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达
〖孔达〗(574-648年)字仲达,唐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子三十二世孙。生于北朝,八岁就学,少时曾问学于刘焯。隋大业初,明经及第,授河内郡博士。补为太学助教。唐武德时,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奉太子令撰《孝经章句》。后拜国子祭酒,侍讲东宫。奉诏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经》义训,名《义赞》,后诏改为《五经正义》。永徽四年(653),颁行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他坚守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治学原则,不取异义,专宗一家,以南学治南学,以北学治北学。故《五经正义》多有彼此互异,曲以注文,杂引谶纬之处。对儒、道、佛三家学说,他以儒家为主,兼取道、佛二说。道家讲“道”、儒家读“气”,而他综合论述“气”和“道”的关系,提出“道”、“行”、“器”、“气”。他认为、“道”就是“无”,“有”以“无”而生,“形”由“道”丽立,“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先有“道”而后有“形”,“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自“形”外以上者谓“道”。“形”是“形质”,“器”为“器用”,“有形质可为器”,“器”是“形质”的功能。“形而下者谓之器”。“形”处于“道”与“器”之间。“道”与“器”虽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而从“无”到“有”,从“道”到“形”的物质中介谓“气”,阴阳之气,有规律,相互制约的变化,引起从“无”到“有”,从“道”到“形”的转化。并认为,《老子》中的太极,就是指“道”,“道生一”的“一”,就是指“浑元之气”。“道”通过“气”而生天地和万物。既肯定了“道”的地位,又强调了“气”的作用。他特别强调了“礼”的作用。认为,天地未分前就有“礼”,其作用是“经天地,理人伦”。人有喜怒哀乐之志,动静爱恶之心。古先圣王为保以正直,“纳于德义”。犹如修堤以防洪水,设衔策以驱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周公制《周礼》而经郑国,顺从“礼”,则宗□固,社稷宁,君臣有序,朝廷正;逆之,纪纲废,政教烦。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辩君臣长幼之位。而庶人贫困,无钱物行礼,忙于农事,无时间行礼;无知识,不懂得行礼。所以“礼不下庶人”。他还主张使贫者不要过于贫,富者不要过于富。要抑压富人,否则富者更加富,必然骄侈而难治;贫者益贫,则饥寒交迫而犯法。特别提出,“贫者资富而致贫”,富者是由于“削贫而为”,憎恶富者,就是怜悯贫者,应使贫富均,劳动等。提倡为人应谦恭,要做到“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尤其君主,如恃才骄傲,则上下不通,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使东汉以来的诸儒异说,全部作废,经学统于一家。他虽然指责江南十余家义疏,“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孔门,反对援佛入儒,但实际上是排佛而又融佛。这种以儒学为主,融合道、佛二教的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主要著作有《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
|
|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