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豹
〖聂豹〗(1487-1563年)字文蔚,号双江。明永丰(今属江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土:。任华亭知县。嘉靖四年(1525),召为御史,劾奏宦官及权臣,有能谏名。出为苏州知府。后家居十年,以荐起,任平阳知府。因修关练卒有功,升陕西按察司副使,为辅臣夏贵溪所恶,罢归。寻复逮下诏狱,逾年得出。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徐阶为之讼冤,召拜右佥都御史,未赴,又擢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官至兵部尚书,以边功加至太子少傅。后因反对“开海滨互市禁”,忤旨罢归。卒后赠太子少保,谥贞襄。聂豹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说,以弟子自处。故质世学者谓其学“出于姚江”,然其学与王守仁颇有异同,“归寂”说为其学说之最显著特色。聂之“归寂”说的产生,与王守仁“龙场悟道”颇为相似,乃其在“狱中闲久静极,忽见此心真体”而悟出“归寂”之旨,也是通过“顿悟”达到对“心”之本体的认识。“良知本寂”是聂豹“归寂”说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观点。聂豹认为心有“定体”,“炯然在中,寂然不动而万化攸基”,良知本寂,感于物而后有知,但不可遂以“知发”为良知,而忘其所发之本原之地。此本原之地为“不睹不闻之寂体”,而“不睹不闻,便是未发之中”。“良知”与“知”有别:“良知”是“寂体”,“知”是“良知”之发用,即“良知寂体”感物而动的结果,二者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故曰“不可遂以知发为良知”,即不可以“知”为“体”。此点与其师王守仁“知”即“良知”即“心之本体”的观点相异,故遭到“同门”的非难。既然“良知本寂”,因而“归寂”便成为“致良知”的根本途径。“归寂”,就是“求寂于心”,“感唯其时而主之以寂者”,乃为“学问之功”。他批驳“心无定体”论者持“百体皆心”、“万感皆心”之说以求“良知”的主张,譬若“追风逐电,瞬息万变,茫然无所措手,徒以乱吾之衷也”。由“归寂”说出发,聂豹也强调主静,认为思虑营欲,心之变化,如无物以主之,皆能累心,只有主静才能气定,气定才能澄然无事。而静非一蹴可至,须存优游,不管纷扰与否,常觉心中定静,积久当有效。要做到“寂”、“静”,又必须“诚”,“诚者自然而然”,不能“稍涉人为”,一有所作,便是自欺,而远离“自慊”,如“以人力去欺而反其慊”,则将使初学之士“终身不复见定静安虑境界”,从而劳而无功。但聂豹又认为,“主静”不是普遍适用的,只有“天资明健”的“上根者”才适用“入头便主静”的“主静”说,因此“归寂”也是有条件的。聂豹自己解释说,他的“归寂”说与禅学的“寂灭”说不同:禅学以感应为尘烦,-切欲断除面寂灭之,而他的“归寂”则“以通天下之感,致虚以立天下之有,主静以该天下之动。在治国思想方面,他提出“兴学育才”的主张,强调明人伦、重德行、通经义、应世事。聂豹著有《双江聂先生文集》十四卷和《困辨录》等。聂氏之学颇有特色,影响较大。
|
|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