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五代十国风云录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引子

 

  当创建大唐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前儿媳杨玉环在华清池鸳鸯共浴、极尽缠绵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千里之外的范阳城,那个大腹便便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干什么?也许想到杨贵妃的“禄儿”正在顶风冒雪,为自己守卫着大唐万里江山。或者恭恭敬敬的给他写奏章,陈述自己的忠诚。

  李隆基想到这些,肯定会更加惬意,然后尽情享受杨玉环带给他的无上快感。做皇帝其实也很辛苦,一旦失了势,比鸡犬尚且不如,梁武帝一世英雄,最终却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李隆基能把皇帝做成这样,已经很知足了。

  安禄山也确实是个人物,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能做到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手控重兵,生杀自与,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等闲人物是做不到的。安禄山的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他知道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除了皇帝,皇帝身边的那些红人一个也得罪不起。

  李隆基身边三个最能说得上话的人: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杨玉环、号称唐朝第一奸臣的李林甫以及号称唐朝第一太监的高力士,都被安禄山耍尽手段笼络过去,至少这三位不给安禄山穿小鞋,朝中唯一横竖看安禄山不顺眼的只有李隆基的小舅子杨国忠。杨国忠运气好,因堂妹杨玉环入侍大内,这个只会赌钱撒泼的无赖徒,一步青云,做了宰相,主管财政,深得“妹夫”李隆基赏识。

  不过自安禄山得宠之后,杨国忠不住的吐酸水,这也是小人常态。为了扳倒安胖子,杨国忠没少说安禄山的坏话:“禄山阴怀首鼠,人心不测,陛下宜防其变。”李隆基以为杨国忠吃醋,大笑不信。

  杨国忠不死心,又来嚼舌头:“陛下若不信,可召其来见,禄山必不敢来!”李隆基也有些动摇,也想试试安禄山的忠心。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诏禄山入朝。这时的安禄山尚没有下定反心,说来便来。

  安禄山知道这是杨国忠暗中搞鬼,便乘势告了杨国忠的刁状:“臣是个胡人,大字不识一个,本不念及此,赖陛下恩信,才做了节度使。只是杨国忠素嫉臣之功,早晚要害臣,怕以后再也见不到陛下了。”说罢号哭,当然是装出来的。

  李隆基七十多岁的人,耳朵根子软,何况安禄山对他这个“干爹”极为孝敬,且顾及杨玉环的面子,好言相慰,劝回北京。皇太子李亨也嫌憎安禄山,屡劝父皇要提防安胖子,李隆基已经被安禄山灌了迷魂汤,打死也不信。

  当是时,天下太平,盛世空前,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李隆基坐了四十年太平天子,大唐国势如日中天,李隆基以为李家天下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可李隆基万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后,大唐帝国千秋万代的梦想就他眼皮底下彻底破灭,最残忍的是,让李隆基背上千古骂名的正是他最信任的干儿子,会跳回旋舞,会在杨干娘身上撒娇的禄儿——安禄山!

  安禄山在“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久有反心,只是李隆基待自己恩重如山,心有愧疚,本打算等李隆基死后再反。只是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屡次构陷他,安禄山被逼的走投无路,狠了狠心,决定和李隆基撕破脸皮,至于老头子难过,由他去吧。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唐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除奸臣杨国忠的旗号,纠集奚、契丹、室韦各部,以及本部兵马十五万,号称雄兵二十万,气势汹汹的杀过黄河,灭掉李家老头子,成就他安氏的万代基业。

  由于天下承平日久,数十年不见刀兵,军民人等,各安旧业,谁也不会想到,一场蹋天大祸向他们袭来。安禄山起兵南向,河北河南军民惊骇不已,乱兵所到之处,州牧县宰,均望风而逃,河北一带,土崩瓦解。

  杨国忠得信,欢天喜地的来报告安禄山造反的消息,由于事出杨国忠之口,李隆基不相信。等到告发安禄山造反的奏章雪片般飞送到李隆基的手上,老头子才相信“干儿子”真的反了,伤心、气愤,又无可奈何。为了保住自己的老命,李隆基先后派出一时名将高仙芝、封常清、歌舒翰出关剿逆。没想到这几位都是银样腊枪头,中看不中使,全都被安禄山给收拾了。随后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自号为圣武大皇帝。“燕”军又下河东、华阴,锋镝直逼长安门户潼关。

  噩耗传来,李隆基差点没被吓死,潼关若失,老命难保。为了不做梁武帝第二,李隆基除了逃跑,没第二个选择。不过李隆基、安禄山这对活宝象极了二百年前的萧衍老公和侯景,唯一不同的是,萧衍饿死台城前还见过侯景,痛骂侯景负恩。而李隆基和安禄山则山水遥迢,永无相见之日。

  杨国忠是蜀人,自然怂恿逃到西川,虽然陇西是李唐祖地,但陇西地势平坦,不如蜀中地形险要易守。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妃嫔美人、贵族大臣狼狈的朝西川逃去。最可笑的是,逃就逃吧,居然还弄个“西征”的名号。安禄山在东边造反,他却向西“亲征”,西边有贼吗?

  李隆基活到这个岁数,还要受其磨难,说来也是可怜。西逃路上,吃尽苦楚,最让李隆基终生不能释怀的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杨玉环在马嵬坡被哗变的士兵逼死,杨国忠也被乱兵所杀。李隆基不好容易跑到成都,庆幸自己终于不必做“梁武帝”了,实在不行就做“刘备”吧。

  这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没有经过李隆基的同意,公然称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帝。李隆基顾命要紧,把这副烂摊子甩给儿子也好。

  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的“燕军”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场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但随之也陷入低潮,安史起事注定只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不是改朝换代。排除所谓唐朝气数未尽的宿命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安禄山等人面前的不再是封常清等水货,而是以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为代表的大唐名将。

  安禄山天生不是皇帝的命,一年后,这场叛乱的第一主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掉,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杀掉,执头献与唐廷,一场大乱,就此收场。

  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唐朝也自此一阙不振,各地军阀乘势而起,自掌军政财大权,开始武装割据,奉唐朝皇帝为“精神领袖”,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藩镇割据”。终唐之世,藩镇之祸也没有解决掉,虽然唐宪宗时平定淮西,藩镇着实老实了一阵子,但这不过是狂潮汹涌前可怕的平静而已。

  李隆基虽然最终回到了长安,但受尽了儿子李亨和太监李辅国的气,加上思念杨玉环,心力憔悴,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762年)四月,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寿七十八岁。虽然他有幸没有做梁武帝第二,但威赫千古的大唐帝国实际上在他手中彻底丧送,这个罪名,李隆基要永远的背负下去。

  李隆基死后,大唐帝国也丝毫没有复苏的希望,仅仅十三天后,威赫一时的大太监李辅国发动政变,捕杀悍后张氏、越王李係等人,所谓中兴大唐的肃宗李亨闻变惊死,皇太子李豫继位。李亨的“中兴”和汉光武刘秀再造大汉江山并开创光、明、章盛世远不能相比,《旧唐书》也只是把他比做了东迁雒邑的周平王姬宜臼和偏安江东的晋元帝司马睿而已。

  玄、肃之时,唐朝不过是出了一窝家贼,尚无外患。但唐代宗李豫时代,吐蕃趁着安史之乱东向发财,不仅攻陷河西千里形势之地,还将西域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尽数笑纳,一跃成为西方强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居然从巴尔喀什湖一线急速退至天水,距长安不过百里之遥,唐朝衰势可见一斑。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当了十七年皇帝的李豫病死,皇太子李适即位,就是唐德宗。李适即位伊始,便由宰相杨炎制定并实行了两税法,这次税费改革对历史的影响殊大,砍掉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税种,简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税法先算出国家财政总支出数,然后再确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总数,中央政府将财政大权死死抓住,保证了李唐政权的存在。杨炎素有能名,只是他有个永远也洗不清的历史污点,杨炎党附于权臣元载,和德宗时另一个理财高手,整顿漕运、改革盐务的刘晏有仇,寻机害死刘晏,留下千载骂名,实在可惜。

  我们多认为宋朝实际造就了现代中国社会形态之格局,其实这个格局发端于唐德宗时期,当然这时的形态发展还很不明显,随便举个例子,名列的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和柳宗元在文风上与宋朝那老几位区别不甚大。宋朝文风不似唐朝雄浑,这与国势有莫大的关系,看看此时唐朝的疆域图就明白了,河西大片土地归属吐蕃就是成于德宗时代。

  李适在位时代不算短,二十六年。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皇帝“龙驭上宾”,残疾儿子李诵继位。唐顺宗李诵在位不满一年,在任内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让名臣王叔文进行改革,因为这次改革触动了宦官集团和权贵集团的利益,而被皇太子李纯联合两派打倒,王叔文被杀,王伾等人尽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其中名气最响的有两个人:柳宗元、刘禹锡。

  以前课本上有一篇《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是唐宪宗李纯派大将李愬平定淮西军阀吴元济的故事。李纯“睿谋英断”,不甘心李家天下被那伙藩镇糟贱,对军阀们实行铁腕政策,打掉了一个吴元济,换来十几年的相对和平。唐宪宗元和年间是唐诗“中兴”的一个关键时期,唐诗史上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以及韩愈、柳宗元都活动在这一时期。

  可惜唐宪宗对外有余,对内不足,宦官集团势力在唐宪宗时日渐坐大,干预军政,国势日坏。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李纯死于宦官陈弘志之手,这也开了唐朝宦官杀皇帝的先河,影响极其恶劣。

  有史家说唐宪宗时才算是唐朝真正的中兴,其实就元和年间的形势来说,比肃、代、德诸朝稍好一些,但最终自毁前程,也不算是真正的中兴,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之后的唐穆宗李恒更加没用,昏庸透顶,内不能制宦寺,外不能制强藩,只知沉渔酒色,庸碌无为。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三十岁的李恒便成了“古人”。唐敬宗李湛很有意思,他像极了七百年后的明武宗朱厚照。不过大明朝太师、镇国公、总督军备威武大将军朱厚照想必一定对李湛这个顽童嗤之以鼻,任刘瑾权焰暄天,终被正德干掉,而懵懂少年李湛却醉后被太监刘克明干掉,年仅十八岁,弟李昂继位,史称唐文宗。

  李昂之世,宦祸日炽,连李昂的日常起居都要受宦官的约束,活的非常窝囊。李昂倒不似唐敬宗那般顽劣,也有恢复祖业的志向,但志大才疏,用人不明。他为了和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进行对抗,提拔了两位“改革家”郑注和李训,准备除掉太监们,重新控制权力。

  可哪知郑注和李训是绣花枕头一包草,贪功心切,贸然发动政变,就是唐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可惜事机不密,被宦官们发觉,扑灭郑李,关了李昂的禁闭。仇士良利用控制的禁军对政敌进行残酷的反报复,共杀死六百多人,宰相王涯也暴尸街头。李昂名为皇帝,实为囚徒,生不如死,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在位十四年的李昂郁郁死去。

  佛教史上有个名词称作“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个谥号或庙号为“武”的皇帝沉重打击佛教势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辛弃疾千古绝唱《永遇乐》中的佛狸就是他),北周武帝宇文邕,以及唐穆宗的五儿子唐武宗李炎。一宗是指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以后会专门讲到他的事情。李炎在内政中抑制宦官,斗倒了飞扬跋扈的大太监仇士良,基本控制最高权力。

  武宗非常信任唐史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李党党首李德裕,充分放权,让他大展拳脚。李德裕也确实有两把刷子,秉承宪宗的铁腕政策,打击藩镇,并对吐蕃采取战略攻势,大大改善了唐朝的生存环境。

  武宗贬佛崇道,经常吃所谓的仙丹,结果吃坏了肚子。临死之前,李炎下诏立叔父光王李忱为皇太叔,确实李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自古传位,多传于亲生子,没儿子的便立兄弟侄子,立叔父为“皇太子”的,李炎是史上独一份儿。

  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二月,唐武宗病死,皇太叔李忱继位,就是史称小太宗的宣宗皇帝。虽然宣宗在位十三年间,天下粗安,但这些多是武宗时打下的老底,李忱不过吃了现成饭。就李忱的作为来看,别说无法和真正版本的太宗李世民相比,就是和他的父亲宪宗李纯相比,也逊色不少。

  可能是因为出身和少年经历的原因,李忱性格上有些缺陷,气度狭窄。他的母亲郑氏本是淮西盐铁使李锜的侍女,后来李锜作乱被唐宪宗平定,郑氏没入大内,受到宪宗临幸,生下宣宗。郑氏曾经受过宪宗皇后郭氏的气,在儿子当皇帝后,开始进行报复,把个名门出身的郭氏皇太后活活气死,死后还不准备把郭太后与唐宪宗安葬在一起,确实做的有些过了。

  这个郭氏皇太后出身可非常不一般,很具有传奇色彩,她的祖父是郭子仪,她的父亲是郭暖,她的母亲是升平公主。京剧中有出名段《打金枝》,现在许多电视剧经常播放的醉打金枝的情节,说的就是郭暖和升平公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