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杨简

 

  〖杨简〗(1141一1226年)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及第,初调富阳主簿。后历任绍兴府理掾、知乐平、国子博士、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将作少监,实录院检讨官。曾师事陆九渊,折服本心之说,与袁燮、舒□、沈焕,并称"甬上四先生",或"四明四先生"。创慈湖学派,主要弟子有袁甫、冯兴宗、史弥坚、钱时、洪梦炎、陈埙、桂万荣等。他潜心研究心学,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抛却陆九渊的"沿袭之累"(指沿用程朱派的"理"、"气"等概念)。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风霆雨露霜雪散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辞生于其中,事生于其中"(《慈湖遗书》卷二《著庭论》)。人心本为善,皆可以成为尧舜,所以有恶是"意"(意识活动)的干扰。因人心本明,意动而昏。所以修养方法只能是"毋意"。即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明镜"状态,不思、不虑,不接触外物,顺应心的本然状态(合于封建道德标准的"中正之心")。他引进佛家思想,"毋意"的要求和佛家的"无念"相一致。但也有相异之处,杨简的"心",即有知觉能力,又具有伦理品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道心之中固自有"。这与佛家把心分析为各种心理状态,"性中不染善恶"的观点不同。因强调"毋意"的修养方法,而否定人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倡无恩无虑的蒙昧主义。认为"有知则有意","无思无虑是谓道心"。"无知"是圣人的"真知",圣人知之实乃无知,圣人所认识的"非智识"、"非事物",而是"心"。故"如蒙如愚,以养其正,作圣之功"(《慈湖遗书》卷五《吴学讲义》)。他实践陆九渊的"六经注我"的思想。利用注疏儒学经典发挥心学的观点。著《杨氏易传》,既不言"理",也不谈"象数",而专讲"心"。提出"人心即《易》之道",万物万事皆是心之变现。八封之作不是取法外,而是由心中自然产生。"易之道"是"心","人心即道",故称"道心",所以不失其心,就是"得易之道",故要坚持"毋意"的修养方法。著《慈湖诗传》,认为《诗经》三百篇的宗旨是体现"道心"。有的诗直接表达"道心"(儒家伦理道德观);有的诗是诱发,激起人"本有之善心";有的诗虽叙日常生活,但在平庸之中蕴藏"道心";情诗和讽刺诗,是为"刺淫"而作,为"忧时"而作,皆出于"道心"。杨简是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传播了"心学",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主要著作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