。郭引河圖,又見太平御覽七八引詩含神霧,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宓犧即伏羲也。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卷六云:「此經當在『始鳩在海中,轅厲南』下,編失其次。」又云:「雷澤當作震澤。說文(十一)雨部震,篆解云,籀文震如此。雷澤即震澤。漢志具區澤在會稽郡吳西,揚州藪,古文以為震澤。震澤在吳西,可證。」此海外東經「在吳西」之雷澤,確當是震澤即太湖,以濟陰城陽(今山東省莒縣治)比附失之。
都州在海中1。一曰郁州2。
1 畢沅云:「水經注(淮水)引此作郁山。劉昭注郡國志與經文同。」
2 郭璞云:「今在東海朐縣界,世傳此山自蒼梧從南徙來,上皆有南方物也。郁音鬱。」郝懿行云:「劉昭注郡國志引此注云:『在蒼梧徙來,上皆有南方樹木。』與今本異。疑今本從南二字衍也。水經注(淮水)亦云:『言是山自蒼梧徙此,云山上猶有南方草木。』」
琅邪臺在渤海閒,琅邪之東1。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閒2。
1 郭璞云:「今琅邪在海邊,有山嶣嶢特起,狀如高臺,此即琅邪臺也。琅邪者,越王句踐入霸中國之所都。」郝懿行云:「史記封禪書索隱及文選注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引此經並與今本同。越絕書(外傳記地)云:『句踐徙琅邪,起觀臺,臺周七里,以望東海。』今詳此經,是地本有臺,句踐特更增築之耳。故史記索隱云:是山形如臺也。斯言得之。」珂案: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引經文亦同今本。並云:「蓋海畔有山,形如臺,在瑯邪,故曰瑯邪臺。」
2 郝懿行云:「琅邪臺在今沂州府(今山東省臨沂縣——珂),其東北有山,蓋勞山也。勞山在海閒,一曰牢山。」
韓鴈1在海中,都州南。
1 郝懿行云:「韓鴈蓋三韓古國名。韓有三種,見魏志東夷傳。」珂案:魏志東夷傳云:「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
始鳩1在海中,轅厲南2。
1 郭璞云:「國名。或曰:鳥名也。」珂案:當是國名。
2 畢沅云:「轅厲即韓鴈也;轅、韓音相近,鴈、厲字相似。」郝懿行云:「轅厲疑即韓鴈之訛也;轅、韓,鴈、厲並字形相近。」珂案:畢、郝之說是也,王念孫、孫星衍校同。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卷六云,「雷澤中有雷神」節當在此節之後,說見該節注。
會稽山在大楚南1。
1 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卷六云:「楚當作越,傳寫訛誤。越絕書記越地傳云:『禹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更名茅山曰會稽。』即本此經。」
畢沅云:「右海內東經舊本合『岷三江,首……』以下云云為篇,非,今附在後。」又云:「自『岷三江,首……』以下疑水經也。」珂案:畢沅之說是也。「岷三江,首……」以下文字確與經文無關,今從畢說,附在經文之後,祗存郭注,其餘他家注釋俱從略,不更分節次;略有校改,亦不更記出處。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1,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成都西。入海,在長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2,在其蠻東。在閩西北,入海,餘暨南3。
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4。一曰天子鄣。
淮水出餘山,餘山在朝陽東5,義鄉西,入海,淮浦北6。
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7。入洞庭下8。一曰東南西澤。
漢水出鮒魚之山9,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10。
濛水出漢陽西11,入江,聶陽西。溫水出崆峒,崆峒山在臨汾南12,入河,華陽北。
潁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北13。一曰緱氏14。
汝水出天息山,在梁勉鄉西南,入淮極西北15。一曰淮在期思北16。
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郁郅長垣北17,入渭18,戲北19。
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20。
白水出蜀,而東南注江21,入江州城下22。
沅水出象郡鐔城西23,東注江,入下雋西24,合洞庭中25。
贛水出聶都東山26,東北注江,入彭澤西。
泗水出魯東北而南,西南過湖陵西,而東南注東海,入淮陰北27。
鬱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須陵東南。
肄28水出臨晉武西南,而東南注海,入番禺西29。
潢水出桂陽西北山,東南注肄水,入敦浦西。
洛水出上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西30。
汾水出上窳北31,而西南注河32,入皮氏南33。沁水出井陘山東,東南注河,入懷東南34。
濟水出共山南東丘35,絕鉅鹿澤36,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37。
潦水出衛皋東38,東南注渤海,入潦陽39。
虖沱水出晉陽城南,而西至陽曲北,而東注渤海40,入章武北41。
漳水出山陽東,東注渤海,入章武南42。
郭璞云:1今江出汶山郡升遷縣岷山,東南經蜀郡犍為至江陽,東北經巴東建平宜都南郡江夏弋陽安豐至廬江南界,東北經淮南下邳至廣陵郡入海。
2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東入海,今錢塘浙江是也。黟即歙也。浙音折。
3餘暨縣屬會稽,今為永興縣。
4彭澤今彭蠡也,在尋陽彭澤縣。
5朝陽縣今屬新野。
6今淮水出義陽平氏縣桐柏山,東北經汝南汝陰淮南譙國下邳至廣陵(淮浦)縣入海。
7環,繞也。今湘水出零陵營道縣陽湖(朔)山,入江。
8洞庭,地穴也,在長沙巴陵。今吳縣南太湖中有包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云無所不通,號為地脈。
9書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按水經,漢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經漢中魏興至南鄉,東經襄陽至江夏安陸縣入江。別為沔水,又為滄浪之水。
10言有四蛇衛守山下。11漢陽縣屬朱提。
12今溫水在京兆陰盤縣,水常溫也。臨汾縣屬平陽。
13今潁水出河南陽城縣乾山,東南經潁川汝陰至淮南下蔡,入淮。鄢今鄢陵縣,屬潁川。
14縣屬河南;音鉤。
15今汝水出南陽魯陽縣大盂(孟)山,東北至河南梁縣,東南經襄城潁川汝南至汝陰襃信縣入淮。淮極,地名。
16期思縣屬弋陽。
17皆縣名也。郅音桎。
18今涇水出安定朝〈冄阝〉縣西笄頭山,東南經新平扶風至京兆高陵縣入渭。
19戲,地名,今新豐縣也。
20鳥鼠同穴山今在隴西首陽縣,渭水出其東,經南安天水略陽扶風始平京兆宏農華陰縣入河。
21色微白濁,今在梓潼白水縣,源從臨洮之西西傾山來,經沓中,東流通陰平至漢壽縣入潛。
22江州縣屬巴郡。
23象郡今日南也。鐔城縣今屬武陵;音尋。
24下雋縣今屬長沙;音昨兗反。
25水經曰:「沅水出牂牁且蘭縣,又東北至鐔城縣,為沅水。又東過臨沅縣南,又東至長沙下雋縣。」
26今贛水出南康南野縣西北;音感。
27今泗水出魯國卞縣,西南至高平湖陸縣,東南經沛國彭城下邳至臨淮下相縣入淮。
28音如肄習之肄。
29番禺縣屬南海,越之城下也。
30書云:「道洛自熊耳。」按水經洛水今出上洛冢嶺山,東北經宏農至河南鞏縣入河。成皋縣亦屬河南也。
31音愈。
32今汾水出太原晉陽故汾陽縣,東南經晉陽,西南經河西平陽,至河東汾陰入河。
33皮氏縣屬平陽。
34懷縣屬河內,河內北有井陘山。
35共與恭同。
36絕,猶截度也;鉅鹿,今在高平。
37今濟水自滎陽卷縣,東經陳留至潛陰北,東北至高平,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今碣石也。諸水所出,又與水經違錯。以為凡山川或有同名而異實,或同實而異名,或一實而數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且歷代久遠,古今變易,語有楚夏,名號不同,未得詳也。
38出塞外衛皋山。玄菟高句驪縣有潦山,小潦水所出。西河(南)注大潦,音遼。
39潦陽縣屬潦東。
40經河閒樂城,東北注渤海也。晉陽陽曲縣皆屬太原。
41章武,郡名。
42新城汴陰縣亦有漳水。
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勳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郝懿行云:「右海外、海內經八篇,大凡四千二百二十八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