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唐名家诗导读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文家,初唐“四杰”之一。生于世代书香官宦之家,他自言“吾家以儒辅仁,述作存者八代矣”(《送劼赴太学序》)。祖父王通是隋代学者,叔祖王绩是唐初诗人。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岁作《上刘右相书》言政,刘叹为“神童”。高宗乾封元年(666)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后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逐出王府。二十岁入蜀漫游三四年。后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参军,不久因罪免官,父王福也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贬为南海交趾(今越南境内)县令。高宗上元二年(675)秋,勃从洛阳赴交趾看望父亲,过洪都(今南昌)时恰逢闫公滕王阁盛会,作《滕王阁序》。次岁在赴交趾渡海时,不幸溺水而卒。

  杨炯编《王子安集》二十卷并作序,但此集已佚。今存《王子安集》是明、清人辑成的,有诗、赋九十余首,文百余篇,其中序文七十多篇。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勃明确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奇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

  滕王阁[1]

  滕王高阁临江渚[2],佩玉鸣鸾罢歌舞[3]。画栋朝飞南浦云[4],珠帘暮卷西山雨[5]。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6]?阁中帝子今何在[7]?槛外长江空自流[8]。

  ①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作者前往南海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市),恰逢洪州都督在滕王阁举行宴会,乃作《滕王阁序》及此诗。滕王阁:故址在今南昌市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一说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一说得名于隋代滕王杨惠(参《安徽史学》1999年某期陈江的论文)。②渚:江中小洲。这里指江边。③佩玉鸣鸾:此指滕王当年的行踪。《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佩玉,古代贵族衣带上系以为饰的玉器。鸣鸾,古代皇帝或贵族所乘车的马勒上挂有状如鸾鸟的铃铛,马动则鸣。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罢歌舞,是说滕王已去,歌舞之声久已消歇。④画栋:指阁中彩绘的栋梁。南浦:指送别之地。《九歌·东君》:“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浦,渡口。⑤西山:古名厌原山,又名南昌山,在章江门外三十里。⑥物换星移:指宇宙运行,四季推移,景物变换。⑦阁中帝子:指唐滕王李元婴(或隋滕王杨惠)。⑧槛:栏杆。长江:此指赣江。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前四句写滕王及滕王阁当年的繁荣兴盛情景。后四句写岁月推移,世事变迁,繁华难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见证。《增定评注唐诗正声》云:“流丽而深静,所以为佳,是唐人短歌之绝”。《唐诗广选》:“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王夫之《唐诗选评》评此诗曰:“浏利雄健,两难兼者兼之。‘佩玉鸣鸾’四字以重得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①这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②城阙:唐代的都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长安位于三秦的中枢,故云。辅:护卫。三秦:今陕西省一带,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故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③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④宦游:因仕宦而漂泊。⑤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⑥“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这是送别之作,是唐诗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为《檄英天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后,他所写的大量送别诗,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别薛华》、《重别薛华》等,就再难听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爽快的声音了。如《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写旅愁的诗,大约是作者被废斥后,客游巴蜀时期所作。诗人面对长江而悲叹自己滞留他乡。江流万里,引起游子思归之念。况且正值秋高风急的傍晚,草木凋零的季节,心中的飘泊之感和岁月蹉跎之悲难以自禁。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云:“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见《春思赋》),故有‘长江悲已滞’之句”。诗中暗用宋玉《九辨》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又谢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句亦可参。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亦可参。《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